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5 23: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谢清果 李 爽



      阐扬鼓岭精神  讲好习近平同志的家国情怀

 

谢清果    

 

 

2024年6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周致贺信,指出:“跨越百年的鼓岭情缘是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话,很高兴看到中美各界青年相聚福州,重温鼓岭故事,传承鼓岭情缘,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一年前的6月28日,以“传承友谊薪火,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的“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在福州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致“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贺信中强调,把鼓岭故事和鼓岭情缘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中美人民友谊像鼓岭上的千年柳杉一样,茁壮成长,生生不息。鼓岭故事自以加德纳为代表的一批“鼓岭之友”恋土思故的殷切情怀开始,在世代相传中逐渐被刻上了相互守望与友好往来的情感印记。其间鼓岭故事广为流传,并陆续举办了以鼓岭为桥媒的中美民间友好活动,如论坛、藏品捐赠等,这背后流动着中美民间的美好情谊。鼓岭故事与鼓岭精神的传扬和传承也将广义上中美友好往来的宏观理想更清晰地彰显出来。 

          1992年8月,《人民日报》发表《啊,鼓岭》一文

微信图片_20250205224746.png同时,鼓岭故事走入中美民众的视野,也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洞察力与家国一体的情怀。当其在报纸上看到《啊,鼓岭》一文,便着手安排邀请加德纳太太前往中国福州鼓岭,助其替已故的丈夫圆梦,成就了中美民众的鼓岭情缘。尊重、友爱、和平、互助的鼓岭精神与习近平同志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不谋而合。可以说,讲好鼓岭故事与传承好鼓岭精神,也是对讲好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进行观照的有效路径。我们福建应该充分阐扬好鼓岭精神,以此来生动讲述习近平同志的家国情怀。

 

    一以情为桥,共通情感联通中外

 

“鼓岭之友”将鼓岭精神浓缩提炼为“和平、友谊和爱”的核心内涵,其背后显示着全人类的共通情感与价值。受到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差异的制约,中外传播中常常陷入编码与解码“适配难”的问题,这也成为了对外传播有效交流的桎梏所在。然而,以亲情、友情、爱情、思念、感动为代表的真善美情感作为全人类共有的通感特质,则往往可以超越语言、文字等具象的媒介,而实现“心传”式的理解与融通。鼓岭精神的凝结与传承体现为一种共情传播,鼓岭之友生活在美国却生于中国,在其对中美关系的理解中,存在着一份休戚与共的精神表征。基于“思乡”的共通情感讲述鼓岭背后的动人故事,对海外民众植入强记忆点与触动点,利于增进其对中国的认知与自觉认同,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厚植根基,这也进一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拓宽受众层。加德纳眷念“Kuliang”的故事用超越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情感作为连接中介,跨越山川海洋,传达最简单最纯粹的侨民思故情感,感动了无数受众。故事登上报纸后也引起了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注意。基于一名读者的感怀,习近平努力促成了加德纳夫人前往鼓岭代夫圆梦的佳话。从另一个角度看,加德纳夫人来到鼓岭,亲身了解了这个让其丈夫魂牵梦萦之地,并在中国民众的友好相待中备受感动,产生深深的共鸣与认同,并表示十分珍重这份友谊,想将此行的故事录像分享给在海外的朋友们。这份意向及举措便以真挚情感为桥,巧妙地将中国与海外连接了起来。

习近平同志留心于微末,从小事着手打通了基于鼓岭之缘的中美民间对话桥梁,也是秉持其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与初心使命,其以平等之心去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而对国家对外交往产生了正向反哺作用。“鼓岭缘”的实例可以说明,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不仅仅要重视讲述形式的传播问题,也要格外关注讲述内容与讲述语态的运用问题。积极寻找中外交往的利益交汇点与情感融通点,融汇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把握中美民众接受心理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绘制友好往来的同心圆,相互尊重、和谐共生,为打造文化互融互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现实助益。

 

    二与时偕行,历史物件铭刻交往记忆

 

鼓岭以及鼓岭特有的文化标识承载着众多“鼓岭之友”的精神记忆,表现出其作为一种铭刻媒介的历时性特征。英尼斯提出“传播的偏向”,认为耐久性强、可以长期保存信息的媒介具有传播的时间偏向。鼓岭作为一种物质空间实体,是众多“鼓岭之友”的儿时故乡,这片土地承载着他们跨越百年、代代传承的故事与记忆。同时,在这个广域意义上的城市文化空间共同体范畴内,也有着对于“鼓岭之友”意义独特的记忆标识与物质载体,例如程高登所回忆的祖辈在鼓岭居住的房屋、周边的邮局、石油公司等建筑载体。这些时间偏向的记忆载体深植于鼓岭民众尤其是美国“鼓岭之友”的心里,成为一份时间无法消磨的“乡愁”,牵引其漂洋过海寻访乡根,为中美民间对话赋予朴实温情的一面。与此同时,诸如书籍报纸等质量较轻、易于携带的媒介则表现为传播的空间偏向。例如蒲光珠保留并捐赠的当年其家族在鼓岭避暑时所租住房产的地契原件、家族编撰的小说等藏品,积淀着深厚历史记忆,承载着家族深厚的情感,激励着后人一次次重返海外故乡,无形中从空间范畴内紧密了中外联系。

