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4 10:5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少川

缘起“泡蛋茶”


在屏南,如果说白水洋是“山水一绝”,那么“泡蛋茶”可谓“茶礼一特”。

“前路的荷包,里路的蛋茶。”这句民间俚语,流传在古田与屏南县分治之前(屏南原属古田,1735年析古田路3里16都地建县),指同一个县的人南北待客方式有异,前路人(今古田人)接待客人一般用荷包蛋,而里路人(今屏南人)常用“泡蛋茶”接待客人。我孤陋寡闻,以前对屏南有“泡蛋茶”的茶礼闻所未闻,这次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双溪镇参观,才亲自感受到这一茶礼的奇特。我对屏南茶叶的关注,也缘起“泡蛋茶”。

那是在双溪镇老年协会会长陆修干家里,在接受他们家的茶礼招待中,观摩到“泡蛋茶”制作的全过程,也是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艺表演。“泡蛋茶”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在碗里打下一个蛋不搅拌,然后一只手拿着一根筷子插进蛋黄中间,另一只手提起烧开茶水的壶,顺着筷子往下冲茶水至八分碗;另一种是把打入碗里的蛋匀散开,烧开的茶水直接冲泡。过去比较讲究,茶壶首选陶壶,其次是瓷壶。不管是哪种冲泡法,掌握温度很重要,要“水开,碗烫,一次冲成”。两种泡制形成的两种图案,均极富欣赏性。完整的蛋黄胀开来,像一轮初升的红日,圆周散开的蛋清泛白,宛如四射的光芒;搅碎的蛋黄蛋白融合,但黄中还会留有一些白点,在茶水面上形成的花纹和白点,犹似盛开的满天星,发出阵阵幽香。我接过主人送上的加糖“泡蛋茶”,慢慢品味,只觉得不仅有茶的绕舌清香,而且有蛋的润滑口感,别有风韵,妙不可言。

以“泡蛋茶”待客习俗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但屏南县文体新局苏旭东局长告诉我一则民间传说可资参考。说屏南这个地界元代末期有股“反元”潮流,抗元胜利明太祖登基,民众兴奋不已奔走相告,有人以酒泡蛋庆祝,有人以茶泡蛋敬贺。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泡蛋茶”逐渐形成民间的一种茶礼。我以为,“泡蛋茶”待客,反映了屏南居家百姓对远方来客尊敬和热情的情怀。一般来说,待客要不煮碗甜蛋,要不泡杯好茶,“泡蛋茶”不仅有蛋又有茶,无疑是双重的大礼。由此,我还感悟到中国茶礼的多样、茶道的百态、茶文化的精深。同时,可追溯屏南茶事活动历史的悠久。

八闽大地县县有茶,这是我知道的,但没有想到屏南有如此远古的茶史,而且曾出过名茶。翻开福建地图,屏南西北突出部,东部连政和,西隅靠建瓯。专家确认,宋代著名的北苑贡茶产地,在今建瓯、政和和屏南交界处,屏南岭下乡谢坑、苦竹、横坑等村一带的茶叶,也是北苑贡茶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大观茶论》曰:“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我曾去过建瓯东峰镇凤凰山宋代北苑贡茶园的中心区,了解到当时作为贡茶带来茶叶生产的鼎盛,从中心区延伸到近邻的政和屏南数十里之地,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实,史书记载唐代屏南即出产茶叶,欧阳修、宋祁所撰的《新唐书·地理志》写道:“福州贡腊面茶,盖建茶未盛之前也……今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亦能采造……”这里指的“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从地理位置认定,包括如今的屏南县。可见,早在建州北苑贡茶未兴之时,现屏南属地当时就已制作腊面等贡茶。

双溪发现珍贵的清代茶叶出口驰名商标印有出口标记的茶箱

屏南茶事活动最为兴盛,是在清朝至民国年间。武夷山桐木村生产的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的始祖。17世纪初,荷兰人把正山小种运往欧洲,以后又传入英国,首次打开了中国茶叶的世界市场。17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允许对外贸易,英国商船直接从厦门口岸进口武夷红茶,正山小种供不应求,包括屏南等周边产茶区,大量仿制以武夷茶之名出售。仿制的红茶与正宗的武夷小种红茶,在品质上毕竟有所区别,于是就有了“正山”和“外山”之说。由陈宗懋教授主编的《中国茶经》称:“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镇桐木关的称‘正山小种’”,“外山小种”指政和、坦洋、屏南、古田、沙县及江西铅山等所产的仿制正山小种品质的红茶,也称“人工小种”。“外山小种”也依然畅销,带动了屏南茶业的迅速发展。

