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00:1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踏访兴贤坊

 

马照南

 

 

我沿着白灰纹路砖道,走进一条文化古街,阅读被誉为“武平文化地标”的兴贤坊。

穿过熙熙攘攘的大街,进入有个高大牌楼的兴贤坊,眼前出现一片灰瓦翘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客家古建筑群,穿越历史长河,引起我对往昔贤人辈出、商贸繁华景象的遐想。

武平是千年古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记载,这一带曾经建立过一个古国,称之为 “南海国”。南海国今何在?至今仍然是个谜。司马迁笔下记载的秦汉时期福州和武夷山的闽越国、温州的东瓯国、广州的南粤国, 和南海国同属于一个时期。但只是史籍记载,还缺乏有力的考古支持。

微信图片_20231026220146.jpg

兴贤坊(李国潮  摄)

兴贤坊,在武平独树一帜。它始建于宋绍兴四年(1134)。至今还保留当时的街区、书院、民居、水井等古建筑。作为文化中心,武平文庙、梁山书院等都集聚于此。兴贤坊,布局严谨有序,休闲娱乐区、餐饮名小吃区、民宿区以及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很受当地民众和八方游客喜爱。

南安门,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门,是进入兴贤坊的正门。南安门在斜坡上,居高临下,连着南门街,直达平川河。城门墙体雄伟、厚实。高约七米,拱门宽约四米,石拱砌成。千年古城依然十分坚固,像忠诚的战士,始终保护着自己的都城。我轻抚城门,古老厚实的墙体渗出清凉之气,令人感叹先人筑城守城的艰辛与不易!

入城,来到武平客家匾额博物馆,也称“树德堂”。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木结构古建民居。收藏家石禄生说,树德堂出于《书·泰誓下》:“树德务滋”。意指培育美好德行,应润物无声,需长期滋践。走进堂内,古风扑面、福气满满、文意灿然。悬挂的匾额、楹联,屏风、木雕,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树德堂布局对称、空间敞亮、造型协调。天井四周的排水系统,形成“四水归堂”格局。精美的木雕,装饰着门罩、窗楣、梁柱、窗扇等,无不彰显华美大气。其精巧结构,融合了闽派、赣派、徽派传统古建的特点,兼有客家古民居之风。

石禄生说,中国是匾额文化的发源地,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匾额中的“匾”字在古代也作“扁”字,《说文解字》曰:“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作为崇文重教的国家,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题词,常用的经典警句,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堪称“古建筑的灵魂”。

我们见到的第一块匾是“尚书第”(部长楼)为北宋胡仲华所题。《汉书》有“赐大第室”。尚书第,即尚书的住宅。该第主人为毛让,官至工部尚书(约相当农业水利部长)。“尚书第”题匾人胡仲华,为兵部尚书(约相当国防部长)胡凤元的儿子。北宋时,胡仲华叔侄三人同榜高中进士,轰动朝野。

博物馆更多的是中华文化中福文化的家风题匾。“福寿同春”“椿荣萱茂”“福佑三尊”“福国祐民”“福寿双辉”“福衍箕裘”“福培坤厚”等。围绕树德、立德主题,树德堂展示的匾额,传递的是客家文化中忠孝仁义、尊师重道、亲善友爱、勤俭治家、谦和礼让等优秀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是福文化匾额,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表达的是吉祥喜庆、平安富足、顺遂美好的祝福。这些匾额,洋溢着耕读文化气息,给人以深刻启迪。

