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1 17:3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文山

走进系列00001.jpg

走进漳州龙文区一书封面

 

林在城中 人在花中

——生态龙文写意

黄文山

 

漳州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就是一处土肥水美、花果飘香之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组稿我曾多次到过漳州。这里温润的气候、青翠的树木和闲适的生活情调,韵味十足地涂抹在我记忆的调色板里,清丽而明晰。

记得有时中午到漳州,司机总爱将车停在一个叫江东桥的地方,招呼大家吃饭,因为这里的鲈鱼味道特别鲜嫩。味美价廉,大快朵颐之后,难免会羡慕漳州人口福不浅。

而每年一度的花博会,尤为吸引人。各种各样说得上名的,更多是说不上名的花卉,好像一声集合号令,就争先恐后地都跑到漳州来了。花团锦簇、瓜果绵瓞的热闹景象,让人看了怎么也忘不了。

这么一座幽静的闽南小城,这么一处富庶的鱼米之乡,一想到它,便油然而起观花之思、羡鱼之情。

至于龙文,最初听到这个名字,大约是在二十年前。我们乘坐大巴从漳州市区前往龙海。车过九龙江大桥,只见对岸一台台大型推土机正在工地上作业,到处尘土飞扬。有人对我说,这里将是漳州新建的工业开发区,叫做龙文,由龙海市分出的步文镇和郭坑镇组成。

我的心里漫出一丝隐忧,花树葱茏、瓜果飘香,田园风味十足的漳州在大开发的浪潮中难道也不能免俗,也将要被水泥森林所覆盖,成为车水马龙、烟尘滚滚之地?

没想到,二十年后,我有机会来到龙文区。让我大跌眼镜的是,整个龙文区山环水抱,绿茵茵、碧莹莹的一座园林之城。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接一片的绿地公园,空气清甜,沁人肺腑;草木葱翠,赏心悦目。“林在城中,人在花中”,是当地居民对自己居住环境的夸赞,充满了自豪之情。

龙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九龙江西溪和北溪三面环抱城区,贯穿南北的九十九道湾,河道蜿蜒,水网密布,形成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景观。

历史上九十九道湾,曾是漳州连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内河港口和城郊水路运输要道。当年,这里车马辐辏、船帆接天,百货随潮,热闹非凡。但由于年代久远,河道淤塞,加之疏于管理,九十九道湾一度以“淤脏黑臭”,成为城市的一段烂肠子。

水是龙文的命脉,是兴区富民的根本。水也曾是龙文的难题,是困扰新城发展的瓶颈。如何治理内河水环境,让水清河畅,龙文人可是下足了工夫。他们实行分段河长制,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引入活水、生态护坡等综合措施,花大力气改善水环境。而今,在九十九道湾与九龙江的交汇处,“闽南水乡”示范段已初见成效。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湘桥村就坐落于此,十数座雕梁画栋的明清古建筑,正无声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勾连起浓浓的乡愁。一道碧波,是昨天和今天诗意的连结。清澈的流水,带着草木的清香,潺湲流淌,岸边则排列着一座座富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透着一种恬静和闲适。城市慢生活的节奏,在九十九道湾打开了序曲。

龙文到处流淌着清冽的活水,水滋润着这片土地,也让龙文的面貌日新月异。在区环保局干部的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郭坑镇。这里是龙文区也是漳州市区的北大门,九龙江北溪自北向南流过郭坑。北溪更是厦门市区的水源地。一江清澈的流水,波涛轻涌,似乎在告诉人们治理过程中的万种艰辛。

郭坑曾以养猪业著称,养猪也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护北溪,2017年郭坑一举拆掉了剩余13家可养区的规模化养猪场。犹如壮士断臂,慷慨而决绝。清洁的北溪水,由此汩汩流入厦门市的千家万户。但如何让民生之轴在转型换业中和谐运转,再造生机,不啻是一场严峻考验。而郭坑却以一个漂亮的转身,赢得了这场生态之仗的首轮胜局。

