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三省,人在途中
——浦城食品加工行业的人与事
郑国贤
结束采访,告别严高荣总经理时,在圣农公司临时办公楼的楼层走道上看到竖立的《项目建设分布图》,在遍布全县的种鸡场、肉鸡场、试验场中,我的目光久久地停在北部九牧镇、盘亭乡那几个金黄的色块上。这里正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遐想着不久的将来,这些养鸡场投产后,黎明时分,群鸡齐鸣之声回荡在三省交界的上空,该是何等美妙的情景啊!
当然,这是一种旧文人的情怀,年少时读多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类的诗句,脑中积淀的是林藻兄弟和蔡襄、蔡京、蔡卞三兄弟进京赶考的身影,消瘦多病却类比愤青的诗人刘后村激昂的声音……千年前的莆仙人有太多的足迹和精神沉淀在这仙霞古道、渔梁古驿间,甚至连渔梁之名、村里妈祖庙的脊梁都与祖姑林默娘有关。美好的传说表达一份美丽的情愫,一种闯荡天下,走向世界的新农民的时代精神气质。
一则民间故事说: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有座大山,山顶接天,在稍阴或雨天时,总是云海遮峰,因此名为“腾云尖”。人们常在初夏到此游览,等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站在峰顶尽情远眺,可见杭州的钱塘江大桥车辆穿梭;能看到瓷都景德镇窑火闪烁,还可极目遥望福州罗星塔巍然屹立,使人流连忘返。
传说中的视野表达一种宽阔的胸襟。随后采访的两家企业,都是老板的助手接待我。澳牛乳业公司董事长李天华还在澳洲新西兰,浦城县绿之星食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管连云则在上海与客户洽谈……他们的行踪与一代农民企业家的轨迹是一致的,都是在奔向市场经济海洋的航程之中……
一
福建圣农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决定投资浦城县之前,公司副总裁李文迹带着严高荣等人先后考察了安徽亳州,河南濮阳、洛宁,湖北监利等地方。各地政府都端出很多优惠政策。
他们走过的地方,软硬环境都不错。尤其是长江边上的湖北监利,一马平川的田畴,堤岸上杨柳依依,但严高荣还是看出了问题,他说:“这里养鸭子不错,养鸡不行。长江堤岸高于田野村庄,一旦涨水,咱们的几万羽鸡往何处撤啊!”印象最好的是河南洛宁,这里北部是山区,南部是平原,中原广阔的平原任凭驰骋……只是冬季气温比福建低了许多。
结束考察回到光泽,正是2011年9月4日中秋之夜。听傅光明董事长说,苏省长几天前来这里考察,当面对他讲:“要把这一项目留在福建,具体哪个设区市,由傅董事长自己挑,自己定。”裴书记、林市长当场表态:“只要把企业留在南平市,不管去哪个县,我们都欢迎,都以全力支持。”
圣农决定把项目落户浦城。
这是因为:浦城有广袤的土地,有丰沛的劳力资源,且是闽江、瓯江、信江三江之源,山清水秀,空气质量好,没有污染。此外,还有一大关键因素,是浦城县委书记陈国发这个人。上个世纪90年代,陈国发在光泽当了5年的县委副书记,与傅光明建立了很深的个人感情。傅老板也深知陈国发的为人和想在浦城干一番事业的心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011年12月21日,经过多次的考察和协调,傅光明董事长带队前来签约。此前的那个晚上,李敏飞副县长与严高荣总经理一直在商讨投资合同,一直到深夜才把合同草案定下来。
傅老板签完合同就回光泽了。临行之际他对严高荣丢下一句话:“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浦城的傅光明!”
