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7 14:5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葛瑞原

宽容是金


“宽容”者,宽大有气量也。


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宽容,就是包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各民族、党派、团体和睦相处,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不闹分裂不搞折腾,为一个共同目标,把国家建成经济、文化、军事强国,全体国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对于个人而言,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能够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甚至尊重、悦纳与自己志趣不投,抑或反对自己的人。也就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如此,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人们的喜欢,工作就会顺利,事业就会发展。反之,则会被人们所疏远,遭到人们的厌烦,对工作和事业带来阻力。


宽容的人,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为人处事能冷静、忍耐、谅解,让时间作证,让事实说话,最终可以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握手言和,共赏人生美丽的风景。宽容者,能够以德报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如果面对非议、嘲讽、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唇相讥,以怨报怨,只能事与愿违,形成恶性循环。这也正是“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是“忍一时”,还是“退一步”,其实质都是不同程度的宽容。当然,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条件、有前提的。如果不讲原则、随风喝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任其作恶,这不是宽容,而是麻木不仁,是非不清,应当坚决纠正。


宽容是一种美德,自古就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公元279年,发生在赵国的蔺相如与大将军廉颇的故事,就是因为蔺相如的宽容,才有廉颇的负荆请罪,才有将相重归于好,成了生死之交,而被后人所传颂的“将相和”。而国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处处宽容别人的伟人。他的道德与人品为国人所敬仰。


我国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宽容。对待文化、艺术、学术,我们党一贯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一种宽容的政策。何时这一方针不折不扣地得到执行,我国的文化事业就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何时违背这一方针,便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不久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决定》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的全过程。”这除了体制保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之外,还应大力提倡文化宽容,这是由创新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创新就必然意味着对传统的突破,要打破某些条条框框,它可能引起一些人的不解甚至反对。关键是社会是否宽容这样的突破,是否鼓励这样的创造。若国家、社会持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全民族的创造活力将因此而激发。这就需要建立一种鼓励文化创新的宽容的社会氛围和体制机制。有了宽容之心,有了宽容政策,国外的文化精华能为我所用,国内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不同创意的文化艺术也能得到齐头并进。可以这样说,我们不但政治文明需要宽容,经济发展需要宽容,文化建设更需要宽容。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之时,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之日。


有容乃大,宽容是金。宽容,出智慧,出快乐,出力量,出团结,出和谐,出成绩,是为人之道,是成事之基。宽容,是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强大力量。在人的一生中,一个人的价值和力量,不是在他财产、地位或外在关系,而是在他自己的胸怀、品德和人格之中。以宽容之德孕育人生,人生才有价值;以宽容之情浇灌生活,生活才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学会宽容,善以宽容,树立宽容意识,养成宽容品性,在宽容中学习,在宽容中工作,在宽容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