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四宝”谱新篇
吴建华
武平,不仅以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蔬菜生产大县闻名遐迩,而且以农业资源深厚、产业优势明显的农业大县享誉四方。同时,武平也是福建省15个中药材优势产区之一,成为驰名八闽的中药材基地。
此外,武平还拥有“三大特色产业”和“四宝”“三特”,即誉满乾坤绿茶王、姹紫嫣红野生花、绿意盎然名仙草。“四宝”,为闽西八珍金线莲、人工栽培紫灵芝、野生真菌正红菇、自然放养象洞鸡。
“三特”篇
誉满乾坤绿茶王
武平,是名副其实的绿茶之乡。不仅是目前我省产量最多、品质最好、获奖最多的炒青绿茶,也是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1983年以来,“武平绿茶”荣膺省级以上各种茶事活动“茶王”“名茶”“优质茶”“金奖”“银奖”等奖项196个。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国内绿茶领域里最具权威的“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17个金奖、24个银奖、4个优质奖,囊括该赛事的全部奖项,并连续两届创造并刷新了该赛事同一品牌金奖和奖牌数最多的记录。在2013年和2015年全省名优绿茶鉴评中,共获得“省名茶”29个,占全省总数的6%;“省优质茶”42个,占全省总数的47%;在2014年香港国际名茶大赛中获得“亚军”;在2016年海峡两岸茶赛中,一举夺得绿茶类6个奖项中包括“茶王”在内的4个奖项。
“武平绿茶”产业,已成为重要的农业特色产业,全县5万多亩的茶叶种植面积中,“武平绿茶”占96%以上。此外,还有“梅占”“福云6号”“福鼎大毫”“乌牛早”“金观音”等无性系国优品种,以及少量的乌龙茶和微量的功夫红茶。2015年茶叶总产达3917吨,产值1.95亿元;2016年茶叶预计比去年略增,产值将达2.4亿元以上。全县现有茶叶类注册商标12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市知名商标8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品牌3个,认定为省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农产品4个,获QS证企业12家,现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茶业省级示范农场1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
为了打造“武平绿茶”品牌,历届武平县委、县政府、农业部门和广大茶农,为此奋斗了33年,获得一项又一项的荣誉。2007年,“武平绿茶”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十四大名茶之一;2009年“武平绿茶”被核准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0年,武平县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大县”;2013年,“武平绿茶”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014~2015年,“武平绿茶”被列为“全国名优特农产品”;2015年,“武平绿茶”入选为“闽西八大珍”;2016年,“武平绿茶”被推荐为“中国十大绿茶公共品牌”。“武平绿茶”,作为福建绿茶精品、中国名优绿茶新秀,正以矫健的步伐,迈向世界名茶的行列。
姹紫嫣红野生花
武平,不仅以绿茶特色产业名闻天下,也令特色野生花卉产业香飘九州。武平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属中五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野生花卉资源丰富。山樱花、虎舌红、富贵籽争奇斗艳;野鸦椿、金线莲、铁冬青郁郁苍苍。开发利用野生花卉资源,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福建省花卉协会确定为培育地域特色花卉最适宜区。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武平成功开发驯化了观叶观果花卉富贵籽和虎舌红,特色野生花卉,从此登上武平花卉产业的舞台。到2016年底,全县各类花卉种植面积2.89万亩,各类花卉苗木产量1.86亿盆(株),产值达10.2亿元,年销售额3.65亿元。全县花卉苗木从业人员1.56万人。与五年前相比,种植面积增长2.3倍,产量增长1.8倍,产值增长5倍,从业人员增长1.2倍。涌现出一批实力强、栽培管理经验丰富、市场信誉度高的企业,形成以企业为龙头、大户联小户的花卉生产经营模式,辐射带动了平川、城厢、东留、万安、十方、岩前、武东、大禾等周边乡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600多名花农纷纷参与种植花卉苗木,促进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2015年,武平野生花卉生产区东留、平川、万安、城厢等乡镇,农民人均种植花卉收入达5360元,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12280元的43.6%,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效益。
为了了解野生花卉产业的情况,我们驱车至东留乡黄坊村,探访经营富贵籽的盛金花场。花场场主罗盛金,热情地迎迓我们。他带领我们参观他的花场,并详细的介绍生产经营的情况。花场以种植富贵籽为主,面积200多亩,长势喜人。
