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11:2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谭芯芯

胸怀大志 心著华章

——爱国华侨作家李远荣


李远荣部分著作

一、故乡山水校园情

1941年2月19日,李远荣出生于马来西亚怡保市。父亲李五香对他寄予厚望,起名为李成家,1947年在怡保培南小学读书,改名李远荣。

李五香为人忠厚、勤勉,在陈嘉庚的谦益栈做事,甚得器重。五年后,陈嘉庚介绍他到其女婿李光前的南益橡胶有限公司。李光前委以重任。李光前成为世界橡胶大王,李五香三十年倾心倾力相助。

李光前决定为新中国兴办教育事业,陈嘉庚再次力荐李五香。李五香不负重托,举家回国。

1950年9月,不满10岁的李远荣背起书包,在南安县国光小学就读。五年级时,他以优异的成绩直接升入国光中学初中部。

1959年9月,李远荣考入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他酷爱读郁达夫作品,这为他日后从事文学创作以及郁达夫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4年9月,李远荣大学毕业后到南安县洪濑镇新侨中学任语文教师。不久,被派去诗山公社前张大队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直到1966年2月。

“文革”中,学校让他负责宣传队工作。李远荣写了许多歌颂社会主义题材的剧本,歌舞剧《颂新风》获得南安县戏剧奖。孰料,所写的剧本一夜之间变“黑”,再加上有海外关系,他遭到了无情的批判。有一天,一个学生偷偷地跑来送信说,红卫兵要抓他去游街。他连夜跑到鼓浪屿表亲黄爱玲家躲避。

当年爱玲18岁,高三。她的关心照顾,犹如雪中送炭,给了李远荣勇气和信心。两个酷爱文学的人,谈诗论文。李远荣还将自己的感受写成诗送给爱玲。三个月朝夕相处,两颗年轻的心撞击出爱情的火花。1967年10月18日他们结为连理。

“文革”运动扭曲了中国。李五香的家人成了批判的对象。为了生活,李远荣的妈妈毅然带着次子远文到香港谋生。母子艰辛,将攒下的钱寄回福建乡下家里。1973年7月14日,李远荣获准赴香港定居。他怀揣30元人民币只身踏上旅途。

先父李五香的挚友、马来西亚橡胶商人黄宗迎在香港创办公司,希望李远荣能给他做帮手。于是他到成发合记有限公司任职。

1977年 爱玲带着儿女到香港,家人团聚。李远荣开始学习房地产、股票、贸易等知识,学做买卖股票、炒楼花。智力+运气,他成为赢家。当年30元人民币是他在香港岛的奠基。多年后,他用赢得的利润买下了800多呎的一套住房。他在人生的路上奋力攀登着。

李远荣和香港特首林郑月娥

二、文学苦旅勇攀登

李远荣崇尚儒商。初试商海获胜,开始了新的追求。在爱玲的老师、福建作家林懋义的鼓励下,他执笔从文。丰富的经历、自由的港岛,令他文思泉涌。他时常陶醉于西部歌王王洛宾的音乐中。2002年7月,李远荣随团访问青海,再次与王洛宾之子王海成相见。王海成讲述: 1992年2月,王洛宾赴澳洲途经香港时举办一场音乐会。85岁高龄的王洛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人们说丝绸之路是骆驼踩出来的,我却认为丝绸之路是用甜美的歌声铺成的。”李远荣多次把王洛宾名曲的创作始末报告给香港的读者,一时间,香港媒体再次刮起“洛宾风”,那是李远荣作品的效应。

李远荣46岁加入写作大军。初期每周为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人物追踪版撰写万余字报告文学。继而为台湾《中外杂志》撰稿,每月3万字,时间自1989年3月—1995年9月。他以笔为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1990年春,该杂志发行人王成圣向李远荣约稿,请他写美籍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李远荣将《吴健雄二三事》寄给王成圣,王成圣又将此寄给美国知交吴健雄,请她修改。吴健雄做了两大段增改,为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中外杂志》1996年1月号发表了李远荣的《孙中山在大陆的外孙——王弘之传奇》,他深情地写道:“我以欣慰的心情告之世人: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大陆唯一的外孙王弘之先生正过着幸福的晚年。”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李远荣在多篇文章中呼吁海峡两岸统一。

