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4 08: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田 朴

竞技运动的精神与体制

——写在伦敦奥运会落幕之际


北京时间8月13日凌晨,历时16天的伦敦奥运会终于落下了帷幕。尽管有许多不足、争议和遗憾,但总的说,这是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中国运动员在伦敦奥运会上共获得88块奖牌,其中金牌38块,奖牌数与金牌数均排名第二,虽然不如2008年在自家门口的北京奥运会,但创造了境外的最好成绩,是很不容易的,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


在中国取得奥运会优异成绩的同时,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关于运动员;二是关于体制。


有人批评中国运动员金牌至上,缺乏奥林匹克精神,其中羽毛球女双让球被作为典型狠批。显然,利用规则而消极比赛是不对的,但毕竟是个孤立的事件,不应过度解读。至于竞技体育,就是要分出胜负,对金牌的渴望与力拼,正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任何国家的运动员都希望为本国作出贡献,并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中国运动员也不例外,甚至更强烈。因此可以看到,爱国主义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动力而不是别的。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个度,金牌虽然重要,但并非一切,运动员要赢得起也输得起,国人也应该这样看,绝不可赢了就捧,输了就骂。否则,倒真的是金牌至上了。


也有人批评中国运动员的训练方式,说非常艰苦乃至于残忍,简直像进了集中营。这种说法似是而非,说训练艰苦没错,说残忍显得过分,说像进了“集中营”更是没有任何根据。可以肯定,不经过艰苦训练是无法成为体育顶尖人才的。日本女排前教练大松博文对运动员的要求非常严格,被称为“魔鬼教练”,正是他,曾把日本女排带上了世界巅峰,后来又帮助了中国女排。不过,对于高强度的训练有两个问题必须十分注意,一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的原则,不能蛮干;二是要充分爱护运动员,一切以人为本。


关于体制,批评者的火力更猛。有人认为,举国体制就是拿纳税人的钱获取体育竞技成绩,即用税金换金牌,为执政党与政府的脸上“贴金”,是一种“政治弊端”,必须革除。对于举国体制,确有一部分人存在异议,这不足为奇。但发出如此言论的还是少数。不客气地说,这是脱离中国国情的高调。正如有的网民指出,“如果以中国人现有的收入,让运动员自费,是不现实的”,那样,“中国人只能当纯粹的奥运电视观众了。”还有的网民说,“我就是纳税人,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拿金牌,我高兴都来不及呢。”


说到体制,究竟好还是不好,实践是唯一的检验标准。中国实行举国体制,符合现阶段的国情,有力促进了体育竞技事业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连外国人都看出来。法新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如果)中国没有这样培养运动员的特殊体制与训练方式,他们在奥运会的表现就和印度一样”。“印度有12亿人口,北京奥运会上他们获得了一枚金牌和两枚铜牌。在伦敦,他们的表现还在缩水”。这不是嘲笑印度人,而是对中国“特殊体制”(即举国体制)的肯定。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中国放弃举国体制,奥运会只有一块金牌甚至没有,那时国人将会是怎样的反应呢?恐怕会失落,会叹息,会批评吧。


当然,举国体制也存在某些问题,甚至是突出问题,如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基本脱节,因此不可能永远不变地实行下去,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也会“转身”。但在可以预见的今后一段时期,举国体制仍然管用。对此,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勇于改革,不断完善,尤其要加重全民健身体育的关注与投入,普遍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使它与竞技体育比翼齐飞。


四年之后,奥运会将移师南美的巴西里约热内卢,但愿中国体育健儿再接再厉,继续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