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4 00: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邵 纯

“难得糊涂”辩


111.jpg

郑板桥像

222.jpg

郑板桥雕塑

郑板桥官小名气大。他的诗、画、书法满纸醉墨,独具特色,自成一家,所谓扬州八怪,首屈一指的是他。但是,他老人家流传最广、代代相传的杰作,是他写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先说那书法艺术:郑板桥写得银钩铁爪,如寺院中的八大金刚一般威严,有着宗教般神秘的气氛,令人仰视,亵渎不提。再说那含义:逆向思维,匠心独运,似乎弦外之音,禅机无限。


糊涂,本来是个贬义词,如糊涂虫、糊涂蛋、老糊涂等等。古有名言:“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郑板桥大笔一挥,翻了这个案。


物以稀为贵,既然难得,“糊涂”必是一宝。“难得糊涂”的发明者理应率先作榜样,较他人技高一筹,以实际行动说明糊涂的种种好处。


2002年冬,我去了郑板桥的家乡兴化市。板桥大叔的影响在那里随处可见,成为一大文化景观。我先是参观了他的故居,进门后回头看,门上有砖,砖上刻着“聊避风雨”四个大字。那建筑虽已老态龙钟,但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雨而犹存。

333.jpg

郑板桥纪念馆宏大而又气派。我不懂艺术,在展品前走马观花而已。但是,在二楼的一个告示牌前我却停下来,驻足良久。郑板桥罢官回乡后以出卖字画为生,这个告示是他亲笔写的收费价码,自右向左,依次写道:


大幅六两


中幅四两


小幅二两


对联一两


扇面斗方五钱


兄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


兄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


下面的字看不清楚,大体的意思是买字画者不要纠缠,不准赊欠之类的严正声明。


我给这告示牌拍了一张照片,不单是为了留作纪念,也为证明郑板桥斤斤两两地计较卖字画的收入,丝毫没有糊涂一下的意思。事有凑巧,离开兴化没几天,在一友人的家中偶然见到2001年第5期的《中国书法》杂志,其封底有书法家启功的手稿一幅,全文写道:


郑板桥自序刻云,死后如有托名翻版,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烂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妙哉板桥,为鬼尚辨遗诗,且能为厉鬼击脑,宁不可羡。吾今自刻唾余,但望厉鬼不击我脑,已足深幸。倘有翻版,亦可更广其传。至于烂入,我不承认而已。


启功先生写的这段话说明,郑板桥活着的时候丝毫不想糊涂,连死后也不想糊涂,谁人敢于对他的作品弄手脚,以假乱真的话,他就会成为厉鬼,打击作伪者的脑壳!这是何等认真,哪有一点点求糊涂的意思呢?


也许有人会说,正因为郑板桥太认真了,总吃亏,所以他才以“难得糊涂”告诫自己,教导他人。不对,郑板桥除了写过“难得糊涂”之外,还写过“吃亏是福”四个大字,但从他生前的行为和对死后打算上看,既不愿糊涂求生,也不想吃亏得福。


“难得糊涂”广泛传播的结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增加了举世无双的“糊涂哲学”。有不少人对这种哲学相当推崇,写成文章,说得深不可测,是耶非耶?真把人弄糊涂了。我看来看去,还是鲁迅深刻,对许多复杂莫名的事,先生只要冷笑一声,便如利剑戳穿窗纸,内情毕现。鲁迅在《难得糊涂》这篇极短的杂文中说,郑板桥写这四个字,不过是发了个“名士的牢骚”而已。无名之辈发一万次牢骚,最多也不过如闹市中多了一个音符,自生自灭了,但郑板桥不同,他是名士,“难得糊涂”一经写出,便无足行千里,不径走天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现在,这四个字不但有工艺品上刻的,有墙上挂的,有玻璃板下压的,还成了价格不菲的名酒——小糊涂神、小糊涂仙——糊涂即神仙是也。为了推销此酒,厂家请了位洋人在电视上作广告,那留着小胡子的洋人用极生硬的汉语吃力而又认真地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


当然,光靠名士的声望和书法的独特,还不足以使这四个字能成广泛传播和接受的人生哲学。儒家说了“闻过则喜”四个字,古往今来有几个人做到了?地位越高,名声越大的人越做不到,多闻过则跳、则恨、则仇、则杀。“难得糊涂”之所以代代走红,是因为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大都需要这四个字的功能,有助于苟活、生存和取巧。


不同的人,对“难得糊涂”的妙处有不同的理解,各取所需。


弱者小民,生计太难,认真招祸,平安糊涂是要素之一。

以上的种种糊涂,其实都是因为太明白了,才能做到装糊涂。还有一种更可悲、更可怜、更可怕的糊涂,那就是货真价实的糊涂——凡是书报上写的,凡是上边说的,他们统统信以为真,信服得五体投地,激动得热血沸腾,自己不会独立思考,也不准他人独立思考。如“文革”初期,中国的糊涂蛋数以亿万计。十年浩劫,实际上是一场糊涂蛋混战的糊涂史。


列宁说过:“老年人最爱回忆过去”,吾老矣,尚未朽。回忆往事,清理思路,弄笔为文,对中国特有的“糊涂哲学”提出挑战!即使犯忌,即使倒霉,也要把我想到的大事,设法说个明白。毛泽东说过,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还说过,共产党最讲认真二字。我们岂可听任糊涂哲学大行其道?人生在世,除了对个人名利不妨糊涂些之外,任何糊涂都在克服之列。


自然界太奥秘了,自然科学的全部目的,就是从糊涂不断地走向不糊涂的过程;社会生活太复杂了,社会科学的全部任务,也是不断地从糊涂走向不糊涂的过程。人们就学读书,从小学到大学辛苦16年,然后还要“考研”,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减少糊涂的过程。现在民主的呼声很高,所谓增加透明度、争取知情权、反对暗箱操作,都是为了不糊涂……


这个世界上的糊涂事太多了——大至圣贤之书,小至鸡毛蒜皮,里边都有无数糊涂事,必须弄个明白——虽然这很难。所以,我想给板桥大叔的名言加上一个字:难得不糊涂!否则的话,世上爬满了昏虫,如何了得?还谈什么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