跻身文坛后,李远荣成为郁达夫、王映霞信件的收藏家。他对人们把王映霞描写成一个荡妇非常不解。1987年初,他给王映霞写信提出关于郁王婚变的问题,希望能得到确证。此信经浙江作协转交给王映霞,没想到王映霞很认真地回复。寒来暑往7年,信件达200余封。李远荣还先后两次到深圳、上海拜访王映霞,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他不辞艰难,追踪郁达夫亲属及后人的足迹。工夫不负有心人,他对郁达夫3位夫人、11个子女的情况了如指掌,与他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并向社会各界报道他们的情况。

郁王婚变的根本原因一直是文学界长提不衰的课题,李远荣以此为切入点,据史实,辨真伪,大胆提出自己的立论:“郁达夫是公认的文学巨匠,但其腐朽的生活作风,我是不敢恭维的。”“男人和女人都是人,而且一样地干那件事,但社会舆论往往偏袒男士,指责女士,这是十分不公平的。”他根据事实立论:因为郁达夫泛爱,导致了郁王婚变。此论点在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抱定了“不使死者死无对证,不让生者抬不起头来”的信念,发表了十多万字有关郁达夫的文章,见解独特,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郁达夫研究专家。

《王映霞自传》一直难于发表,1988年李远荣写信给台湾作家朋友刘心皇。刘心皇找到台湾《传记文学》社社长刘绍唐,《王映霞自传》得以发表。

1990年12月,84岁高龄的王映霞应《传记文学》邀请访问台湾。返程途经香港,王映霞将胡健中赠送的《弘毅斋艺文集》转赠给李远荣,其扉页上有陈立夫夫妇题赠胡健中的签名和胡健中转赠王映霞的笔迹。正如王映霞所说:“实乃海峡两岸阔别四十余载之后恢复往来的珍贵见证。” 1991年,李远荣以王映霞访台为素材撰写的《海峡两岸一家亲》获《人民日报》海外版“共爱中华”征文比赛优秀奖。

1993年,李远荣得知40年代郑子瑜曾经为鲁迅的《阿Q正传》做过笺注,但一直没有发表。当年郑子瑜将《〈阿Q正传〉郑笺》手稿寄给厦门大学教授叶国庆,托他转交郑振铎作序。不幸郑振铎飞机失事遭难,郑笺不知所终。若干年后,北京一位建筑工人张印培从街头偶然购得此稿,认定必有价值,便按照地址寄给了叶国庆;叶又将文稿寄给郑子瑜。李远荣在《香港文学》发表《为〈阿Q正传〉做笺的郑子瑜》,《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胡德培先生见到后,向郑子瑜提出欲发表其《〈阿Q正传〉郑笺》。几经周折的《〈阿Q正传〉郑笺》,半个世纪后终于得以发表。1998年8月,李远荣访问了郑子瑜,写了《是其所是 非其所非——访著名修辞学家郑子瑜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

当年初涉文坛的李远荣得到浙江省文联的一份宣传《请赞助湖畔诗社的文化事业》,凡赞助者可获得汪静之墨宝。李远荣照章寻宝,半年却未见。他写信给浙江文联,希望 “言必行,信必果”。两个月后,他收到由徐重庆转寄的汪静之复函和条幅“鹭鹚远俗为知己 鸥鸟无机是至交”。汪静之信的结尾录了两句自己的旧诗“指责批评自检点,造谣毁谤我何伤!”李远荣不畏名人名气,连同自己的观点发表于1989年11月《香港文学》。汪静之收到李远荣转寄的《香港文学》,非但不恼,反而再次挥毫,聘李远荣为湖畔诗社名誉理事。

