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4 15: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八仙茶的前世今生


《走进诏安》封面

诏安县白洋乡汀洋村有处长岭,山体环抱,草木葱茏,云雾飘缈,突兀着八座山峰,犹如八位神仙正在坐席论道,因而取名八仙山。也有人喜编民间故事,说是古时八仙过海途经这里,只见森林披盖,风光秀丽,盛景非凡。于是,停留休憩,看有丛丛野茶树,大喜过望,一时兴起,采茶制茶继而品茶,误了赶路时辰,变成八座山头,永驻人间。

八仙茶与八仙山有缘,它的母株就在八仙山下。

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八仙茶,在中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的茶族中,应该算是一个新生儿。它的出现与诏安古远茶史不无关系。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诏安县,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山峦起伏,雾岚常生,是非常适合茶树生长的宜茶区,植茶史源远流长。500多年前的明朝,已有涉茶的记载。明正德八年(1513年)《大明漳州府志》记述:“茶,本州旧有天宝山茶、梁山茶,今有南山茶、龙山茶,宋志谓土茶味永他州不及焉。”这里所指“南山”,在诏安县深桥镇溪园村境内,当地俗称笔架山。近代现场考证,南山一、二峰的缓坡地带后来虽然不再种茶,但仍能依稀可辨昔日开垦的层层茶园梯田。“香炉烟透云根里,雾锁茶园望海台。”这是明末天启年间(1621-1627年)进士沈起津《九侯十八景》中的诗句。九侯山位于诏安金星乡湖内村,诗中吟诵的场景,说明当年这一带垦植有成片的茶园,在望海台可以观览。《闽客交界的诏安》一书,也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清乾隆时期诏安人游祖送(1756-1797年)在老家秀篆龙潭,引种台湾“小叶乌龙”茶苗,茶树长大采摘的茶叶,经过加工味道很好,得到人们的嗜好。

此后,诏安县茶产业起起伏伏,虽然历史上一直有茶,但缺少地方特色鲜明的名茶。八仙茶的艰辛培育成功,深受市场青睐,被列入名优茶种,我国南方一些茶区纷纷引种,为我国茶叶生产作出了贡献,同时诏安实现有了自己培育的佳茗。

2017年5月12日上午,我慕名从诏安城关前往白洋乡汀洋村,参观“八仙茶母本园”。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八仙茶母本园”在八仙山下一片开阔的平地上,那天天气预报有雷阵雨,实时却是多云,方便我们的参观。只见17株八仙茶母株树,长得有两人多高,繁枝交构绿叶密集,挤挤挨挨成片,显露勃勃生机。周边由木栏杆圈围起来,有专人负责管理细心呵护。福建省农业厅于2009年批准,将“八仙茶母株园”确定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立碑告示。母株园旁特地新建一座“观茶亭”,成为亮丽一景。

陪同我参观“八仙茶母株园”的有位老者,名叫郑兆钦,他在茶界同仁支持下培育出这一乌龙茶新品种,人们称其为“八仙茶之父”。年届75岁的郑兆钦,虽然满头白发,但中等身材体格壮实,精神矍铄。他动情地向我介绍培育八仙茶前前后后的不凡历程,并送给我一本他撰写的书——《亲历选育八仙茶》。听他介绍以及阅读他的书稿,其一生的经历令人感动。

郑兆钦不是诏安人,是永泰县人。1962年毕业于福建省福安农业专科学校茶科,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分配,远离老家来到闽南最南边的诏安县。到县里报到时,有关人事部门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他说自己是念茶叶专业的,只要能搞茶叶技术就行了。当时诏安县不是主要茶区,只有一个茶叶收购站,不设在县城,在全县最边远山区的秀篆公社。郑兆钦一听,没有二话服从安排。始料不及的是,茶叶收购站也不设在公社所在地,设在山沟里的北坑大队“甲西洋”自然村,交通闭塞,设施简陋,人生地不熟,生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郑兆钦说:“尽管现实条件如此困苦,但由于领导的关怀和鼓励,老师傅的热心帮助,以及我对茶叶种植生产技术的热爱,让我经受住严峻的考验。不仅坚持下来,而且学习了茶叶生产管理和传统的手工制茶技术操作。”动人而朴实的话语,体现了他高远的思想境界。

有些事情看似偶然,但往往有其必然性。如果不是诏安史上就有茶,不是郑兆钦对茶叶生产有执着的追求,或许就没有八仙茶的问世。1965年春,管辖龙溪地区各县茶叶发展业务的漳州茶厂,组织队伍到各县进行茶叶生产宣传和普查。郑兆钦当时已是诏安县茶叶收购站的技术员兼评茶员,被抽调参加普查工作。在本县茶园普查中,不经意中发现秀篆公社寨坪大队畲高山,有一丘零散的近乎失管的茶山,茶树原来都是由种籽繁殖的。这些发芽早的有性群体茶树与周边的茶树有着明显的差异,当即移出20株种植于秀篆茶站品种园里,之后定植到八仙山下的汀洋茶场。

