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4 10:3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华 为

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前一段时间,关于中小学课本取消我国古代经典诗词等事关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较大的争议。对于这件事,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2014年教师节前夕,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习总书记的话,反映了大多数人的意见,得到强烈的响应——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古代经典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决不可把古代经典从中小学课本取消。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这个伟大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教师的任务是传道与育人,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素材。作为国之瑰宝的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


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植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它是中国人立身做人的骨气和底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砥砺品德,修炼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体现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险、开拓奋进的革新思想。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着独特的价值体系。博大精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鄙视自私自利,赞扬谋“天下之人利”,崇尚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的集体思想和行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有利于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


中国人民追求和传承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也源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和谐”理念深植于国人的文化心理,内化为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弘扬天(自然)人和谐精神,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建世代传承的美好家园。推进人与人的和谐,促进社会安定,除了用政治手段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用经济手段实现收入分配的合理化外,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中华民族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样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的内在联系。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错误的,但传统文化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弘扬传统文化,绝非复古,而是批判地继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如果失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它的生命也就终止。只有在不断改造、创新中焕发,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有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