傅光明何许人也?他可是福建民营企业界的传奇人物。1983年除夕之前,傅光明还是福建省光泽县的一名人武干部。那年除夕,他从湖南购回600个种鸡鸡蛋,此前,他从没养过鸡。老天似乎有意考验一下他抗击失败的胆量。种蛋放置的时间过长,600个鸡蛋仅孵出一只小鸡,鸡长大了以后还发现,这是只公鸡。傅光明没有因此沮丧,反而为此而振奋:这只公鸡意味着他的事业将有一个雄健的未来。
当年4月,他又从上海购买一种叫“红波罗”的种鸡鸡蛋,还是600个。同时,购买一些孵鸡养鸡的书籍,边学边干,终于有300只小鸡破壳而出,成就了他养鸡业的第一个黎明。
这300只小鸡,坚定了傅光明下海的信心。他向光泽县工商局申请注册私营企业时,申报的注册资金是150万元。当时县工商局头一回办理这么多资金的执照,声称并无先例,遂推到南平地区工商局,最后推到了福建省工商局。但没过多长时间,省工商局就把营业执照批了下来,经办人员告诉傅光明:这是批准办理的第一个私营企业营业执照。傅光明细看,那营业执照上的编号,真的是第一号。
当然,傅光明心里清楚:与宁静的闽西北县城相比,在闽中南沿海地区,私营企业早已风生水起,但泉州人莆田人比闽北人多了一份心思:他们办企业绝不叫私营企业,而叫乡镇企业,起码叫队办企业。傅光明何等聪明的人啊,能不明白闽南人的鬼主意?不过人生难得当回第一,有了这八闽第一号的营业执照,想起来还是蛮自豪的。
1992年,他来到了欧洲。在丹麦,他惊喜地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好东西”。他用银行的钱,购买了一条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成了当时国内行业的最先进。
但凡“最”字,都是危险的。傅光明进口这条生产线时,从某部门借款5万美元,双方约定8年还款。但4年过去,该部门换了负责人,突然要求还款。这让傅光明有些措手不及。情况更糟的是,其他几家借款给他的单位,也怕傅光明破产,纷纷起诉要求提前还款,法院也判决要限期还款。一共7场官司,还款总金额1100多万元。比官司失败更难受的是信任的危机,人心的危机。傅光明咬紧牙关忍受住了。当年每月拿出100万元来还款,那几乎是当时一个月的全部利润,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全部还清。
被逼债是相当难受的,但有磨难必有回报。
肯德基在福州东街口开第一家分店时,老外原计划前往江西考察肉鸡供应基地,听说圣农公司生产线的风波后,半道转向光泽。在对圣农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标准检测后,与其“联姻”,签下了长达10年的合作协议。此后不久,圣农从肯德基的区域性供应商,上升至战略合作伙伴、核心供应商。
傅光明不满足于现状。当禽流感横扫东南亚及我国大陆时,养鸡企业谈“禽”色变,他却逆势扩大60%的生产规模。
他十分淡定地说:鸡身上的病因有500多种,每种病都可以置它于死地,一场禽流感,让我的不少同行望而却步,而建立了国际化标准及卫生规范的圣农,不怕!
傅光明常开车穿行在武夷山脉的山间小道上。在路边的山头上,一排排国际标准的鸡舍就坐落其中,这是他的鸡业王国,附近20多座山头全是他的天下
这里有60个养鸡场,每年将有3000万只鸡被孵化、养大、宰杀,供应全世界。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3年后,傅光明如此评价此事对自己的深刻影响:“3年前,我还是个国内运动会的运动员;如今,我被融入世界舞台,如同参加奥运会拼杀一样。”
3年时间,傅光明投入3亿元,成为全国饲养肉鸡行业设备最先进的企业,达到了国际最先进的水平,每年宰杀肉鸡的量是3年前的3倍,从1000万只上升到3000万只。
“以前只是养鸡,现在鸡的每一部分都是赚钱的材料。”傅光明的循环经济渐入佳境,所有废物都得到利用,包括鸡内脏、鸡粪、鸡毛,经过提炼,这些废料一年就能带来数千万元产值。
傅光明走向世界。他一次在美国考察,8天走访了10多家企业,让随行的人苦不堪言。他反而笑言:“苦怎么苦,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做好一个企业。”他走过20多个国家,他的眼中没有风景,只有事业,他在长途跋涉中锻造了宽阔的视野,思量着企业的发展。
投资浦城,就是圣农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抉择。
浦城圣农公司,旨在建设年产2.5亿羽肉鸡产业链及配套项目,经营范围包括畜、牧、禽养殖,茶果种植、混配合饲料生成、对外贸易、家禽屠宰、鲜冻畜禽产品及副产品、雏鸡销售。总投资59亿元。
屠宰厂选在城西一公里处的吕处坞。严高荣实地一看,发现问题不少。首先是与附近村庄的防护距离不够;其次是地势低洼,与南浦溪堤岸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相距甚远;再次是穿越高速公路的涵洞宽度不够,大型卡车根本过不了,无法满足投产后的大车流量。带着这些问题,严高荣请求县里帮助调整。3月21日,黄书荣县长、李敏飞副县长带着他们去万安乡万安村,实地评估,确定把屠宰厂移过来。
为了圣农企业顺利开工建设,在需要征地的两个乡镇,书记亲自挂一个乡(万安乡),县长亲自挂一个镇(莲塘镇),工程进展中遇到重大问题,有困难时,书记、县长亲临现场协调、指挥。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决定让副县长李敏飞挂点万安乡,并把乡党委书记的职务都兼起来,因为这个乡除屠宰厂,还有饲料厂,需要拆迁的坟墓达850多座。经过3个月的努力,饲料厂于4月11日开工,同期开工的还有官路乡、盘亭乡、九牧镇的22个种鸡场。
县里成立了圣农项目综合服务组。组长杨仁寿当过乡镇党委书记、卫生局计生局局长,后调政协工作。陈国发书记找他谈,希望他来做这件关系浦城发展大计的事,他爽快地答应了。这个“官”可没有政协清闲,要协调县里的各个部门和乡镇,还得直接与农民打交道。河滨街道北山村的群众找上门来,因为村里的山被圣农公司征用了,原来从山上引水的系统不能用了。老杨只好找工程队去打井,购水泵,重新架设水管,把井水送到每家每户的灶头上去。在圣农征地的范围内,有一座山头被人承包了50年,至今才10年,女老板一直在上海做绿化生意。等到女老板从上海回来,张嘴要800万元的转让费,这哪是县里承担得了的金额啊!陈国发书记听说又谈崩了,也无可奈何,人家承包在先,有合法合同在,只能依法办事,只能另择新址了。
尽管碰到了不少曲折,严高荣还是十分感激老杨他们的辛勤工作和有力配合,对于当地百姓,总体感觉是民风淳朴善良可亲的。有一次他们开着皮卡车去万安村,把路边一家建房的模板压塌了,车辆陷了进去;村民开头要他们赔模板,后经老杨说明情况,村民来了十几个,拿出绳子前拉后推把皮卡车拽出来,不但没有要钱,还贴了绳子呢!