微信图片_20250205224754.jpg

加德纳纪念馆藏品

物质承载记忆,记忆与时偕行。意识的传递需要借助物质来显化,鼓岭精神作为一种意识,以附着于物质层面的具体内容作为载体和支撑,有助于在中美民众的心中种下具象的记忆,传播构成关于城市、关于国家的一种想象。讲好习近平同志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可以将视角放置于宏观物质空间载体和微观的物质性符号载体加以考量。借助由历史故事、文化建筑、自然风物等统合构成的城市空间,或具有历时特征的书信、古籍、器物等媒介载体,寻找连接中美民众情谊或能够唤醒真善美等人类普世价值的铭刻符码,从具体化的叙事中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为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赋予历史底色。

 

    三仪式复唤,文化记忆凝聚认同

 

詹姆斯·凯瑞提出“作为仪式的传播”,强调将有关传播过程的分析放置于社会文化传统之中。他将传播的本质视为一种维系社会的意义生产行为。“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以“传承友谊薪火,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邀请中美各界友好人士参加,构成一场促交流、传友谊、倡和平的文化仪式,既是对以加德纳“鼓岭缘”故事开启的中美民间对话作出的仪式性回顾,也是唤醒与强化这段文化记忆的有效手段。集体可能会因某种条件而解散,但集体带给人的影响却可能是相伴终生的。乡土对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制约性更强、仪式感更鲜明的特征,通过聚会等仪式活动复唤情感与记忆也是一种凝聚共同体认同的有效表征。扬·阿斯曼最早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借以讨论人类的记忆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并明确了文化记忆的最终目标并不仅局限于对以往的人或事物形成客观认识,而在于把过去建构成为能够支撑当下和指明未来道路的共识。在论坛中,借助鼓岭故事的讲述、中美民间友谊、互动等情感的表达,“鼓岭之友”们共忆共享专属于其与鼓岭之间的文化记忆,其他参与者则具身性地感知“鼓岭之友”的乡愁以及中国从民间到国家自下而上表现出来的尊重、友爱、和平与接纳的共生情怀;另一方面,除了论坛现场的仪式进程,后续的新媒体平台宣发也进一步强化着这场文化仪式的传播效果。网络受众依凭短视频等视觉化形式实现“缺席的在场”,存在于互联网空间并借助沉浸仿真的媒介形式获得拟态的具身体验,亦能对鼓岭精神与其延伸开来的中美民间友好往来达到同样的传播感知。

习近平同志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曾提到,“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从“鼓岭缘”中美民间友好论坛出发,有力提示着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需要着笔墨于“仪式感”的建构中。通过将各界友好民众聚集在一起,创造共享记忆、情感与目标理想的仪式活动,强化群体关联与凝聚力,形成相对统一的主观框架,并用相互尊重、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等精神激励更多的人维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纽带。

 

    四以人为媒,民心相通辐射国层

 

习近平同志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深刻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的达成,人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关键的媒介。从这个意义上看,谋求中美民心相通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美友好,根基在民众,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在于人。在“鼓岭缘”中,写下了《啊,鼓岭!》一文的中国留学生钟翰、为加德纳太太访问鼓岭牵线搭桥的习近平、将自己在鼓岭的相关录像带回海外与友人分享的加德纳太太……都是促成中国鼓岭故事与鼓岭精神形成与传播的媒介,在具体行动中将中美的民心拉至更近,辐射至更为广泛的国家友好层面。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感人故事连接着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期盼和心愿,这也体现着中美建立积极友好交往关系的强大群众基础与落实行动的必要性。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美国,在美国友好团体举行的欢迎午宴上讲述了这段鼓岭故事,并说道:“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国与国关系发展的根基在于两国人民,习近平亲自讲述和续写的鼓岭故事,为中美民间友好交往和凝聚人心厚植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205224724.png

鼓岭万国公益社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在社交媒体时代,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与复杂化,个人成为能够自主生产内容并参与传播的网络节点,对此则需要充分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允许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从官方言说下放到民间相传,涵纳更多不同的视角和声音,并促进“个体认同联结”转化为“共识认同交往”,增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的丰富性与生动性。如今越来越多中美青年相知相亲、携手同行,将善意涓滴汇流,也在持续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助力中美人民友谊之树葱郁长青。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所言,中美关系的基础在民间,相信只要双方人民互相尊重、互学互鉴,就一定能把中美源远流长的民间友谊继续发扬光大。

微信图片_20250205224804.jpg 

                                                                               鼓岭宜夏别墅

美国驻广州总领事耿欣说:“中国有句谚语‘薪火相传’,火炬在一代代人之间传递。美中之间的友谊不是理所当然的,我们需要培育这种友谊,并将其传递给我们的孩子。”鼓岭故事表明,中美两国人民之间形成的纽带超越了时代和政治,体现了我们固有的人类共性,这也完美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倡导并践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如习近平主席向此次论坛所致贺信指出,“鼓岭之友”们的经历再次证明中美两国人民完全可以跨越制度、文化、语言的差异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多年来,中国以《礼记·礼运》所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为最高境界,用实际行动在对外交往中谋求广泛合作,推动国际社会和平稳定,为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身体力行,为国际民众看到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提供了有力参照。

本文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1期。作者谢清果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厦门大学福建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爽为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