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博物馆见思录
戎章榕
古田县是“中国食用菌之都”,闻名遐迩。但在古田县还有全国第一家食用菌博物馆,却鲜为人知。
博物馆是记录人类文明进程、珍藏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国家、城市、地区文明的象征和文化素质的标志。
倡导发展有特色的县域经济,而成熟的标志之一,我想大概会拥有一座专题博物馆。
走进古田采风,让我在食用菌博物馆参观时由兴奋转入沉思……
一
走进食用菌博物馆,首先给我的印象是全。系统全面。在500多平方米的展厅内,共设5个分馆(菌史馆、业绩馆、科学馆、文化观、机械馆),共有橱窗56个,收藏有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食用菌有关资料、标本,以及翔实的模型和珍贵的实物,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古田食用菌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同时使得我国食用菌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有史可循、有据可依。与其说浓缩了古田县食用菌的发展历程让我开了眼界,不如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食用菌历史文化让我谓然感叹!
古田食用菌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人工栽培银耳,从一个落后的山区农业县到享誉食用菌之都的嬗变,得益于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三次重大突破:银耳袋栽、香菇室外、竹荪野外的栽培。由此又进一步了解到,古田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即隋朝大业年间就有人从事香菇栽培。博物馆不仅以物传言,叙述了勤劳勇敢的古代古田人民认识蕈菌,以及近代古田成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过程,展示了从段木到木屑、瓶栽到袋栽、棉籽壳代替木屑、室外卧式荫棚袋栽等重大生产技术的突破,还有与之相配套的生产工具;而且介绍了地球上生物起源、生命变化、生物分类的知识,展示了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菌蕈标本。据考证,目前已知的一万多种菌类中,能够被人类食用的菌类有2000多种。中国不仅是食用菌资源和种类丰富的国度,还是最早栽培、利用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田)食用菌博物馆开馆之日是2004年12月8日,这一天正值中国(古田)首届食用菌节隆重开幕。应当承认,更多有展览的意味,时间仓促,视野局限,博物馆有点名不副实。到了2007年,为了迎接国际食(药)用菌生物科学高峰论坛即第二届中国(古田)食用菌节的举行,丰富博物馆馆藏被提到议事日程。古田县邀请了武汉大学教授、著名的食用菌文化资深学者陈士瑜教授前来指导,对古田食用菌博物馆的布局进行调整,更多从食用菌文化入手,对博物馆的内容进行充实,使食用菌博物馆更具有历史、教育、科技等价值。单是灵芝一词的演变就有如下考证:瑶姬(即萄草)——六芝(按颜色分为青芝、赤芝、白芝、黄芝、黑芝、紫芝)——五芝(按质地分为石芝、木芝、肉芝、菌芝、草芝)——灵芝。让参观者领略到博大、精深、璀璨的中国“菌都”文化风采。
我突然有所领悟,不是他们收集的全,而是我知之甚少,这就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
二
走进食用菌博物馆,其次给我的印象是静。博物馆需要环境安静,更需要有观众不间断的眷顾。静还表现为静态展出,手段陈旧,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有所脱节。该馆是展会的附属品,没有随着展会结束而被拆除,应当感谢“博物馆”这三个字。但是,在建馆将近十年之际,展品不可能不断更新,但展出的方式和手段却要与时俱进。展厅多为高温的射灯,既不环保也不安全;展览多为文图的展板,容易忽略对橱窗内的实物标本的观赏;缺乏现代化的展示手段,没有电子显示设备和视频,整个展览的观赏性比较差;再则,缺少互动参与的环节,也就减弱了对公众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值得欣慰的是,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早已引起了古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拟将“食用菌博物馆”迁址重建。闻悉,我访问了博物馆的负责人黄如励先生。古田县曾“以菌兴县”,早在1993年就成立了食用菌办公室,2007年设立全国唯一的食用菌产业管理局,下设食用菌博物馆和研发中心。黄如励既是博物馆负责人又是研发中心主任。他说,食用菌博物馆随着古田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再度被提到议事日程。
