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城 之 雄
张建光
一
大凡政和人都有种英雄情结,不过造物主偏给他们开了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这个县城简称为“熊”。原因是城关有座熊山,相传古时有黄熊见于此。曾几何时,有人建议入城处塑个熊,结果大家一致反对——总不能让路人说政和人“熊样”吧。
政和城区有三座代表性山峰。与其说它们秀美了县城,不如说带来庄严。熊山也被尊为弥勒顶,它似弥勒坐龛,正大雄伟,把街道逼仄成山脚沿溪一线,十里长街竟然形不成一个十字路口。溪对岸由筹岭头发支而来的飞凤山,与青龙山、状元峰连成一体,虽是丘陵山地,但建于其上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直指云霄,拾阶而上仰之弥高。相对而言塔山更是不高,然而山上却有气度不凡的七星宝塔,高坐于佛子山山阳,压镇县城溪流水尾,远望近观都能给人心灵不小的震动。
政和更有气势的山川不在城里。出城往西走,五里外佛子山与后贝山麓对峙,形成县治第一重锁钥;十里外,相邻峡与赤岐下尾山对峙,为县治第二重锁钥;三十里外,马面山与西津对峙,为县治第三重锁钥。出城向东向北向南,愈行地势愈高,英雄气象更甚。海拔陡地从二三百米上升到近千米,一座山岭盘山到顶的公路竟有二十几里。不是几座山峰,而是连绵成上千平方公里,高山半高山在政和全境三分天下有其二。整个是山的王国,福建高原。县志云:“其形势则崇山峻岭,高者万寻,低者数十仞,势若熊立虎跑,或起或伏,为游龙蜿蜒,不可测度。”古人认为这些山峰是省会主山正干,实际上则是鹫峰山脉横贯政和全境。福建像政和这样突出的二元地理,除了武夷山外,恐怕很难有其他地方出其左右。葱然直上四百旋,君临政和高山,便可以领略不同于平原盆地的风物景观:道教琅环福地洞宫山,幽深莫测;国家级风景名胜佛子岩,峥嵘深锁;奔流直下四百余米的九层漈,落花飞雪;海拔1597米的香炉尖,如梦如幻;夏天都会冻死鸭子的气候,不寒而栗;枝繁叶茂的倒栽杉,独木成林;卧波枕涛的廊桥,笑看风雨;戏曲活化石四平戏,苍凉古意。政和,山有豪放气,水亦不样声。都说“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经政和城关的七星溪竟然一路向西,会合建溪,联合富屯,然后形成闽江奔腾出海。
如此豪迈山水,按想应该能够风云际会,“瑰奇郁积数百年,知必有伟人杰士诞毓其间,人文蔚起”。不过后来发展并没有像先辈所预测的那样。虽然政和经过朱松的过化,如果晚上三两个月,“三代下的孔子”朱熹便会出生于此。然而,翻开志书,进入眼帘的尽是重重灾难。除了地震以外,政和经历了几乎所有自然灾害的袭击,直到20世纪依然如此。风来了成灾,雨来了有害,没雨没风就有旱,或者冰雹,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大火又一场。仿佛上苍要成就政和人的英雄品格,非饿其体肤、动其筋骨、劳其心智不可。贫困长期像大山一样压在政和人肩上。饥饿的阴影始终笼罩这片土地的上空。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山区、半高山区大都划入二区五区,所以“二五区”成为了政和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一部政和的历史,就是与贫困和自己命运抗争的历史。
政和县最早的县名是关隶,乍听起来不免有悲戚的感觉。因为有人按字面上含义理解为关押奴隶,读了有关文史方才明白这是个误会。担任过政和县尉的朱熹父亲朱松指出“关隶当作闽隶”。周礼上记载,“闽隶掌役畜鸟”。《三山志》称,“闽与关相似而讹也,王潮不知书,遂以关隶名其镇。推原关隶所以名里,盖其里之人于周时曾为闽隶”。繁体字的关与闽,对于没文化的时任当权者确实很难分清。不过关隶两字总让人联想到奴隶起义,诸如斯巴达克之类。然而,历史上政和确实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历朝历代战祸几乎不断。唐乾符年间,黄巢农民起义军与朝廷部队大战于政和,结果建州刺史李彦坚自刎,唐御史杨惠明被斩,唐将蔡伯元遭杀,福建招讨史张谨全军覆没,朝野上下为之震动。宋代绍兴起,“建州凶”,范汝为起义波及政和,“民多避山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7年),政和人黄华以本邑为据点率众两度起义反元,号“头陀军”,并联合浙江丽水畲族女首领等部队,一路攻城掠镇,最后虽然兵败自焚,但却撼动东南半壁江山。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叶宗留在政和铁山锦屏银矿揭竿而起,队伍发展到十万余人,斗争坚持了四年之久。到了清代康熙甲辰之年,知县马三彦为防战事沿溪修建城垛,然而“寇陷城,文庙、县署皆毁”仍然时有发生。到了近代土地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更是风起云涌。地方党史专家范强先生专门撰写了一部政和革命斗争史话,精辟地总结了当地22年革命的四大特点,即历时久远、地域广阔、英雄众多、事件纷纭。按他的描绘,“政和的革命历史真似一幅波澜壮阔、光辉灿烂的画卷”。
