2014-05-15 10: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何谓“两榜进士”与“三元及第”


有些人在观看反映科举时代生活内容的电视剧时,对剧中人提到的某官员是“两榜进士”出身,就认为“两榜进士”指的是这个人前后两次参加选拔进士的考试,两次都考中进士或到第二次才中了进士的人,所以称为“两榜进士”。其实,这是误解。

我国从隋朝开始到清末,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来选拔人才,充任官吏。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称为童生。他们首先要经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童生试,合格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才有参加以后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本省的生员、监生、贡生等参加,合格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人就叫乙榜,又叫乙科,民间也叫一榜。乡试后的次年在京城举行会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参加。考中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最后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了的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为状元。进士榜称甲榜或甲科,因用黄纸书写,故又称金榜。所以“两榜进士”是指甲榜和乙榜而言,即考中举人(中间中过贡士)再考中进士的人,就叫“两榜进士”了。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的,就叫“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摘自《语言知识》)黄文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