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09 16:5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经济学家范仲淹


范仲淹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而且他还是一位具有现代思维的经济学家。

他担任杭州知州期间,浙江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早.引发大面积饥荒.杭州是重灾区之一。他召集了各个寺庙的住持,晓以利害,进行总动员:“本地寺庙普遍年久失修,该改善形象了。饥荒年景,工钱最低廉,正是修缮寺院的好机会啊!”当时佛教盛行,寺庙都相当富足,修缮工程均由寺院自己出资,丝毫不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他还命令杭州各个官署开展基本设施维修建设,借工钱不高之机,降低了行政成本,也免去了正常年景时修缮对农民的叨扰。

范仲淹的做法也收到了实效。在公共工程的吸引下,杭州城拥进来大量无农可务的农民。每天被雇佣的劳动力达到1000人以上。

因为灾民转化成了农民工,所以杭州对灾民的救助,相应地转化为了工酬。换言之,就是“以工代赈”。这一措施的实行,在物质层面补上了救灾预算的缺口,在精神层面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意识和自尊心,可谓双赢。

接下来,范仲淹在大灾之年,冒天下之大不韪,组织大规模的龙舟竞赛,还大兴出游之风,自己带头到西湖上观赛、宴饮.老百姓见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竞赛,富人们也竞相效仿父母官荡舟湖上。一时间,西湖游人如织,分外热闹。

范仲淹未必熟知交换经济学,但他敏锐地意识到消费对于生产的拉动,就在人们的游玩之中,他悄悄达到了目的:出游使闲置资金进入了市场,景区个体工商户赢得了资金,可以去扩大经营规模,因此,杭州的交通业、旅游业和服务业。也在灾年获得了持续的发展。

时机成熟了.范仲淹开始实施下一步———使用价格杠杆调控供求关系。饥荒年月最愁的是无粮可买。范仲淹下达行政命令,将杭州的粮价抬升,远远高出全国平均价格。各地粮商看到了商机,纷纷抢占杭州粮食市场。与此同时,农民们从进城务工中挣到了钱,商人们从旅游业里淘到了金,他们都有了消费能力,于是粮食市场供求两旺,一派繁荣。(摘自《作家文摘》张慧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