从内心深处,浦城百姓都向往着圣农项目,将带给他们光明的未来!
二
来到县城北面的南浦生态工业园区,澳牛乳业副总经理施贤纲接待了我们,他抱歉地告诉我们李总去新西兰了。
从施贤纲的介绍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李天华是个有胆有识的浦城农民。也许叫“浦城农民”不准确,他从小到大没从事过一天农业劳动,且母亲不是浦城人,而是外地来教书的。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李天华小学没毕业就开始做工了。先进的是浦城工艺品厂,从学徒干到车间主任,是金子总是要闪光的,有阳光雨露种子就要破土发芽。看准了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李天华自己创办侨联文化用品厂,就像如今盛行的“文化产业”,谁都不信其中有多少文化,但产业都是真的。尽管生产的只是木头刷子等与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市场上销售却十分红火。因而,他决定创办华美衣架有限公司,生意迅速上升,还销往国外出口创汇,公司员工最多时有400多人。
从卖给老外的小衣架创造的好效益中,李天华看到了外面世界的无限广阔。上世纪90年代末,他去了上海,在那里与人合伙做房地产、办黎安学校、黎安汽配城,当然还得隔三差五地回来照料他的衣架生意,那是他事业的起点和基础。
事业的发展在当地产生了影响,他被选为南平市人大代表。开会时,市委书记李川号召在外的南平乡亲回乡创办企业。李天华回想这几年在新西兰以及国内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看到的农牧业的发展情况,而家乡浦城也是一片未被污染的绿水青山,是发展牧业的好地方,加上当时南平长富牛奶的生产做得如火如荼,遂决定与其合作,创办浦城大乘乳业公司。
李天华在县城北面的一片荒山上征地552亩,披荆斩棘;从瑞典引进两条利乐无菌生产线,一条爱克林生产线;从日本引进富士苗条型无菌生产线、进口百利包生产线、杯酸生产线,开始了他在家乡的第二次创业。
2008年,自北而南横扫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风波到来时,大乘牛奶因祸得福,当月销售额猛增了一倍,原来库存两三个月的牛奶全部清仓。几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然而,过了4个月,消费者由对几个产品的怀疑变成对全部国产牛奶的不信任,产品销售量直线下降,尽管当地政府也在提倡学生喝牛奶,然而还是无济于事。他们只好改生产奶粉了。
2010年,李天华与福建健氏食品公司合作,把公司更名“澳牛乳业有限公司”,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软件、硬件进行改造,先后引进三条新的生产线,日单班生产能力超过百吨。新聘请了20多位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人才,壮大了公司的技术队伍。在国家质检总局对乳制品生产企业重新审核中,“澳牛乳业”脱颖而出,在福建乳业中第一家通过审核,获得新的乳制品生产许可证。
三
在临江镇的绿之星食品公司,与李天华一样,老板管连云也不在家。总经理助理周轶华告诉我们,管总去上海见客户了,他还说,果蔬罐头生产季节性很强,只有生产旺季管总才在家。
管连云的女儿美珍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干了一年。父亲不想她独自一人在上海辛苦,就让她回来考个教师,此时听说有人来采写她父亲,就不动声色地坐在周助理旁边,一俟周助理讲完,便迫不及待地补充起来,丰富了她父亲创业历程的许多宝贵细节。这也表明,管连云在商场上是个意志坚定的强者,而在家庭中则是个慈父和孝子。
他出生于1965年,那时候地名应该叫临江人民公社寨下生产大队,父母都是农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呵:山里的农民面对绵延起伏的武夷山脉,只有村边的那条国道伸向远方,引人生出一些迷惘的幻想……管连云从寨下小学一直念到临江中学毕业,那时正是1983年夏天。当时乡下中学生要考上大学或中专都是极其困难的,但他是幸运的,他有个姐夫常年在浙江杭州卖白木耳。因而,高中毕业,他就跟着姐夫开始北去的商旅生涯。
