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16: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袁文良

 

“吃进去的是草,使出的是力气”

——牛年赏“牛”诗

袁文良

 

“牛”年,自然少不了要说一说牛的话题。位居十二生肖第二的牛,五千多年前就成为人类的忠诚伙伴和生产的得力工具。我国历代诗人写下不少与牛有关的诗,记述牛的贡献,赞美牛的勤劳,怜惜牛的劳累,描写人与牛的亲密关系,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学宝库。

最早写牛的诗见于《诗经》的《国风·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兮,牛羊下来”“日之夕兮,牛羊下括”。意思是:太阳下山了,牛羊也回圈了。《小雅·无羊》中则有“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十分具体地描写了牛的形象。

不少“牛”诗写得优美且富有意义。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渭河流域初夏“穷巷牛羊归”等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读之犹如欣赏一幅美丽的乡情画卷。宋代诗人张舜民的《村居》:“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全诗仅四句,描绘了村居的特征及季节的特点。

牛不似骡的暴躁、驴的倔犟,老人、妇女、儿童都能放牧役使,因而在诗人笔下,少不了描写牧童与牛快乐相处的佳作。唐代诗人张籍的《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全诗十句,以牧童口气表现主题,用意深刻而明快。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北原牧唱》:“北原草青牛正肥,牧儿唱歌牛载归。儿家在原牛在坂,歌声渐低人更远……”描述牧童放牛归来自由地唱着放牛歌,渐渐远去的情景。品读此诗,犹如眼前播放一部牧童放牛的悠闲短片,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因为牛任劳任怨,“吃进去的是草,使出的是力气”,富于牺牲精神,受到人们的喜爱,得到诗人的赞美。唐代诗人元稹的《田家词》一诗,开篇两句就写到了牛:“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两个短语,三组叠字,状形写声,生动地描述了牛在干旱田地上耕作的劳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目睹农人在田地劳作时的艰辛情景,从而在内心产生共鸣。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因力图革新内政,任相77天即遭罢免。随后,他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抑郁中写下《病牛》一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借咏牛以明志,表示忠心祖国、报效众生的信念决不动摇,体现出作者博爱无私的仁者情怀。

总之,古今的咏牛诗,在描绘或赞美牛的形象的同时,着力赞美其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进入牛年,赏读这些“牛”诗,可以从中受到启迪,让心灵与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