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 色 东 山
许怀中
(薛瑜婷 摄)
位于我省最南端的东山岛,像只玉蝴蝶停息在东海和南海的交汇点,处在闽粤的接合部,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这是我常去的一个县份,或开会,或出差,或采风,留下了好几篇散文。
初访东山,那是1985年盛夏,全省图书馆馆长会议在这岛上召开。我下榻于一所坐落在海湾边的招待所三层楼上,客房后窗和小门对着大海,站在阳台,极目四眺,别有风情。我在《海岛的性格》散文中写道:“晚饭后漫步在伸向海里的码头……海岸的旁侧是小屿,屿上的灯光与海上的灯火交相辉映,海湾的夜景,令我心醉神摇。”次日,乘船到塔屿,在黄道周少年读书的“云山石室”中想象“一代完人”黄道周当年在洞中苦读的情景,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从导游小姐对东山风景的介绍中悟到:东山海岛的性格真是仪态万方。在马銮湾下海畅游中,望见海滩后面一片严严实实的木麻黄,它们犹如海岛的卫士,显现出抵挡风沙的顽强精神,令我对东山海岛的性格,又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东山的“绿色”,是我每次来岛上都被吸引的色彩。又是一个夏天,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在这里召开,我又有机会下马銮湾游泳。到澳角村登山,我在《东山的海》散文中写道,东山人造的“海”,那便是“绿色的林海”。东山的男女老幼,都不会忘记那个在岛上竖起“绿色丰碑”的老书记——谷文昌,是他带领东山人民战胜风沙灾害。几经波折,终于栽种木麻黄,经多年奋斗,全县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披上绿装,195公里的海岸线筑起一座绿色长城。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早春二月,我赶到拍摄电视剧《谷文昌》的现场,在东沈湾看到当年被风沙淹没的民房遗迹,露出屋顶的小半,残垣断壁,瓦砾碎片,翻开被风沙为害悲惨历史的残页。还到澳角村看正在拍电视剧的外景。谷文昌的夫人史大姐陪我一起瞻仰谷文昌塑像,登上瞭望台,眼下绿色长城重重环绕海岛,俨然似身穿绿色军装的哨兵。这在散文《东山春早》中留下当时的情景。
“绿色丰碑”在放出光芒。此次和作家们一道来东山岛采风,满眼绿色,片片绿荫,条条绿带,编织着海岛生态文明的梦想。无论你走进大街小巷,或村镇田园,无论你登山环海,或游名胜古迹,处处是绿色的风景,绿披全岛,东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绿色岛屿”。
几代人在继承和发扬着谷文昌精神,建造新的“绿色丰碑”。东山县人民政府、县林业局、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等单位,制订出《东山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描绘出绿化东山、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提出“一带”“二轴”“四廊”“九线”“十三园”的绿化结构布局。“一带”即指滨海防护林带;“二轴”即两条东西向的为城市主要道路绿化景观轴,包括疏港路、西铜路景观轴;“四廊”指连接城区南北向的4条生态廊道;“九线”包括6条纵向、3条横向道路的绿化;“十三园”即为城区13个主要的城市公园建设。县林业局的领导将这本厚厚的规划展示在我的面前,我看到了东山绿化的现在与未来。如今东山绿化程度已达94,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一个以提升海岛生态绿化、美化档次为重点,以绿色通道为纽带,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国内先进的生态园林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国际旅游海岛的规划,正在不断打造和扩展东山的绿色海洋。
绿色在岛上一寸寸、一尺尺、一米米、一里里地延伸,并不断扩大、蔓延、深入到每个角落……
街道、公路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在东山,无论是驱车,或是行走,清洁的路面、丰富的绿色,已成为东山一道景观。公路旁的小花盆、绿化带、一排排盆架子、白杨树,海滨大道两旁的桉树,西铜公路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金銮大道及部分环岛路段的绿化,都使街道和公路美化。
工厂环境的绿化,是东山绿化的一个亮点。当我们参观旗滨玻璃产业园、海峡两岸东山水产品加工集散基地时,真切地感受到环境的优美,绿化营造绿色厂房。在玻璃厂感到:过去受风沙肆虐的痛苦,如今化害为利,沙可以吞没村庄,也可以变为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料,造福人民。这里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
村镇的绿化,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当年风沙重灾区“乞丐村”,已营造一片绵延数十里、面积达23000亩的“绿海”,告别了几代人讨饭生涯的历史,已成为“幸福村”。过去被风沙淹没的东沈湾庄村,如今周围布满防风林。沿途所见沙田上,已披上绿毯。东山内海西南边缘,有个叫“对面屿”的小岛,“对面”指的是与铜陵古城相对,周围小岛屿如连线般排列,岛上村庄,绿草如茵似珠般碧翠。东山岛南边的陈城,昔日是被风沙吞噬的一个地方,如今被绿树覆盖。在白埕村旁,是东山岛深海沙生植物园,乃全国唯一多功能滨海沙生植物园。当你走进植物园内,仿佛走进现代农业大观园,这里移植着从各国、各地区引进的果树、植物。这个植物园是私人创办的,依靠科技建构绿色世界。
