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2 11: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齐上志

有巷称石井 弦歌盛古今


石井巷,古时叫清泰坊。改建后沿街店铺已不复存在。

石井巷是福州市中心东街南侧的一条小巷,古称清泰坊,后因北宋时开了一口大石井而得名。清《榕城考古略》:“有苏公井一,因名。”“苏公井,宋提刑苏舜元所凿,凡十二井,皆在城内,俗称苏公井。在闽县者四:一在嘉荣坊内,一在开元寺南,一在庆城寺,一在石井坊,即石井巷。在侯官者八……”清泰坊之井较大,井圈石造,井水甘洌,大旱不枯,是这一带百姓用水的主要来源。30多年前,因拓宽巷道,石井被填平。

石井巷位于城区中心的嵩山西麓,长150米、宽4米,石板路东西走向,西连花巷,交接处为十字路口,北为厂巷,可通东街,南为锦巷,可通织缎巷。嵩山是于山支脉,又称丁戊山,属“三山藏”之三山之一,因处城中心亦别称中山。

明末,石井巷有黄晋良居士的住宅“井上草堂”。黄晋良,崇祯年间诸生,明亡后不仕,隐居于此,悉心著述,有《井上述古集》《和敬堂集》刊行,可惜散佚甚多。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1753—1825年)于嘉庆二十四年退隐三山,择井上草堂讲学授徒。陈修园就读鳌峰书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旅京期间治愈光禄寺卿伊朝栋中风难症而名噪。回闽主讲清源书院,掌吴航书院(山长),与林宾日等组织真率会。嘉庆六年补直隶知县,适瘟疫流行,编《时方歌括》教医治病,救活甚众。平生所著《医学十六种》,深入浅出,为医学入门必修之佳本。

石井巷还有邱氏宗祠,霞浦人游光绎(1758—1827年)晚年在邱氏祠堂设馆授业。游光绎,嘉庆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早年就读于鳌峰书院,与梁芷林、林少穆、齐北瀛、朱石君、陈恭甫、汪稼门等为同窗。辞官回闽后,掌教鳌峰书院,任山长19年,课余勤于撰著,纂有《鳌峰书院志》1部,补书院无志之缺,还有《炳烛斋诗集》稿本2册、诗192首。谢章铤赞其诗“磊落有奇气”,梁章钜称其“文笔傲岸”。游光绎的曾孙女游寿是现代著名文史学家、福建才女。

石井巷东头北侧,是创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的两广会馆。会馆坐北朝南,南正门大墙由雕琢精细的青石筑成,上方正中大石匾上镌刻楷书“岭云在望”,左右青石拱形边门框也十分精致。边门上石匾额均为书卷形图案,上方镌隶书“履仁”、“蹈义”。可惜以上精美的书法石刻及青石门墙因“文革”时的涂抹,以及雨水冲刷,斑剥漫漶,成了“大花脸”,期待人们剔除清洗,使其完美如初。会馆内还有一副对联:“车马驻三山,问来日梅花,千里故乡明月近;海天思五峤,话当年荔子,一般滋味曲江香。”闽越国、南粤国故地,均盛产荔枝果,虽千里之隔,犹可视他乡如故乡。

会馆面积约2000平方米,上世纪五十年代被福建日报社征用为职工宿舍,先后建成两座5层的单元楼。旧会馆现存还有一亭一后殿。后殿为红墙琉璃绿瓦,马鞍型风火墙,墙头狮子灰塑,飞檐叠层斗拱,绿琉璃大窗格,古雅大气。大亭子为单檐歇山顶,红墙绿琉璃瓦,梁椽雀替,雕刻精美,天花板彩绘天女散花图。亭为方形,方形木柱,青石柱础,应属拜亭之类。亭南檐下有一条宽约1.5米的复龟亭走廊。亭内南侧上方悬挂一块大匾,米黄色底,蓝色楷书:“桑梓必恭”。上款并排两行:“道光元年仲秋,光绪五年仲冬重刊”,下款:“抚闽使者连平颜检书”。颜检是广东省连平县人,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年任福建巡抚。

石井巷还有过不少诲人不倦的民间私塾先生。如福州清末秀才朱德钦,精通古文,善制艺,平生以教书授徒为业。他设塾馆于巷内邱氏祠堂,因教学有方,名闻遐迩,郊县学子纷纷慕名求教。因此,他在祠堂内备有宿舍,为郊县学子负笈求学提供便利,从教30年,授徒数百人,人称“石井巷朱先生”。他的高足刘德禧传承先生学问教法,南台巨贾富商争相聘为西席家塾,授业子弟,对提高福州商业文化水平,起了很大作用。清末名塾师林飞,先在文儒坊黄氏试馆任教,后移至石井巷,设馆授徒,咸称其训迪得法,入门者众多,先后有学子二三百人。民国初期,井上草堂、邱氏宗祠等均并入石井小学(现为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

石井巷还是新式教育的滥觞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在巷西头创办开智学会,提倡新学,传播革新思想。当年10月,在台江南禅山创办开智学校,为商贾气氛浓厚的南台地区注入一股清泉。

从前,石井巷和邻近的花巷、孝义巷、南营巷一样都很窄小破旧,石板路面凹凸不平。改革开放后,这里先后建起了安福、碧玉、竹林境新村和多座高楼大厦,当年僻静的小巷热闹了起来。

 

两广会馆内的匾额

两广会馆在石井巷东头北侧,是清代中后期建筑,

因是广东广西两省合建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