我们顺着郭坑村沿北溪修建的竹林慢道徐行。这条方砖铺就的绿道,平展、幽静,透过扶疏的竹林,看得到一江清水,伴着行人,且行且歌,通往远方。

郭坑最让人激赏的就是这一条在建的环绕镇区全域的慢行生态绿道,全长约42公里。绿道因形就势,沿山边、水边、路边蜿蜒穿行,并以绿道为藤蔓,串起十里花溪、北溪江滨公园、芦洲古渡口、东溪农场、洛滨村等景点,以及绿林鲜花基地、农业观光基地。绿道沿线还规划建设渔人码头、旅游集散中心、温泉度假村、钓鱼营、福建省山地自行车训练竞赛基地、山野露营基地等项目。走在这条长长的绿道上,游人可以欣赏到滨水景观、溪谷景观、山地景观……而今,绿道建设的生态效益已开始显现,通过绿道建设,“田园变乐园、林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从而实现郭坑“因水受制”向“兴水致富”的蝶变。

位于环形绿道上的东溪农场建于1964年,农场拥有山地、溪谷,竹木丰茂,潭清涧幽,环境优美。这里还藏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初年的承泽楼。凄美感怀的古厝故事,穿越岁月风雨,历历动人。丰富的生态资源,也成了城市一族的远足目的地。北溪支流马洋溪行经的这一段又称东溪。东溪历史上盛产“米窑瓷”,因品质上乘,在明清两代曾作为贡品进献朝廷,作为内府用器。其余多销往东南亚各地,再转销欧美各国,深受青睐。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释迦摩尼造像,上铭刻“大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和“漳州府东溪乡”等款识,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这里生产的优质瓷器,被称为“东溪窑”,是中国六大名瓷之一。由于清初闭关锁国,东溪窑外销中断,瓷窑渐渐凋敝,直至停产。“米窑瓷”正是通过芦州古渡口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位于郭坑村的芦州古渡口见证了一段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经过一番整理,而今古渡口已重现昔日景观,正成为北溪滨水生态长廊上的一颗明珠。

在龙文,一拾足就能走近流水,一抬头就能见到树木。云洞岩风景区、龙文塔森林公园、植物园,一派苍翠,重重森林拥抱着龙文,风起时,耳畔尽是竹涛松籁,诗意盎然,是为城在森林中。而碧湖生态园、郊野公园的万千林木……则让人称叹森林在城中。

碧湖生态园无疑是龙文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一个大手笔。占地1600亩的公园,拥有宽阔的湖面,茂盛的林木,同时还规划了多种功能区。碧湖景观以传统的中国丝绸缎带为主题,演绎如何加强生活与文化、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经过园林建设者的精心布局,由植物组成的三抹不同颜色的色带代表自然、城市景观和文化形态。每个色带之间相互衬托并与水岸线完美融合,体现生态景观和休闲生活的规划理念。碧湖还是一座海绵公园,雨季调节蓄水量达到90万—100万立方米,成为集生态养护、公共休闲和滞洪蓄水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城市公园。

漳州市郊野公园龙文段更是匠心打造的一个典范,获评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郊野公园”概念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英国。由于城市人口剧增,生活空间日渐狭窄,许多居民利用假日去乡村开展野营活动。郊野公园的建设由此而来。英国政府还为此出台了《乡村休闲》白皮书,提出郊野公园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可缓解压力并可减少乡村地区遭受破坏风险的休闲场所。”随后颁布的《乡村法令》,正式从法律的角度确定了郊野公园是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到本世纪初,英国的郊野公园已超过350个,规模最小的为11公顷,最大的达1875公顷。与此同时,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也陆续制定了相关措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我国的郊野公园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促进了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郊野公园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以郊区水系湿地、生态片林、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进行规划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彰显自然特色、体现地域特点、适应游憩活动,从而满足都市人回归田园森林、追寻水乡记忆的梦想。

九龙江畔的漳州市郊野公园得天独厚,它以建设绿野之洲为目标,遵循“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理念。通过郊野公园行动规划整合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带动城市生态系统、人文系统及旅游系统的全面提升。从而打造一处富有野趣的城市环境。

走在郊野公园的亲水长廊上,面前是九龙江西溪的浩浩江流。远处鳞次栉比的高楼,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背景,身处城区之中,却听不到城市的嘈杂。江风习习,带来花草林木的清香,让人心旷神怡。

于是,龙文,一座美丽的园林之城、生态之城,便这样生动地烙刻在我的脑海深处,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