东山的山是青的。2009年按“山顶种背景林,山腰种风景林,山下种名贵树”的要求,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县主干道临路可视一面山的绿化改造,重点实施“三面山”景观绿化工程。
多海湾是东山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海湾的绿化,是绿化工程的要务。我们刚来到东山的下午,便到马銮湾参加沙滩嘉年华活动,海峡两岸青年一起联欢。马銮湾被人们看成柔情似水的海湾。因海湾上有个马銮村,故名。相传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为村取名,一个远离京都的天涯海角小村落,竟有如此福分。有人形容马銮湾如纯洁美丽的少女。那蓝色大海,是少女的连衣裙,锁链式的岛屿和飞翔的海鸥,是少女胸前的饰物。我想那绿色的防风林,把少女打扮成绝代绿衣使者。马銮村正在变成度假旅游区。在景区沿海滨种植了大面积草坪、棕榈、槟榔、菠萝蜜等观赏树木,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景区内绿草茵茵,风景如画。县里已完成马銮湾基干林带更新改造。
和马銮湾韵味不同的是金銮湾,它不是柔情似水的少女,而是豪爽强劲的俊汉。这个呈月牙形的海湾,头屿、二屿和三屿,像从东山岛上伸出的巨臂,把马銮湾、金銮湾相隔开来。沙滩像巨人的胸脯,袒露在人们的面前。曾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成为旅游娱乐胜地。绿色的屏障把绵长的海滩紧紧拥着,大量的帆船、帆板运动队在此集训。来金銮湾景区参观的作家们,无不赞叹她变得更美丽了。
位于东山南端的最大海湾乌礁湾,茫茫沙滩和浩瀚的林海相拥。巍峨的大帽山,有谷文昌陵园。海滩如月牙嵌在海滨,仿若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形容:“江天一色无纤尘”之感。乌礁湾腹地是国家级海滨森林公园。这里森林遮天蔽日,环绕海湾的大小山峦、村舍田园,木麻黄郁郁葱葱,在林地深处,有马尾松、湿地松、荔枝、龙眼、芒果、柑橘、橡胶以及其他阔叶树。林木掩映之中的田园,绿色芦笋覆盖遍地。据统计,其中的赤山、大帽山、西山近8平方公里土地上,森林覆盖面积达96以上。
想起上世纪90年代末,我随省文联艺术家采风团来东山,澳角海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码头一片繁忙景象。忽然骤雨滂沱,全身湿透。文艺家们兴奋地说:“真是多情的澳角雨!”我在散文《岛上雨村》中有所描述。此次来此采风,临行前的下午,我和章武等作家驱车前往,变化得认不出来。海滨盖起一幢幢漂亮的楼房,海堤外,依稀可见浩瀚大海上形似龙、虎、狮、象的四座小岛,四大奇兽相聚在此,有神奇的传说在流传。澳角湾的澳角村,有座山怪名大肉。我远眺山上,只见那里竖立着一架架风动电车,村中正在建设风力发电,为东山增添了一道风景线。我们一行人进入一幢新楼房,主人热情招待我们,门前种着雪松、棕榈、翠竹,小园圃里花开得正妍,客厅挂着主人和省领导的合影,安放着帆船的模型,主人的儿子是搞造船业的。渔村家家户户都绿化、美化,环境优美,可谓绿色到家。
东山寺庙的绿化,为庙宇增色不少。到东山的次日,乘游船上东门屿,来到东明寺。这里海拔0.6米,是全省海拔最低的一个寺庙。庙前的大海,犹如一片平湖。岩上有老者垂钓,怡然自得。参观后,坐在寺内树荫下品茶,听方丈讲道。最使我感动的是寺内种了许多树木,有黄檀、芒果、柑橘、竹林、芘芭,光黄檀就种下2000株,绿树环抱,宛如海滨园林。又如县城南边,有座山叫庙山,颇有名气。它依仗寺庙成名。拾级而上,环顾山四周,青松翠柏,曲径通幽,寺庙藏身于树林之中,风姿绰约。
正好漳州第4届旅游节、第19届海峡两岸(福建东山)关帝文化旅游节在东山举行,有机会参加这个活动。赴在关帝庙前广场举行的开幕式,经风动石景区,景区内的林木花卉更加茂盛了,一片片红叶红灿灿地在燃烧。关帝庙周围树木蓊郁,树荫中露出小亭的亭角。东山寺庙处处绿荫掩映。绿色草坪,如绿毯铺开,可谓“天涯何处无芳草”。
告别东山的早晨,细雨霏霏。在客房往窗外眺望,楼栏处两排芒果树,整齐高大。我所下榻的靠近海滨这座金殿大酒店第9幢别墅,周围的花卉、草坪、绿树,环境宜人。我恋恋不舍地和东山再一次告别,心中储满对东山海岛之情。小车进入高速公路,路旁的绿树,在海风中摇曳,像是和客人招手送别。想起东山疏港公路工程正在启动,这工程列入漳州沿海大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系东山县投建的第二条高等级公路,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县里投资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工程分为两期,3年内建成通车。第一期工程8.1公里,从高速公路口至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8月开工,2010年6月举行通车仪式。第二期工程2011年建成。疏港公路将成为一条“车行林海中,美景远近各不同”的城市景观大道、旅游大道、经济大道。
再见吧,美丽的绿色蝶岛东山!
(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