第二年,过了春节,他不用姐夫引路,自己去收了笋干(后来是鲜笋),爬上一辆过路货车,独自踏上了赴杭州卖笋的坦途。
1985年冬天,正当管连云坐的货车翻越闽浙交界仙霞岭福建一侧的庙湾时,进了山沟里的河水中……司机和他都摔进水里。他从浅水里爬了起来,浑身上下湿淋淋的,却一点伤都没有;再看从水里刚站起来的司机,似乎也无大碍。他蹚上岸去看车车翻了,车上的鲜笋由于捆扎坚实,都没有散开。他与司机相视一笑:“损失不大,一场虚惊!”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为了庆贺他们的幸运,管连云特地去路边的小店买了一包好烟。因为激动和兴奋,他从香烟底部拆开来,发现没有过滤嘴,遂找小店主人论理:“这烟是假的!这么贵的烟怎么没嘴啊?”等店主人指出他的错误时,他才不好意思地笑了。
管美珍听奶奶讲,她爸爸是十分节俭的人。年轻时拖鞋裂开快断了,他都会用铁丝串起来继续穿。结婚以后,他带着妻子一起走。大冬天夜抵杭州,就在火车站挨到天亮,为省几块住宿的钱。盛夏时节,旅社顶层的床位便宜一点,他夫妻就住顶层,早晨起来,妻子心疼地看到:丈夫背后的竹席被汗水浸出一个人影。返程的时候,管连云带着4台电风扇,司机发现了,硬把他拽下车,嫌他占位子。他瞧着司机不注意,又上去了,发现了再下来,如此反复几次,到开车时,车子没满座,司机只好让他走了。这4台电风扇带到浦城可以赚几十元,够他一趟来回的路费。
在杭州卖笋时,管连云认识了几家食品加工厂家的人,其中与富阳市食品加工厂分管业务的副厂长楼雪坤的相识,改变了管连云的命运。楼副厂长十分赏识管连云的朴实和真诚,遂聘他为工厂推销水果罐头,常年跑成都等西南一带。管连云从中进一步学到了推销本领。然而,这个国企质量管理不严,他辛辛苦苦卖出一车货,却有半车因质量差被退了回来……管连云明白:再先进的设备,对吃大锅饭的人也是无用的。
1990年春天终于来了,富阳食品厂改制,管连云带着厂里的同事返回浦城,在村里办起了寨下蔬菜加工厂。他任厂长,杭州人负责技术质量。主营水煮笋罐头,产品除国内市场销售,还销往东南亚各国。看到生意做这么好,1993年,他的合作伙伴返回浙江自己办厂去了,把所有股份都留给管连云。
管连云的业务越做越大,2003年,就水煮笋一项产值就达到600万元,他一边在村里租房扩大生产,一边在马安岭征地16亩设计建设现代化厂房。次年,浦城县在杭州招商引资,他在现场认识了宁波五洲星集团总裁吴星安。双方达成了合作协议:五洲星出机器设备、技术、市场占51%股份,管连云夫妇出16亩厂房、25亩仓库等设施占49%股份,成立浦城县绿之星食品有限公司。吴星安是公司的法人代表,管连云任总经理,宁波方面派个副总经理过来管生产,还来了5个班组长,公司先后派了20多人去宁波跟班学习,熟悉机器操作流程。
双方一直合作到2006年,宁波五洲星集团因上市未获批准,遂决定收缩产业链。双方愉快分手了,宁波人把机器作价300多万元留下来便回去了。
我没有见到管连云。他女儿美珍介绍说:“我爸高大帅气而且脾气还好呢!”我问:“那你怎么就这个头呢?”她说:“是啊,我妈也不矮,可能怀我时生活太苦了吧,所以我不长个。”我猜想,宁波人离去的时候,管连云心里肯定舍不得,但也很无奈,以他的文化底子、人生历程和朴实性格,他是多么希望能与沿海地区的强者联手啊!这是我从周轶华给我的一份不足千字的《企业情况简介》中读出的。我想它当出自管连云之手,非常质朴无华地介绍了公司规模、设施、产品、产值以及所处的有利地位和各种优惠条件。那是一种渴望与人合作的诚挚之情的流露。
但是,我知道,所有这些有利条件和优惠政策与沿海地区都是不能比的,唯一可比的就是勤劳朴实、顽强执著的人。管连云为企业总结的精神是“团结努力,诚恳踏实,拼搏创新”,他相信“能为国家、闽北农民、合作伙伴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相信,他会为自己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浦城》;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