“青砖黛瓦文煌盛,斗拱红梁透书香。”文庙是武平古文化的核心。武平的文庙最早从北宋“买地建学以教民”开始,至今上千年了。期间历经过两次大迁和无数次修建,但不管如何变迁,位置都是在兴贤坊。武平自古科举繁盛、文人辈出。钟氏三兄弟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还有第四个兄弟钟友盛,及其下一代共计14个男丁,其中有13人考中进士、1人考中举人。聪慧的武平学子刻苦读书可见一斑。武平士子学者还有不少刻苦研读孔子朱子思想写成著作。武平孔庙按曲阜孔庙的规制重建。让人们瞻仰孔子的同时,在大成殿瞻仰“十二哲”中的朱子以及许多闽籍先贤。人们在这里祭孔、祈福、举行成人仪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武平各地还建有平川书院、文恒书院、希贤书院等19所书院。琅琅书声,武平从古以来重儒学、举贤人的浓厚氛围,走出一代代科考士人,也走出刘亚楼、林默涵等革命先辈。

第24页-11.PNG

梁山书院(李国潮  摄)

梁山书院与文庙联系紧密,与中国革命史联系也十分紧密。书院八字门楼飞檐翘角,气势壮伟。书院坐北朝南,为四合院式,二进院落,左右各一列厢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院坪、中厅、天井、上厅。书院经过整修,保持原貌,还增加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三进武平等革命历史展陈。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第二次进入武平, 推动土地革命。当时,毛泽东和前敌委员会的同志们进驻梁山书院。据介绍毛泽东住在书院东厢房第一间。

毛泽东住房只有一张旧式硬木板床(白色床单,红军行军棉被)。一张书桌,一盏煤油灯。白天,他主持召开苏维埃干部和各界人士座谈,做社会调查,开展革命活动。晚上就在油灯下读书写作。红四军在武平发布许多文告,《告武平劳苦群众》《回闽敬告工农贫苦群众书》等,就在夜灯下写成的。这里还可以看到,毛泽东特别重视时政报刊的收集阅读,重视当地历史文献。毛泽东细阅《武平县志》等书籍,对太平军时期武平士绅李邦达总结的《守隘管见十二条》颇为赞赏,认为对红军开展游击战很有用。这些史料对毛泽东了解社情民意,开展革命活动有借鉴作用。

梁山书院后厅。两侧柱上一副对联:天地无私为善自获福, 圣贤有教修身可齐家。横批是:经训菑畲。厅中央是一组毛泽东主持调查会议的雕塑。当年毛泽东深入了解武平各界情况,听取分田分地、维护社会治安的意见建议,和大家一起商议对策。在武平,毛泽东指导武平第一个工会——木工工会的成立,并指导泥、木、铁、五金、裁缝等“五业”工会成立,维护工商业合法权益。他听到,武平群众挑盐买卖,常遇土匪抢劫,即派红军小分队装扮挑夫前往土匪出没处,土匪全部被红军活捉,群众拍手称快。

离梁山书院不远,还有一口神奇的千年古井。县志称:“城内诸井建筑,以此为最,井深而泉清。”因为水质好,兴贤坊多数住家都来此取水。住得远的人家也会来这里取水,拿回家沏茶。毛泽东和红军战士喝的水,就是从这口古井打的。将士们对此井水赞口不绝。毛泽东有时在街上散步,来到水井边和群众交谈,了解生活情况,嘘寒问暖。

毛泽东三进武平,为武平人民革命指引了方向,掀起土地革命高潮。武平由此成为毛泽东提出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革命理论的重要实践地,为毛泽东创建发展革命根据地思想的形成提供鲜活案例。

“我有故事也有茶,梁山书院等你来”。当晚,我再次来到书院“武平故事会”,听故事员讲《一片茶叶,引领农村奔富路》的故事。茶农王新宝坚持匠心传承,倾注精力培育种植、生产制作和打造“武平绿茶”品牌,多次揽获各级“茶王”奖项, 成为武平绿茶产业发展的引路人。另一位故事员朱丽萍用客家话绘声绘色讲述客家媳妇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对婆婆细致照护的故事。每周二的“武平故事会”乡音浓浓,接地气接民意。讲述武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山川风物、今日风采。讲者神采飞扬,听众座无虚席,成为武平民众生活和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