政和人总体性格开朗刚烈,甚至近乎潇湘人自称的“蛮”。他们可以为了信仰、为了主张、为了值得信赖人的一句话,拿出自己的一切。政和有句话“把头给你做菜墩”,讲的是如果情投意合可以将脑袋作为切菜的案板,让你在上面为所欲为。政和人豪爽中又见大方,你到农户家恰好碰到用餐,主人不管认不认识你,无论是官是民,首先问吃了没有?不等回答主人立马让座,添碗添筷。黄巢与张谨大战,他们既感念黄巢的勇猛,将激战九次的地点改名为“九战丘”,节山改为“英杰山”,念山称为“黄念山”,同时又敬佩张谨等一干战将的忠义,盖庙祭祀。
二
陈贵芳——最具政和元素大英雄。
其勇,所向无敌。“闽北有个陈牯佬,敌赏三千买他脑。坎坷一生仍自若,革命精神永不倒。”这是项南同志给陈贵芳的盖棺定论。陈牯佬是个乳名,“牯”在辞典里是指木车的前胡,当地方言中,它却代表着强劲和坚韧。陈牯佬出生于政和东平镇高山村的穷苦农家。“出乎我的想象,初次露面的陈贵芳,并不像传说中的神奇魁伟,他那又矮又瘦的个儿,孩子似的面孔和性格,满口的地方方言,有时还带着结结巴巴的口吃。”一位老同志在回忆录里如此描写他。就是这样一位地道政和佬却有着传奇的经历和横刀立马的声威。13岁成为红色儿童团团长,随后每次职务更迭都是战功建立和革命事业的发展。担任区委书记时,深入虎穴与国民党当局谈判,促成当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政和被省委评为“模范县”;任特委书记时,主动率领部队接应“赤石暴动”的新四军战俘;任闽浙边地委书记时,独立应对国民党20个团的军事围攻;任省委常委、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副司令时,他率队挺进江西,配合陈赓兵团,解放了福建。“陈牯佬”“陈牯佬游击队”几乎成了闽北革命斗争专用词语,也是令敌闻风丧胆的称呼。项南同志诗中所指之事,就是在1943年3月,陈贵芳率建松政游击队在龙浦公路伏击军车,击毙国民党25集团参谋长陈达,震惊敌人,当局到处张贴赏榜:“活捉陈牯佬,奖赏黄金三千两。”
其智,贯通天地。他没有进过学校,革命是他的课堂,同志是他的老师。正像他自述:“如果说,杨则仕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带路人,那么黄立贵和陈一就是培育我成长的革命良师。”这几位革命领导既教会了陈贵芳革命道理,又帮他识文断字,特别是军事知识。在担任通讯员、警卫班长期间,他学会了看地图,分析敌情,拟定方案,指挥处置,运筹帷幄,更重要的是实战磨炼,总结提高。他的军事造诣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1946年,国民党对闽北发起了第三次军事围攻。当时陈贵芳无法与省委联系上。敌人以军事、政治、特务三者结合的方法疯狂进剿。一次在建瓯地界游击队被敌人发现,上千顽军压了过来。他指挥同志们迂回曲折、昼伏夜行,时而隐蔽修整,时而大张旗鼓,甚至活用古代“增兵减灶”之法,创造了“减兵增灶”的假象,周旋半个月。敌人要不四处扑空,要不草木皆兵,数次竟然自相残杀。他梳理的游击战争的“三大创造”经验,得到刘少奇同志的肯定。
其忠,可鉴日月。陈贵芳一家忠烈满门,祖孙三代都投身中国革命,他和父亲、四个叔叔先后都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人都为革命壮烈牺牲。母亲曾被国民党三次投入牢狱。到新中国成立时,整个家族15口人,仅他和母亲幸存。陈贵芳一生十分坎坷,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也是大起大落,1955年因审查曾镜冰冤案牵连被隔离审查,1957年下放到建瓯任县委书记,“十年动乱”中,又遭到不应有错误处理,直至锒铛入狱。但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信念,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未对党和组织有过任何怨言,而且处逆境不悲观失望,遭挫折仍乐观豁达。调离福州前往宁德任职时,他口占一首:“榕城十载胜半生,未立新功羞煞人。老马何能堪重负,小车不倒俈扶行。机关长坐作为少,河梁分水怀念深。从今奔向闽东日,誓举红旗到终身。”对党和事业的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其义,淳厚如山。陈贵芳让同事回想起来更多的是侠义肝胆、古道热肠。他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们,在那随时都可能出现意外的残酷环境里。我曾读过他的战友高振洋、杨兰珍夫妇写的回忆录——“五府岗遇险”。