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湾闽江口三岛考察纪实
唐浩茫
闽山苍苍,闽水泱泱;
山苍水汇,千里闽江。
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蜿蜒于武夷山与戴云山两大山脉之间,于南平市自西北向东南流至福州市以东,注入东海。闽江全长577公里,流域面积达6.1万平方公里,是东南沿海诸江河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闽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达1940公里,占干支流总长的74.6%,水上交通运输发达,且流域物产丰饶。
闽江的源头由沙溪、富屯溪和建溪汇聚而成,在南平合流后始称闽江。南平至水口段称为闽江中游,此段两岸谷坡陡峭,水流湍急,河道中有河漫滩断断续续出现。进入福州盆地后,河流流过广袤的冲积平原,在淮安分成南北两支。北港仍称闽江,途经福州流向马尾;南港则称乌龙江,接纳大樟溪后,在马尾与北港汇合,至亭头附近,又被琅岐岛分割为南北两港,注入东海。这里的南北港河道发育极不平衡,北港狭窄,入海口宽仅300多米,但水深,有利于大船航行;南港河面宽阔,最宽处超3千米,河口、沙滩、边滩、江心洲串联相间,时大时小,上下移动不定,呈现出游荡性河道特征。
闽江下游至入海口区域被称为福州湾。依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释:“福州湾,东海之海湾。当闽江入海之口,其地旧为福州府境,故称福州湾。口外群岛罗列,近则有黄岐、芭蕉、熨斗等岛,远则有白犬列岛。而五虎岛(礁)横塞江口尤为险要。溯闽江而上,金牌门、长门、闽安镇、罗星塔,各建炮台,马尾船政局倚此为外卫。”
这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编著者是臧励和,字伯伦,别号啸云仙史。他出生于1875年,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常州龙城书院,清末举人,是清末地理教科书《新体中国地理》的编著者。1927年,他编著出版《中国人名大词典》;1931年,又主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其权威性“至今尚无可取代者”。2015年,上海出版社再次出版该辞典时介绍说:“本书是阅读中国史地重要的工具书,上至远古,下迄1930年前后,凡古地名一律详述其沿革……”也正因如此,我们以这本工具书的词条为基础,对福州湾闽江口近处古称黄岐、芭蕉、熨斗的三岛展开考察,以察清三岛古今地名称谓的演变和相关历史文化遗迹。
一、古名芭蕉岛现称川石岛,源于自然地形和历史传说的交织
2023年3月10日,由笔者和福建师范大学施老师、连江公安刘警官组成的三人考察组,在连江琯头海政码头集结后乘坐汽船,历经约40分钟抵达川石岛。川石岛是闽江口第三大岛,与马祖岛仅一水之隔。一踏上川石岛码头,便见路旁黑色花岗岩石碑上镌刻着川石岛又名穿石岛的缘由。相传岛上有一岩洞,南北贯通且可行舟,因“穿”字与“川”字谐音,故而得名川石岛,又因岛的形状酷似芭蕉,故亦称芭蕉岛。
芭 蕉 岛
上岛后,我们在码头附近分乘两辆轻骑,沿着山间小道前行,几十分钟后抵达芭蕉尾。站在此处俯瞰海面,脚下的芭蕉尾宛如芭蕉尾巴形状,漂浮在广阔的海面上。沿途,我们还看到了战备时期遗留下来的坑道和防空工事遗迹。返程途中,我们对半山腰的元帅宫进行了考察。元帅宫大门两边的对联写着“名扬川石外,威震芭蕉山”。宫庙内的神龛供奉着威武的元帅,龛旁对联为“蕉叶慈航惠,川岛佑民安”。在芭蕉山山脚,有一座川石胜境白马宫,供奉着闽王白马三郎及其大白马。