清朝末民国初,屏南双溪(当时的城关)、棠口、漈头、寿山(旧名官寿兜)等地,陆续出现一批茶行,从事收购、经销和出口业务。众多茶行的出现,表明茶业生产经销的发达。屏南其时已形成茶叶的种植、采摘,手工红茶的粗、精加工,成品红茶的包装,自主的红茶品牌和独立的销售渠道等产供销体系。

双溪镇营前街3栋连体大厝的周宅,是座百年老屋,如今虽然陈旧冷落,已显老态龙钟的容貌,当我走进大宅,见到明亮宽敞的天井和层高非凡的厅堂,却感慨其气势的宏大。我再仔细地观摩那些石门户、楼阁、回廊的完整布局和精心打造,以及残存的木雕石雕之精美,领略到主人家曾经有过的富有和兴旺。据介绍,周宅是周绍京、周绍虞、周绍堃三兄弟创办的六合春茶行所在。周氏三兄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创办茶行,生意蒸蒸日上,又于光绪九年(1883年)成立六合春总茶行,在屏南和周边数县设立19个茶行分号,经营多个红茶品牌,一度红茶年出口外销量达3万余箱2万多担。六合春总茶行存续半个世纪左右的显要风光,是闽东北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红茶营销机构。

六合春茶行已不复存在,但周宅里仍珍藏着当年茶行的各种印章、商标、账册、制茶工具等,我逐件浏览。其中,有两件遗物特别引起我的注目,一台外国制造的铜杆磅秤,一枚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出口商标印模。两件遗物,印证了六合春茶行对外进出口的史实。六合春茶行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屏南茶史上的一度辉煌。

潮起潮落,屏南茶叶生产同样受世事变迁的影响,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萎缩低迷的状态,直至本世纪初才有所恢复。屏南地处鹫峰山脉中段,全县平均海拔830米,高山气候,多地常年云雾缭绕,最适宜茶树生长,是出好茶的地方。夏至将至,一个晴朗的下午,屏南县茶业管理局局长沈久聪带我到棠口乡棠口村看茶园。绵延六七百亩,在屏南算是比较大的连片茶园,大部分属鸳鸯溪茶业有限公司,另部分属村民所有。一座座小山包,一圈圈梯带一丛丛茶树,在阳光照耀下青苍翠绿。令人可喜的是每个山头上不是植树就是栽竹,树竹茶互相衬托,色彩多样,风景迷人。逗留屏南的几天里,我多次车行村野,注意到一丘丘的茶园大多数“插花”山林之中,这无疑为生产高品质的生态茶叶,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果然,屏南茶叶生产有了故事:北京人郭学义,在屏南无亲无故,退休后大城市不呆,却千里迢迢地跑到熙岭乡管洋村,建起生态茶园。众人无不疑惑,是郭先生自己解开了这个谜。原来,他认识一位专门做绿茶和健康食品生意的美籍犹太裔朋友。1998年,郭先生受他委托,在中国寻找健康绿茶,前前后后搜集到30多份绿茶样品。经美国权威部门检测,只有一种绿茶符合美国食品安全标准。这种绿茶产自何地?经过曲折地追根溯源,最后在屏南找到了偏远的管洋村,村边的山脚下,有成片成片的野生绿茶。从此,郭先生一心一意地在屏南经营起他的生态茶园,生产的生态菜茶,全部销往美国。他说:“这里海拔900米,昼夜温差大,经常是云雾缭绕,最适合屏南传统菜茶生长。”又说:“这里周边几十公里范围内,都是森林,没有工厂污染。森林多飞禽,是除虫的好手,茶叶无需用农药,不存在农残的问题。茶园上游是天湖顶湿地,茶园在秀溪旁,都是洁净的水源。”郭先生开发屏南菜茶的故事,对屏南茶叶的优良品质,作了最为生动而令人信服的解读。

屏南廊桥-千乘桥和白玉溪桥

据统计,目前屏南全县茶园面积达2.7万亩,其中良种茶园1.1万亩,主要品种有福鼎大白、梅占、福云系列,本地菜茶1.6万亩,近年推广高优品种金观音、黄观音、铁观音、悦茗香、奇兰等3500亩。我在与屏南县政协周芬芳主席交谈中,得知2013年5月县政协经济与人口资源委员会曾对屏南县茶产业发展进行过调研。虽然近几年在不同场合评比中,屏南鸳鸯溪牌栗香玉芽、漈头工夫牌金毫红茶等十多个名茶获得金奖,但总体来说,屏南茶企规模偏小,公共品牌未形成,缺乏竞争优势,产品附加值差,因此总产值较低。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审视,屏南茶产业发展有较大的空间。县里正采取措施,努力让屏南茶叶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