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文精神的流失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春瑜的文章说,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并相辅相成。对人文科学而言,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坚持人的尊严———说得更具体一点,坚持学者的人格尊严,及其所从事的学术尊严,应当是人文精神的支柱。令人遗憾的是,放眼当前人文科学领域,反人文倾向的例子不少。
比如曾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夏朝是中国历史的传说时代,因为还没有文字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口述历史,本来就相当模糊,低劣的物质条件,更难以保证它不走样地传承下去。商代虽有了甲骨文,但毕竟没有完备的史书,有相当大的历史时空认识空白,难以做实。这是历史常识。但这个工程,其首席科学家显然没有“说大人则藐之”的气魄,也没有对巨大经济利益弃为敝帚的决心,结果只能是硬着头皮上马。逾千万的工程资金,吸引了一些学者的眼球。这个工程断来断去,弄出一些具体年代,相关专家难以置信,意见没法统一,最后居然举手表决。
事实上,当时在场的一位考古学家,后来在安阳和笔者聊天时,完全是当作一个笑话讲的。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绳先生亦说:“对传说年代进行断代,这件事本身就是个神话。”人民出版社原社长、党委书记,也是中国杂文界的老前辈曾彦修先生更尖锐指出:“中国20世纪末最大的问题工程,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毫无疑问,这个工程对学者人格的尊严、学术的尊严都是负面的。钱虽拿了不少,人文精神却流失得更多。
(有仁摘自2011年10月13日《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