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14 16:5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周恩来为何一生不回故乡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5月,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周恩来也率领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的梅园新村。在重庆的送别会上,他对记者说:“36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因为南京到淮安只有300多华里,故乡、亲人近在咫尺,周恩来的思母、思乡之情倍增。

当时,淮安已经是解放区,又离南京那样近,周恩来完全可以回家乡探望亲人,为母亲扫墓,他为什么没有回去呢?

多年后,周恩来的警卫战士韩福裕为我们揭开了谜底:1950年1月,周恩来在中南海怀仁堂为动员干部过好“土改关”所作的报告中,曾坦陈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四年前没能回老家的原因。他说:“那时我就想从南京到淮安去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但我考虑再三,终究没有回去。当时我考虑是下边三个原因:(一)淮安当时虽是解放区,但从我和蒋介石等国民党要人的多次谈判中,我判断出蒋介石迟早是要打内战的。如果我当时回去了,淮安的周家、淮阴我外婆的万家都是名门望族,亲友很多,一些因我回去而见过我的亲友等人,有的必然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二)当时我们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所属的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搞土改,我回去后,周、万两家我的亲戚中会有部分人因为与我这层关系而给地方土改带来困难;(三)当时时局不稳,我回淮安就必然牵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地方各级领导,给他们增加安全保卫和接待工作方面的麻烦。所以我终究没能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淮安去,没有到我母亲的坟前尽儿子的一份孝道。”由此可见,周恩来之所以没回故乡,除了担心给地方领导增添麻烦、带来负担,更担心亲友的安危。

                      (艳阳摘自《中外文摘》2011.10陈凤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