富贵籽,学名朱砂根,因其根部断面木质部为朱红色而命名,是紫金牛科紫金牛属,常绿灌木,树冠似伞,因此又名凉伞树,台湾、广东等地又叫黄金万两,果实多为鲜红圆滑泛光,也有白色或黄色品种,环绕于树冠之下,挂果期长达3—10个月,少数逾一年。此外,还有观赏、药用、食用、制作肥皂等功用。观赏分观果、观叶和叶果并观等三种观赏类型,是理想的室内盆栽植物,可片植、丛植于庭前、角隅、假山旁、溪边、池畔、草坪等处,亦可用作林下地被、绿篱、果篱。成熟果实鲜艳欲滴,串串红果环绕青枝绿叶之下,犹如“绿伞遮金珠”。果期适逢元旦、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佳节前后,深得消费者青睐,倍受花卉市场追捧。李时珍曾这样描述其药用价值:“朱砂根生深山中,苗高尺许,叶似冬青,叶背尽赤,夏日长茂,根大如筋,赤色,此与百两金仿佛。”根及全株入药,味苦性凉。有清热降火,消肿解毒、活血去瘀、祛痰止咳等功效。主治扁桃体炎、牙痛、跌打损伤、关节风痛、妇女白带、经痛诸病。
在罗盛金的带动下,黄坊村几百户的村民,让盆栽富贵籽进入寻常百姓家,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扩大了绿化面积;既美化了乡村的环境,又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
绿意盎然名仙草
2010年,武平县与省农科院合作选育的闽选仙草1号,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成为全国唯一通过省级以上品种认定委员会认定的仙草品种。目前,该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国仙草种植面积的95%以上,成为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等知名饮料企业首选的仙草品种。漂浮育苗、宽行窄株种植、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水旱轮作等五大技术全面推广、应用,提高了仙草抗病虫能力以及其产量。
目前,全县拥有福建中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盛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绿露仙草专业合作社、大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15家,主要从事仙草品种选育、种植、营销、精深加工。骨干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千家万户联合起来,推动新技术的示范应用,组织产品加工和销售,成为武平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
“四宝”篇
闽西八珍金线莲
武平,不仅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的称号,而且,也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典型县、全国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武平,全县森林覆盖率79.7%,阔叶林面积大。野生金线莲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城厢、象洞、武东、永平、中堡、桃溪、中赤等乡镇。
金线莲是武平特色农产品,2007年,开始引进金线莲组培快繁和短周期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中应用推广。2010年,“武平县金线莲”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14年,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2015年,被认定为“闽西八大珍”。金线莲在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中,产生一定的作用。
至2015年末,全县金线莲栽培面积216.2亩,产量4.8吨,产值3361.6万元。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6.2亩,干品产量0.486吨,产值243万元;林下套种面积200亩,干品产量1吨,产值600万元;野生金线莲产量3.3吨,产值2518.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6年9月上旬,全县金线莲种植面积116.2亩(其中,大棚种植16.2亩,林下套种100亩),产量1.06吨,产值760万元。
人工栽培紫灵芝
灵芝,是武平具有特色的优势品种。武平也是目前福建省少数几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栽培基地之一,栽培品种以紫灵芝为主,占95%以上,此外,尚有少部分的赤灵芝。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武平从福州引进紫灵芝品种,开始尝试灵芝熟料短椴木仿野生栽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成功后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武平县食用菌站钟礼义高级农艺师团队,从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灵芝,进行组织分离驯化栽培,通过试验筛选和驯化,选育了适宜人工椴木栽培的紫灵芝新品种“武芝2号”。2012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认定,“紫芝新品种武芝2号选育及栽培新技术示范”项目,获得2014年度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龙岩市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武平县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多糖含量比对照菌株高2倍以上,一年种植可连续出芝3-5年。菌盖直径8-30厘米,产量比对照提高9.15%,朵形美观,厚实,质地坚硬,品质好,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采用椴木栽培模式进行人工栽培,2015年共栽培灵芝398万袋,鲜品产量1458吨,实现产值3200万元。生产地域范围,主要为武平县下坝乡、中山镇、永平镇、岩前镇、十方镇、民主乡、东留镇、大禾乡等8个乡镇。
