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7 09:3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接收中南海


1月31日,周子健一行到达保定。吃过晚饭,休息了两个小时,一行继续前进。当走到琢县时,发现傅作义的部队正在往南开,而我方的部队正往前挺进。因为当时比较混乱,周老一行只好暂缓前进。到2月3日清晨4时左右,一行进入燕京大学,找到张东荪,并给叶剑英同志打了电话。联系后,周老一行随即赶赴东交民巷德国饭店,在那里见到了叶剑英同志。吃完早饭后,叶剑英同志向周老一行宣读了周恩来同志的电报:“你们的任务有两条:一是接收中南海,一是接收北京饭店。”

2月7日,周老等人接收了中南海,一个星期内还是由傅作义的部队担任警戒任务。接收后,对中南海进行了卫生大扫除,叶剑英同志对周老他们的工作非常支持,联系城市卫生局派了100多辆卡车专门运垃圾。周老从天津调来卜一明作为助手。卜一明过去曾在周老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与周老配合多年,是周老的“得力干将”。周老组织力量对中南海内的道路进行修缮,对房屋进行粉刷,改建怀仁堂,并收拾出2000多间房子,打扫干净,并组织人力检查安全隐患,进行排雷作业。这些工作前后共花了三个多月时间,为即将召开的新政协会议创造了条件。同时申伯纯、金城在率中共中央统战部交际处(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南河沿1号)人员接收北京饭店、六国饭店和翠明庄饭店等饭店,为即将来北平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国民党政府谈判代表团提供了生活、工作和安全保障。

进驻中南海后,具体怎么进行管理,周老他们也是“摸索着前进”。为了对外工作的需要,成立了中南海办事处。这个名称一直用到新政协筹备会议的召开。

1949年进驻中南海后,在机关事务管理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周老回忆说:刚进驻中南海时,因为一切都不熟悉,一切都没有经验,在机关事务管理方面,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机构服务,确实成为周老等人面临的重大课题,而这些课题,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逐步解决的。一些同志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还没有经过培训,思想上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礼仪往往认为是“资产阶级特有的”,而真正可以教授礼仪的同志人数非常少,只有余心清等几位同志。转变那些同志的观念很花时间,最主要的是确立制度。周老举例说:一次,他陪周恩来同志与上海民主人士俞寰澄在赢台吃饭。当时个别服务员用一块抹布擦筷子。周恩来同志见到后当即对服务员说:“筷子应该擦干净了再摆到桌子上嘛。”此次事件后,周老主持出台了有关饭店碗筷桌椅的卫生标准。又如1949年7月,中南海里修理道路和建筑物时,因为没有设置路障标志,李维汉掉进沟里,摔伤了腿。当时正是会议筹备工作最紧张的时候,李维汉是新政协筹备会的秘书长。此次事故导致李维汉住进了医院,其秘书长一职只好由林伯渠同志代理。周恩来同志当即作出指示:修路时应该设置红灯或其他醒目的标志。再比如,第一次在怀仁堂开会时,会前总理指示负责服务工作的同志:凡是毛主席接触的地方,都要摸一摸、试一试,以确保安全卫生。此后,相应的制度一一确定。其他如中南海出入管理问题,正部级专车、副部级保证用车等问题也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而逐步形成制度的。

与此同时,一些组织机构也在实践中不断建立起来。领导同志配了车,就成立了交通科。但汽车的维修保养问题接踵而至,于是又成立了首都汽车公司,由余心清同志命名,调吴宗汉负责筹备工作。此后因中南海的房屋修理、办公家具的补充需要又成立了修建科,并成立了中南海建筑公司。毛主席入住后发现,当时使用的桌椅、沙发又矮又小,不适合身材高大的毛主席。周老立即请人为毛主席专门制作了沙发和桌椅,所用木料都取材于火灾后民国总统徐世昌房屋的柚木,质地比楠木还要好,毛主席很满意。大约10月底或11月初,毛主席就搬进中南海,住进了“福禄林”。(刘岩摘自《纵横》2009年第6期白振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