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文化核心区写照
许怀中
长期生活、工作于福州鼓楼的我,应该对它并不会陌生。而且定居鼓楼区之前,曾出差榕城,也经常路过鼓楼,那时旧址依然保存。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发祥地,据载宋熙宗二年(1069年)郡守程师孟在城楼置铜壶滴漏报时,谓之“鼓楼”。并算来它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闽越王无诸建都于屏山南麓之冶山,史称“冶城”,福州建城的历史在这里发端,养育了首都文化的核心地区,素来是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获得“文儒之乡”的美誉,汇集了名胜古迹,人文和自然景观都首屈一指,被认为是“首善区”。
人所周知,闽都文化指有史以来,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福州乃为八闽首府,史称“闽都”,此地所拥有的文化,便称为“闽都文化”。它以闽越文化为基础,吸收中原文化,融汇了海内外文化,具有开放和包容性的鲜明特征,带有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从起源上看,闽都文化主要指五千年前的昙石山文化以来,尤其是福州建城两千两百多年积淀的传统历史文化,它的开放性,决定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鼓楼文化,集中体现了闽都文化的精髓和内蕴,它的地理位置是福建省会福州的核心城区,是福建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等党政部门所在的要地。云集了80%以上的省、市部门,拥有41个团级以上的驻军单位,其位置的显要,可想而知。
更为难得的是,鼓楼区孕育了林则徐、严复、沈葆祯、林觉民等一大批名人英杰,有三大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的身影,历史上留下王审知的丰功伟绩。再者,清代起草机要文件的林寿图,刚正不阿、协助沈葆祯治理台湾的梁鸣谦,敢向慈禧太后上谏的御史林绍年,“近代中国陆军之父”曾宗彦,黄花岗烈士冯超骧、林尹民。这里也是林纾、陈衍、萨镇冰、胡也频、邓拓、高士奇的故乡。这一大批历史名人为我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和当代闽都留下辉煌的文化。
鼓楼拥有108个全国、省、市、区级重点文物单位,如“三山两塔”,“三山”即乌山、于山、屏山,“两塔”指乌塔、白塔。我曾住在屏山大院内,它处于鼓楼北部,形若福州的大屏风,故称“屏山”。陈轩《越天山》诗:“城时三山古越都,相望楼阁跨蓬壶。有时细雨微烟罩,便是天然水墨图。”于山在鼓楼东南部,传说此山原在闽江口,为战国时的于越民族所占领,故称“于山”。此山又称“九仙山”,宋蔡襄《九日登九仙山》诗:“偶尔寻忧上翠微,游人啼鸟似前期。花间行印露沾纸,山下放衙云满旗。艳艳舞衣朝日近,飘飘商橹落潮时。传杯且与乘春醉,身世悠悠两自遗。”九月九日福州人习惯到于山顶登高。此处的“三山两塔”是福州亮丽的名片。
三坊七巷是闽文化的奇葩,她便在鼓楼区内,先后出了四百多位名人。这条历史文化街区享有“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林则徐、严复、沈葆祯、林觉民等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皆出于此,真可说是:“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荣称。
三坊七巷是我经常涉足之地,此次采风又重点参观了这著名的文化坊巷。“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乃为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官巷、吉屁巷等。
坊、巷的由来,所载唐宋的基层行政建制为“坊”(或“厢”),离城者为“里”。“巷”者,就为“胡同”。“里弄”“街道”的涵义,指人文聚居的隔隙通道或小街道,福州地名称“巷”者特别多。巷内有坊,或坊内有巷。往往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我们一行瞻仰了林觉民、冰心的故居,因林觉民殉难后,林家将房子售予冰心祖父谢銮恩。我们参观每一个坊、巷。衣锦坊在南后街西侧北端,为福州三坊七巷第一坊,南宋淳熙时王益祥归居此,才改名为“衣锦坊”,有“衣锦返乡”的意思。坊内有水榭戏台等古建筑。文儒坊在南后街西侧的中部,《榕城考古略》载:“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此,改今名。”台湾总兵甘国宝、清螺洲兄弟六科甲的陈宝琛家庭等先后居此,坊内有天心阁、皆山楼、匹园等。光禄坊在南后街西侧南部,据《榕城考古略》说:“旧日闽山内有法祥院,宋初建,旧号闽山保福寺,中有光禄吟台,以祀导程师孟得名。”又有宋程师孟的《光禄吟台》诗:“永日清阴喜独来,野僧题石作吟台。无诗可比颜光禄,每一登临却自回。”郎官巷,门坊对联表达当年巷内书声喧夜景象。巷内主要有严复故居。塔巷原称修文坊,宋知县陈肃改其名为“文兴坊”,因五代闽时在坊内北口建有育王塔,故称“塔巷”。黄巷因晋永嘉年间黄氏居此,故得名。《榕城考古略》记:“唐黄璞亦居此,名益著。”黄璞官校书郎,唐季隐居于此,黄巢兵入闽过此,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黄巷曾一度为省文联职工宿舍,记得郭风老散文家等下榻其中楼房。还要提到的,是安民巷。传说唐末黄巢入闽,直到巷口,出示安民,故有“安民巷”之称。省文联的文学院在巷内建一楼房,为讲学、办公所在,我曾受聘当过院长,都在这里开会、接待。
此外,朱紫坊、西禅寺以及华林寺、开元寺、孔庙、龙峰泰山庙、城隍庙等名刹古迹。位于安泰河南部、安泰桥东面的朱紫坊,据载此处“人烟绣错,舟辑云排,两岸酒市歌楼,箫管从柳梢榕叶中出”。宋代通奉大夫朱敏功居此,朱氏兄弟四人偕登仕版,通奉子孙繁盛,朱紫盈门,乡人因此为名。坊内有一峰书院、学院署、泊台别馆、芙蓉园等。开元寺在鼓楼区芝山的经院巷,梁太清三年(549年)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按年号改为今名。唐贞元二十年(804年)日本空海和尚从长溪登陆至福州,驻锡在开元寺。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诸多诗歌诗文。西禅寺为梁仙人王霸所居。罡井炼药,有白龟吐泉、点瓦成金之异。四周多荔树,入宋蔡襄《荔枝谱》。蔡襄并撰诗曰:“山城只有四围青,野寺都无一点尘。荔子丰标全占夏,荷花颜色未饶香……”