1999年5月,汪静之的女儿经人转寄给李远荣一篇其父遗作《王映霞的秘密》,希望他帮助在香港发表。汪静之是郁达夫的好朋友,他在文章的结尾说:“此文写成后,打算马上寄给香港的曾焯文先生,女儿看后,不赞成马上发表。因此,决定不发表,以后再说。1993年8月3日汪静之于西子湖畔”。李远荣很矛盾:此文发表,肯定要伤害王映霞,汪静之是郁达夫的好朋友,他的遗作是非常珍贵的史料,为郁达夫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线索。李远荣最终决定尽作家的社会责任,将汪静之的遗作寄给了香港《明报月刊》。他为文章加了一个题目《郁达夫与王映霞离婚原因的另一种说法》,“关于郁达夫和王映霞离婚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汪静之此说也是仅供参考而已。”《明报月刊》发表后,反响强烈。

为进一步研究郁达夫,2001年11月李远荣在香港发起成立“郁达夫研究会”,任会长。

李远荣搞文学创作,从爱好出发,变成了一种自觉的使命。在香港,他从商是为了生存,执笔是责任使然。他曾经激动地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更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他认为,传记文学家手中的笔是极其有分量、极其有分寸的。写好人在于表彰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见贤思齐,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写坏人,在于揭发其丑恶的面目,作为反面教材,以引起人们觉悟。

他用自己的眼光看人,看世界。乒坛名将庄则栋 “文革”中犯了错误。在他不得志的时候,李远荣与其通信,大胆为其著文:“庄则栋也时常自己反省,我是在祖国和人民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而登上世界乒坛的。今天,自己一定要跟上时代,将功补过,报效祖国。他发奋图强,在山西太原市指导女乒乓球队进行训练。”李远荣不仅热情地为名人讴歌作传,也无情地鞭挞某些名人的灵魂。写顾城:“他的确是一个寻找光明的诗人,但是他找到光明了吗?没有。他杀妻又自杀,写下了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页,自己的灵魂堕入黑暗中。”1998年在上海国际儒商研讨会上,李远荣郑重呼吁:不能为了稻粱出卖良知。儒商儒商,先儒后商。

1988年5月李远荣到福建出差,省委书记兼省长贾庆林宴请他。席间,贾庆林得知他热爱文学,又得知其父李五香在李光前的公司供职多年,便鼓励他为李光前作传。李远荣不负重托,耗时八年,完成此任。1997香港回归年,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光前传》。他笔下的李光前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可贵的是巨大的精神财富。1998年3月,香港名流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李光前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被评为当年十大畅销书。《李光前传》成为李远荣的代表作,并因此获“儒商文学奖”。进入21世纪,李远荣以每年三本著述的速度进行,这其中得益于“李氏基金”的支持。

1998年7月李远荣与延安时期的作家柯蓝相识。他应柯老之约创作的散文诗《承诺》,获得海内外同题比赛优秀奖;1999年创作的《九龙城寨今昔》获得二等奖。

金庸为李远荣题

三、黄河青山诉衷情

李远荣豁达,开朗,融浸在他的作品里。他热爱生活,那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游记立意高远、文笔清新。他用自己的目光去发现美,用心底的爱拥抱生活。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灵感,书本使他获得丰厚的学养。访问华东以后,他激情落笔:“伟大的祖国真正强大起来了,她将以巨人的步伐跨入21世纪的世界最前列!”

“远行万里,荣耀千载”,金庸赠他这8个题字是对他极好的写照。

2003年9月30日,李远荣值得骄傲的日子。他随团到北京参加建国54周年庆祝活动:出席国庆宴会、登上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俯瞰北京……他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这份荣誉。

经历是无与伦比的财富。从1992年8月与简而清合著《香港赛马话旧》,至2011年9月《清心集》问世,李远荣出版了20本书;在海内外报纸杂志发表文章800万字;为香港回归祖国廿周年创作歌曲,获得“金紫荆”奖……几十年如一日,他晨起伏案,辛劳笔耕,在他的“听涛轩”里创造出令人感叹的社会价值。

1990年8月14日李远荣加入香港作家联会,这是他参加的第一个文学团体。2013年,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还是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理事长、香港文联常务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华文文学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暨南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大学图书馆藏有他的书籍;深圳《世界名人馆》为他保存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他的著作;《香港文学史》、《世界名人录》等辞书记载着他的文学创作和业绩。纵览他的文学《纪要》,不难感受到他旺盛的创作活力,匆匆的步履。

行不为利趋,事不为物役,有益于民众,李远荣始终执着。

行者无疆。

李远荣和著名作家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