2013年以来,县食用菌站及其团队,开展了林下栽培灵芝的研究,根据灵芝的生长特性,充分利用地理、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自然资源条件,选择适宜的栽培区域,进行林下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野生真菌正红菇
食用菌产业,是武平当前农村最具活力和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工厂化栽培位居全省先进行列。先后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黄建春副所长、广东省农科院何焕清研究员等前来指导,相继接待了卢旺达等15个国家200多人次到县里参观学习和交流。
武平食用菌产业,已列入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也是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的重点产业之一。同时,岩前已成为全省食用菌工厂化星火密集的产区之一。
2011年,全省食用菌工作会议在武平召开,进一步推动了武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15年,全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4960万袋,床栽55万平方米,鲜菇总产3.12万吨,产值1.32亿元,增加农民纯收入0.8亿元,解决了8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2008年以来,重点在岩前规划建设食用菌产业集聚区,已入驻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7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1.2亿元,年生产规模2000多万袋,蘑菇、鸡腿菇等32万平方米,日均鲜品产量20至30吨食用菌鲜品年产量1.3万多吨,转移安置6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工厂化栽培品种有鸡腿菇、白色真姬菇和双孢蘑菇,属国内花色品种比较齐全的产业集聚区域,又是福建省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密集示范基地,也是福建省“闽宁”(宁夏)合作食用菌实习基地,区内有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全县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14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县级示范社3家,合作社成员2300多户,年生产规模2000多万袋,蘑菇等20万平方米,年产量8000吨,产值7000多万元,示范带动农户800多户。
自然散养象洞鸡
象洞鸡,是一种神奇的鸡。其特征可用六字概之:“多叉、三黄、射胡”。多叉即鸡冠直立后分叉;三黄即啄、皮、脚呈黄色;射胡即下颌无肉垂直有放射状胡子。象洞鸡主产于武平县中堡镇、象洞镇、十方镇等地,故以象洞的地名命名之。
象洞鸡是武平县传统的地方优良品种,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象洞鸡就引起了地方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并不断进行群体选育工作,1985年制定了《象洞鸡产品标准》。二十一世纪,随着象洞鸡的声誉不断提高和市场的不断扩大,象洞鸡也走进了港澳、厦门、广州等各大中城市市场,其优良的品质,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在武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7年,县畜牧兽医水产局,着手进行向国家申请象洞鸡为国家遗传资源品种的申报工作,2009年4月,就象洞鸡遗传资源,向农业部申请鉴定。同年11月17日,象洞鸡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2010年1月15日,农业部发布1325号公告,象洞鸡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
象洞鸡是我国家禽业珍贵的品种资源,县委、县政府把象洞鸡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来抓。县畜牧兽水产局积极推进象洞鸡的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工作,一方面积极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用于保种场建设;一方面每年从业务经费中,拨出几万元到几时万元支持养殖场的扩繁建设,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此外,培育一批重合同、守信用、科技意识强的饲养专业户和营销专业户。迄今,全县象洞鸡存栏150多万羽,出栏300多万羽左右,产值4亿多元。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武平》;图片来源于武平县融媒体中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