芭蕉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6.5%,居全省海岛之首,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誉。岛的东部有一片平坦沙滩,沙子细腻柔软,海水湛蓝,是不可多得的海滨浴场,建有海滨度假村。岛上历史遗迹众多,早在19世纪,英、美、日、法等国便在此建有别墅群,并有一座大东电报局。1887年,建成一条长达117海里、直通台湾淡水的海底电缆,电缆穿越台湾海峡海底,实现了两岸直通电报,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自营海底电缆。这也有力地证明了近代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紧密联系。
在沙滩尽头的芭蕉山山脚,有一处万人坑遗迹。1939年,日寇占领川石岛并将其作为据点,为保住其水路运输线,禁止闽江口一带渔民出海,一旦发现便捕杀,尸体或被抛入万人坑,或被海水冲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福州作为福建的日军受降点之一,就选址在受日军残害严重的川石岛,当时岛上还驻有日军两栖部队200多人。日军投降后,岛上居民收敛遇害渔民遗骸,建墓立碑,设立万人坑遗址碑和日军受降遗址碑,以此铭记侵华日军的暴行,警示后人勿忘国耻。
二、粗芦岛古名熨斗岛,起名一据特色物产,一据山形地貌
中午在川石岛餐馆就餐后,我们搭乘岛民的小船前往北面的粗芦岛。小船行驶在闽江入海口外的海面上,我们近距离目睹了五虎礁,它们如同五只猛虎一字排开,雄踞海面,正视着浩瀚的太平洋。很快,小船就靠岸粗芦岛。据《连江县志》记载,古时候该岛岸边芦苇丛生,且粗大茂密,故而得名粗芦岛。岛上荻草与芦苇并生,故又名荻芦岛。由于诗人作诗吟颂留下诗句,又得一个雅称叫芦花洲。
登岛后,我们驱车前往定岐村福斗寺,福斗寺即妈祖庙。据《明史》记载,明永乐三年(1405)七月,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开启七下西洋的首航,曾停泊在福斗山和黄霞山之间的港湾避风,候时出发。郑和还在福斗寺前筑坛祭海,留下遗迹。粗芦岛形状犹如古时的熨斗,古名熨斗岛,因福州方言中“熨斗”与“福斗”谐音,当地人图吉利,改称为福斗岛。此岛面积约14.4平方公里,是闽江口第二大岛,位于闽江入海口,是绝佳的避风良港,正如俗话所说:“海涛狂似虎,不到芦花洲”。
在福斗寺寺墙上嵌有两块石碑:一块是《福斗寺碑记》,记载福斗寺坐落于粗芦岛熨斗山,历史悠久,建于北宋嘉祐年间,至今已近千年;另一块是《兴建福斗寺地藏殿碑记》,记曰定岐乡福斗山南麓,因山形似熨斗,谐音而得名,遂有福斗寺。且此处地势扼闽江要塞,与诸岛互为犄角,抵御风浪,声名远扬。
三、黄岐岛即今琅岐岛,唐朝时其山号黄岐
结束了对川石岛、粗芦岛的考察后,我们将目标锁定在琅岐岛。因为辞典所述闽江口三岛中的黄岐岛,如今只有琅岐岛与之相对应,也就是说古时的黄岐岛就是现在的琅岐岛。琅岐岛是闽江口最大岛屿,当闽江入海口,分割闽江入海口的水流,形成北港和南港。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与闽江的水运发展紧密相连。
2023年12月15日,笔者与著名考古专家欧潭生及福建省外大学校友联合会专家考察团20余人,踏上了对琅岐岛的考察之旅,旨在证实古时的黄岐岛即为现在的琅岐岛,唐末王审知开辟的古航道——甘棠港的位置在今琅岐岛一带。
考察团首站抵达凤窝村,在琅岐经济区文旅中心主任翁捷灵的引导下展开考察。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牌山下的金牌石,以及附近100多米长的火烧水浇法破石遗迹。彼时正值涨潮,潮水拍打着金牌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从这里到江对岸的长门,闽江出海口骤然收窄至仅387米,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一千多年前曾是闽江航道中最为危险的地段。唐末王审知深知这一鬼门关阻碍了内外贸易发展,毅然下令开凿,拓宽并疏通了出海航道,保障了千万艘航船的安全。唐皇为嘉奖其功绩,赐此水为甘棠港。此后,江海航道畅通无阻,海内外贸易迎来了蓬勃发展。