鼓楼区的文化,其中闽剧、评话、伬唱等28项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民间戏曲是地方文化的瑰宝,流传甚广,在民间拥有众多的表演艺术团体。民间的舞蹈,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舞龙、舞狮、大头娃娃、旱船、高跷、大鼓、腰鼓舞、伞舞等二十多种。而且鼓楼区的民间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显示鲜明的地方特色。有十番音乐、禅和曲、道教音乐、斗堂音乐、洋歌、安南伬、京鼓吹、太平鼓、十音八乐曲、民间器乐曲、打击乐等等。此外,鼓楼的民间工艺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间风格,民间艺人创造出许多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品,畅销于国内外,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木睢、木画、纸伞、角梳、制花等。鼓楼的南后街元宵灯会,颇负盛名,南后街(龙灯)被命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鼓楼之所以能成为闽都文化的核心区域,主要得助于多种的文化品位,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越文化的精华,从地区地理特色所形成的独特的温泉文化,更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福州温泉历史悠久,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地下温泉资源丰富,约长五公里的温泉带,有“千古华清第一汤”及“龙脉金汤”的美称,其特点是温泉水量大、水温高、水质好。唐代或更早就已发现温泉,北宋时福州城内就已建起了官汤、民汤四十多处,保留至现代的唐代之前古汤池就有古三座、汤院等七处。福州温泉得天独厚、驰名中外,含有十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矿物质等,具有治疗和健身的作用,福州市内和鼓楼区以温泉命名的就有温泉路等,鼓楼境内的温泉公园等。我所居住的这片楼房,便称为“鸿裕温泉花园”,附近的温泉公园东北角,便是温泉博物馆。此次我们在馆内逗留多时,馆场面积21亩,范围广大,馆内设展陈区、体验区等,陈列区以“龙脉金汤”“有福之州”为主题展示,展示了福州悠久的温泉文化。福州温泉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密切,其中“惠及民间”部分展示福州温泉的普及与繁荣。“健康时尚”展现福州温泉的品质与创新,整个展馆以福州温泉文化为核心,深扣福州民俗和人文特色。这个馆便在鼓楼区内,鼓楼区可说是福州温泉之乡的重地。
在这里,感受到鼓楼文化在闽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体现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林则徐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鼓楼文化辐射性强,对海外贸易发达,对外文化交流繁荣。闽都文化随着商贸、文化交流活动和移民足迹广为传播。鼓楼文化还体现闽都文化士族精神,凝聚八闽首府的各种优越条件,人才辈出,历代产生了许多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翻译家、藏书家等,对闽都的士族有特殊的贡献。它还为我国近代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民族英雄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严复以令世人振聋发聩的政治论文和译著,被誉为近代启蒙思想家。鼓楼文化对闽都教育事业起推动作用,福州教育发达,文化普及,两宋时期,闽都教育达到了全盛时期。清代鏊峰书院等四大书院培养大批人才。晚清随着福州的开埠,出现创办新学浪潮。鼓楼现为教育强区,教育质量均为社会公认。总之,闽都的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和温泉文化、内河文化、福文化等系列文化,都和鼓楼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次走进鼓楼采风活动,有很新鲜的感觉。如我虽长期工作居住在屏山大院内,早就知道屏之巅有座镇海楼,乃明洪武四年(1371年)驸马都尉王恭主持重建福州府城,先在屏山之巅建造了城门谯楼,作为福州各城门楼的样品,简称“样楼”。此楼可远眺千里闽江入海口处,又可作为船舶进出福州港的重要标志,有“临江控海”之说,改名为“镇海楼”。在六百多年间,镇海楼屡建屡毁,1945年重建为林寿纪念馆。我经常漫步屏山脚下,此楼已荡然无存。记得电视台记者曾来采访,对拟重建镇海楼的想法,我极力赞同。后来我搬出屏山大院,果然于2006年底,福州市政府在原址恢复重建镇海楼,完全按照原貌重建,终于2009年1月正式开放。夜晚常在远处见镇海楼在五颜四色的霓虹灯映照下的轮廓。这次有机会登楼眺望。得知此楼体由基座层、台基层及二层楼阁组成,高31.3米(其中台基高十米)。基座层内设地下宫,台基层、楼阁一层作为展厅,二层是观景休闲厅。我们在一层大厅休憩,喝茶、小点。厅外长廊列柱,大红灯笼垂挂。厅内楹联:“数千年事在双眼,十万人家第一楼。”更上二层楼,居高远眺,能看到福州三山及西湖周边景色及榕城的风貌,心中涌起重建名楼,展示太平盛世的象征。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鼓楼》;图片来源于“家在鼓楼”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