在采风的第一天,县委书记吴达金就明确表示,古田是食用菌产业第一县,为了推动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县里编制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九条意见》,成立了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指挥部。旨在依靠科技进步寻求出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古田食用菌综合竞争力。
采风期间,古田县与福建农林大学合作成立的菌业研究院正式挂牌。从此,古田多了一个食用菌教学、科研和推广的平台,也多了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研发中心合并到菌业研究院,黄如励就任研究院副院长。黄如励还带我参观装修一新的研究院实验室,恢宏气派,由此足以表明县委、县政府招贤纳士的诚意。
至于食用菌博物馆,黄如励介绍说,随着古田城关“湖城一体”战略的实施,怎样以“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曾几次上会、反复讨论。
在建立食用菌博物馆上,古田县是捷足先登,拔得头筹;但在10年之后,许多地方纷纷上马。我上网一搜,就有四川通江的银耳博物馆、浙江庆元的香菇博物馆、河北平泉的菌文化博物中心、辽宁鞍山的食用菌博物馆等,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古田若不是痛下决心,脱胎换骨,恐难保全国第一家食用菌博物馆的名号。
三
走进食用菌博物馆时,没有太留意周边的环境,但走出回头一望,再一次坚定了迁址重建的认识。
古田未来的发展定位是“省会后花园”,利用2014年高速、高铁通车后古田将纳入省会一小时经济圈的机遇,依托独一无二的翠屏湖,实施“湖城一体”战略,带动生态养生、休闲度假、文化创意、宗教朝圣、旅游地产等。生态养生不光只有翠屏湖,还有得天独厚的食用菌。食用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国内外科学家从营养角度对食用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菇类集中了食品的一切良好特性,其营养价值达到了“植物性食品的顶峰”。科学家为此预言:食用菌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绿色食物的重要来源。
既然是发展生态养生产业,就应把食用菌博物馆纳入旅游观光的整体布局之中。不是古田县的地标式建筑,也应当是当地最有特色、最为抢眼的建筑。
远的不说,就以省里为例。我省县域专题博物馆虽不多,但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却是全省第一家陶瓷专业馆,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曾到访位于唐寨山森林公园内的陶瓷馆。占地面积82亩,大楼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为框架结构两层仿古建筑,内设六个展厅及学术报告厅,以及陶吧、资料室、库房、监控室等,是德化县展现精湛的陶瓷工艺和悠久的陶瓷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尽管县委、县政府尚未最后敲定食用菌博物馆的重建方案,但在我的请求下,黄如励还是粗线条勾勒出未来的图景:在实施“湖城一体”的大格局中,建有一个食用菌文化产业园或是食用菌文化广场,主体建筑包括食用菌总部经济大楼、会展中心、物流中心和食用菌博物馆等,再辅以精深加工区、食用菌展销馆和品尝馆,不仅将食用菌的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把历史与现代元素联系起来,而且把食用菌的生产和经销联系起来、休闲观光与美食体验联系起来。在菌类烹饪方面,古田曾连续五届在国际食用菌烹饪大赛中获过金奖,应让游客充分领略菇乡的食用菌美食文化。黄如励还特别强调开展DIY体验活动,真正融入“吃、喝、玩、乐、购”的旅游元素,在旅游中增长见识、增加乐趣。
时代在变,世界在变,博物馆也在变。故此,前两年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黄如励作为一名基层技术干部,能有这样想法,使我受益。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博物馆功能还是教育、研究和观赏。在重塑文化自信的当下,需要更多文化自觉方能再度文化自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为文化留下点什么。在一个县域范围建一座专题博物馆(非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留下一个记忆的产业文化坐标,让我们的子孙认知先辈的勤劳与智慧,认知生活区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认同我们的民族与文化。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古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