站在遗迹前,能清晰看到千年前经高温火烧的石头呈现出暗红色,与附近未受火烧的白色石头形成鲜明对比。欧老介绍,他们曾将样本送至科学院物构所鉴定,证实这些石头是经几百度高温烧成的,这无疑为当年的开凿工程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
随后,考察团来到古王埔道。一条宽阔的旧河道虽被水草、芦苇覆盖,但依然能看出它朝着出海口和“双龟”方向敞开的轮廓。河道反向矗立着一座“头门道殿”祭祀头门道神祇。这个“道”是“道头”的简称,在当地意为船靠岸的地方。“头道”即“首道”,是船出入福州湾的第一个道头。之后,考察团登上金牌山最显眼处,一座2米多高的“甘棠港”地名碑静静伫立,向世人宣告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离开凤窝村,考察团前往第二站——南兜村的琅岐海丝文化长廊。这个文化长廊坐落在琅岐九龙山麓南兜村南山公园内,村前流淌着甘棠港入海口的闽江水,王审知砸礁拓港的重点地段金牌山抬眼可及。南山公园面积约十亩,园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半亩方塘点缀园头,亭阁宫宇在林木间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其中“唐舍境白马王宫”祭祀着闽王王审知及其部将。部将唐绮随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因功勋卓著被封为“开闽昭义大元帅”,是村里唐氏村民的入闽始祖,村民建宫塑像祭祀于此。欧老到宫里仔细考察后确认,这座白马王宫确实是供奉闽王的。
在闽王宫旁的海丝文化长廊里,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仿制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此碑是唐皇褒奖王审知治闽功绩的重要物证,原碑在福州市内庆城路上。王审知于897年主政福建,为发展海内外贸易,下令开凿甘棠港,疏通福州湾出海航道,历经六年艰苦努力,终于“碎巨石于洪波,化暗流于碧海”,开辟出安全的出海通道,极大地促进了商业和外贸的繁荣。碑文两千言,现被完整镌刻在两米五高的青石碑上,原碑破损模糊的文字在这里均能找到。碑文详细记载了甘棠港开辟的过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开凿的艰险与王审知的功绩。
海丝文化长廊展示的内容丰富。第一部分展示的古地图,清晰描绘了从福州城到闽江入海口一带的形势,图中在闽江入海口挡着的黄岐山,位置正是今天的琅岐岛,有力地证明了《德政碑》中所说的“途经巨浸,山号黄岐,怪石惊涛,覆舟害物”之处就在此地,即凿石拓港最为艰险的地方就在琅岐岛的金牌门一带。第二部分展示了王审知开凿治理福州湾出海口航道工程的重点部位和留下的千年古迹,其中琅岐岛的金牌门作为福州湾出海航道咽喉,曾是船舶出海的“鬼门关”,采用火烧水浇法排除巨石暗礁后,留下了金牌石和100多米火烧石的遗迹。第三部分展出了《福州百科全书》对“甘棠港”词条的见解,明确指出甘棠港是闽江出海古航道之一,位于今琅岐岛一带。
通过对闽江口三岛——川石岛(芭蕉岛)、粗芦岛(熨斗岛)、琅岐岛(黄岐岛)的考察,我们清晰地了解到三岛名称的古今变迁以及各岛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考察,确定了琅岐岛曾名黄岐岛,按中国起名习惯,岛名黄岐岛,岛上山名为黄岐山,符合惯例。所以《德政碑》上所记“途经巨浸,山号黄岐”,这“山”是琅岐山,“山”所在的岛是琅岐岛。我们弄清了这个问题,也就弄清了甘棠港的位置,对于我们研究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原载于《炎黄纵横》杂志2025年第3期;作者为福州市史志专家库专家,资深法官、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