“回忆1941年初这段难忘的经历,陈贵芳同志的英勇气概,舍身掩护我俩脱险的情景历历在目。”更难能可贵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他深陷囹圄,保外就医时,就福建地下党的冤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诉中央。胡耀邦同志阅后做了重要批示:“福建地下党组织要很好抓一下,要公公正正地解决,先从福建抓起。”于是全省大批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地下党员得到平反昭雪。他平反复出后出任省老区办领导,全身心投入,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还觉得“对老区人民亏欠太多了”。他对老百姓有求必应,甚至把自己的工资掏给困难群众。老区人民从不叫他职务,见面时亲切地喊他“陈牯佬”。
三
“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这幅高挂在县城入口处的标语,呼应了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宣示,也贲张了熊城儿女的血脉,更激起人们几多英雄情怀。
英雄都是从梦开始的,梦想是英雄们的正能量。它是前进的指南针,决定着奋发努力的方向;它是永恒的发动机,输送给豪杰们源源不断的力量。有梦之人就像拥有壮丽的黎明。世界大文豪居斯塔夫·福楼拜认为“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灵魂最易受孕、最受鼓舞的时刻,也是最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一般来说,梦想与英雄成就的事业有着天然的关系,心多大,舞台就多大。孙中山有“振兴中华”,李大钊有为“中华民族的更生再造”。政和苦难的土地始终飞翔着梦想。陈贵芳这位当年社会最底层的苦孩子,能够成长为中国革命的一代风流,最根本的就是在先行者的教育下树立了为民族求解放、为百姓闹翻身的坚定理想。朱熹父子更是以横渠四句当座右铭,毕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终于成就了中华文化继往开来的新儒学大业。
梦总是由人做的,无论国家,还是小家,人都是做梦、圆梦的主体。中国梦强调集体主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统文化里,国家便是家国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但是,“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两者紧密相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与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个论断与马克思主义和时代发展规律是切合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国家、民族梦要惠及个人,而且依赖于个人梦想的实现。政和类似的“草根英雄”大有人在。虽是贫困县,但在金融、保险、证券公司的青年才俊,按人口比例可能高于其他县市;虽是“山里人”却“北漂、南下”,仅仅“闯荡”上海滩的就有数万人之多,不少当年抵达繁华都市时,付完路费再无分文,然而一年买手机、两年买房子、三年开部轿车回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生奇迹,以至于《政和资讯》开辟的“天南地北政和人”“稿多为患”,以至于反映政和人在外创业的电影《山外是海》引起各界为之侧目。
梦想照进现实,现实需要英雄。英雄是梦想实现的先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梦想和现实总是有距离的,更多的人一生只是跋涉在过程之中,英雄很多也只是享受奋斗过程。我看了一个资料,有关中国梦并非今日才引起关注。1933年,中国一份有影响的综合型刊物《东方杂志》发起了全国性“征梦”活动,最后答案仅只有区区一百六十多份?山河破碎的中国无梦可谈。而今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政和也是如此。这一方水土和人民始终是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关注的焦点,各级更是扶持有加。当又一次发展的大好机遇摆在政和人面前,又一次让人生出彩、建功立业的机会正召唤着政和的英雄们!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政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