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4 16: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超凡

 

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陈超凡

 


自然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古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深刻揭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引自庄子的名篇《齐物论》,其大意是说天地与我共同存在,万物与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应和谐共生。这个“我”是泛指,可以指及人类乃至万物生灵。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并称“老庄”。《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所谓“齐物”,指万物在本原上是浑然一体的,不断向其对立面转化,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庄子“天人合一”“万物为一”思想,虽然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关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哲学,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价值。

福建土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饱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jpg

福建土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饱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古代先哲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丰富的论述,有许多具体而生动的和谐共处之例,饱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推动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天论》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吕氏春秋》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齐民要术》云:“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唐代诗人李白吟道:“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北宋哲学家程颢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以上警句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万物,对自然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与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他们的内涵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依靠自然资源生产生活,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获得发展,“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马克思承认自然及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认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恩格斯认为人类不可能真正征服自然,践踏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看,人类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从开始的敬畏自然、依赖自然,逐渐向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由此带来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看,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大多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虽然创造了远超几千年农耕文明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但同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出现了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大气和水污染、气候变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甚至发生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不断给人类敲响了生态警钟,引发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

樟脚石头厝:取于自然的石头,筑就斑斓的诗意栖居.jpg

樟脚石头厝:取于自然的石头,筑就斑斓的诗意栖居

我国现代化晚于西方国家近两百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的地方曾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一度出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现象。虽然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短短的几十年内集中凸显,我国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也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无论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任职,还是在中央工作,都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比如,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厦门筼筜湖治理、莆田木兰溪治理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推动福建率先在全国探索生态省建设,绿水青山成为福建的显著优势和亮丽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大力传承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中华大地呈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丽景象。福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开创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理念和重大实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为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全省所有地级市人均GDP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部署安排。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提出,要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一以贯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保护眼睛”“对待生命”一样保护和对待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践正不断走深走实,必将以美丽中国、幸福民生的壮丽画卷,为推动全球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力量。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4年第3期,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