八仙茶茶王赛

这20株茶树是有性杂交后代的茶树,最后成活17株。郑兆钦对这17株茶树“一见钟情”,他心中萌生一个念头,要从中筛选出优异单株,再用短穗扦插繁殖,培育出能适合诏安县茶区种植的新良茶种。但这种搞非本职的科研,在基层似乎属“不务正业”,而且现实条件也有许多不具备的地方,少资料,缺设备,没经费,耗时长,无疑存在很大的风险,花下的可能会是无用工。但是,郑兆钦想到万一如果成功了,诏安有了自己培育出来的特色优良茶种,将有助改变茶叶生产的落后面貌,最终暗下放手一搏的决心。郑兆钦一边坚持完成茶站采购任务,一边利用日常本职工作间隙开展科研。他经常在城关分站收购茶叶前的一段时间,踩着自行车到19公里外的汀洋茶场,与茶农一起埋头搞试验。他对培育新茶种的努力,可用“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八个字来概括。正如宋代名相王安石所言:“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其间,为进一步发挥新品种茶的潜质,郑兆钦重点研究制作优质乌龙茶的初制技术。整个培育过程,从筛选单株母树、单株采制,到通过国家级良种审批,前后经过30个峥嵘岁月。每年的春秋两季,几乎都要进行采制对比试验,粗略计算先后做了100多批次,并寄样品到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做品质审评。郑兆钦告诉我:“实践证明,其间所遇到的困难,比我原先预想的大得多!”

郑兆钦对培育八仙茶充满激情和感情。1984年,他任县茶叶公司经理时,省里将成立茶叶专业质检部门,曾有意调他前去参加工作。因为八仙茶尚未通过鉴定,在反复考虑后,郑兆钦放弃了这个到省城的机会,坚守茶叶良种选育劳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些外来人员到汀洋承包山地,将汀洋茶场10多亩试验园,挖毁茶树改种龙眼树。郑兆钦知道后又急又气,患上一场大病,平生第一次住进医院是因为茶。古人说“十年磨一剑”,郑兆钦却是“卅年育一叶”!

更为可贵的是,郑兆钦十分谦虚,不把培育出八仙茶的功劳贪归己有。当我提到他的贡献时,郑兆钦连连摇头,真诚地说:“没有各级领导的支持,茶农们的协同努力,专家们的热心指导和帮助,就没有八仙茶的存在,这是集体共同培育的果实。”在他撰写的《亲历选育八仙茶》一书中,对自己遇到比预想大得多的困难只淡淡叙述,而对各方相助促使取得成果却重重下笔。他写了在茶叶采购站工作,担心搞科研试验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杨站长知道后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年还被评为县供销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写了汀洋茶场建立试验园,茶农特别是农民技术员钟继春认真进行新茶种栽培管理,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参与制茶试验,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写了龙溪地区和诏安县有关领导一次次关心他的试验,听取选育工作汇报,帮助解决一些困难并建议定名“八仙茶”;他写了“文革”大动乱波及农村,新茶种的选育工作同样受到严重冲击,汀洋大队干部群众排除各种干扰,保护了新茶种的繁育、推广和试验,使其免遭夭折;他特别多次写了全国和福建省茶叶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他们在组织考察、鉴定、评审等等方面,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做了大量工作,为此无一遗漏地列出一大串参与此事的知名茶叶专家姓名……

培育八仙茶终于取得了成功。八仙茶省级鉴定后,根据农业部、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安排,送广东、湖南两省茶科所审定,获得了通过。1994年,颁发证书确定为国家茶树新品种,农业部认定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新选育的国家级乌龙茶新品种。《中国茶树种志》和《中国名茶选集》,均把八仙茶选入介绍。2008年,列进福建省第一批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名录。2012年,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八仙茶”条目写道:“以产于福建南部及广东潮汕一带的乌龙茶,所用鲜叶原料为福建诏安八仙山下的无性系新品种茶树……外形紧结,色泽褐润,茶汤金黄,品种香显,辛锐而持久,味浓厚耐泡,回味甘爽,叶底黄绿,红点明亮。”

几十年的种植推广,八仙茶已成为诏安县优势资源,特色产业。茶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潮汕、广州等地区,本省福州、厦门、漳州也有销售,少部分销往北京、上海。目前,诏安茶园相对小且分散,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没有形成茶产业链,发展地方特色八仙茶仍有很大的空间。诏安县委、县政府重视八仙茶产业在县域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正采取措施加大力度推动发展。

十分荣幸的是八仙茶得到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生前的赞赏,曾赋诗:

不学酒人之八仙,但愿日饮八仙茶;

虽无甘泉与瓦罐,天马敢以敝辔加;

电炉煮沸密云水,妙香扑鼻如仙葩;

入口心开意风发,羽化登仙非然耶?

迩来屡玩怀素帖,喜其苦茗异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