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1 20:5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马照南



凤栖家声远

 

马照南

  

微信图片_20200131205433.jpg

雄伟秀丽的洛江仙公山下,有一个古风浓郁、闻名遐迩的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新民村。远远望去,村庄四周,山上山下,绿树叠翠,白云缭绕。村庄街道整洁,红砖绿瓦,错落有致。

  新民村原名凤栖乡。“凤栖”,村名很美,让人想到“栽的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原来,“凤栖”之名源自汉朝。当时长安城南的杜陵地区,为杜姓族人聚居,称“凤栖原”。凤栖杜氏,在族系源流上,属京兆杜陵派。京兆杜陵杜氏早在唐末昭僖年间(874—903年)入闽,距今已1100多年历史。民间传说,杜仁、杜信二人,行至同安,除了一匹马别无他物,分离时只有马銮、马甲各执其一,马銮分于同安,马甲分于泉州,各自择地而居,马銮、马甲地名由此而来。杜信5世裔孙杜子隆入凤栖。拓基肇业,繁衍生息。村名为什么改为“新民”?有人认为或是采用朱熹注解《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为朱子“过化之地”的泉郡,“郡民习遵朱子家礼”,“新民”正是反映了朱子的核心思想。

  同样属于京兆杜氏先贤的杜甫,也是凤栖杜氏心中的偶像。杜甫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曾写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一生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朱子评价杜甫是千古难得的磊落君子,“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一生写诗15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被誉为“诗圣”“诗史”。1603年,凤栖杜氏24世孙杜应楚,时已62岁,他坚持组织撰修《凤栖杜氏族谱》。他取杜甫诗律,立下杜氏字辈,杜氏子孙以此命名:孟实子立甫,孺曰迪道光,奕亮贞文德,丕成振武威。圣恩天广大,宗治日光辉。如今村里有“贞字辈”的98岁高龄老人,还有“恩字辈”的幼儿,10世同堂。

  走进杜氏大宗祠,就走进凤栖杜氏积德传家的辉煌历史。这座400多年历史的大宗祠,3进两落5开间,前庭开阔,青石红砖木构架,燕尾脊,古朴庄严,是新民村最突出的建筑。祠门左右,明代雕花门当石鼓,门楣上方一对户对,两对竹叶联窗,“唐朝真宰相、晋代大将军”“武库家声远、瀛洲世泽长”。大门对联“城南谱牒无双派,郡北簪缨第一家”。跨过高高的门槛,祠内有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大门、正厅内,明清时期的楹联满目,“进士”“文魁”“武魁”“钦命出使”等匾额高悬。

  杜氏大宗祠内,最重要的是杜冲弼所书的“杜氏祖训”。匾额上书“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利”。“杜氏祖训”比一般家规家训更具哲理性。实际生活中,三者未必是矛盾的。“积德”需要读书、修身、齐家,“积德”需要有正确的金钱观。在杜氏先贤看来,“积金”“积书”“积德”三者中,排除了两个“未必”,突显“积德”的正确性和唯一性。“杜氏祖训”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睿智思考和劝勉。这句话警示、启迪、引导子孙务必立德行善、积德传家,成为杜家世世代代的根本遵循。

  “杜氏祖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杜氏子孙做好人做好事,仰德立功。祠堂大厅有一对柱联:“南昌旧志循臣绩,浙水新传名宦风”。记载杜氏子孙杜应楚、杜蕉林牢记祖训,刻苦求学,清廉从政,积功积德的事迹。

  杜应楚,自幼刻苦读书,格物致知。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进士,历任江苏镇江府丹阳县知县、江西南昌府知府、户部郎中等。他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组织农民开垦农田,兴修水利,治理水害,修桥铺路,建仓囤粮,改善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据《南昌府志》记载,杜应楚刚上任南昌知府,遍地旱荒,百姓生计无着。他立马深入乡间体察民情,看到农田水利灌溉困难,立即上书朝廷减轻赋税、增拨款项,兴修水利,同时组织百姓投工投劳兴修河堤、水坝。南昌地肥粮丰,安居乐业。在他离开南昌赴任户部郎中时,四乡百姓自发欢送,队伍绵延数十里。当地为了纪念杜应楚,将其所建水利工程以“杜堤”“杜渠”命名,建造“杜公祠”,世代缅怀。

  杜蕉林也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早年就已成名。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官升御史,任浙江督粮道,诰授中宪大夫。他为官清廉,敢言直谏,辅佐道光皇帝整肃朝纲,力推禁烟,被称为“铁面御史”。台北故宫珍藏的《道咸同光四朝奏折选辑》中,就有杜蕉林上疏的奏折,包括多次上奏必须严禁鸦片、治理台湾地区、修整船只以防海患等真知灼见。

  明清时期,除了杜应楚、杜蕉林两位著名的清官廉吏,杜应楚的堂兄、同朝为官智勇双全的杜跃苍也留下了“朝鲜封王”的精彩故事。16世纪末期,倭寇收买朝鲜部分军队,煽动内乱,朝廷多次派钦差前往朝鲜平息战火,但所派钦差多被刺亡或被叛军收买。朝廷命杜跃苍出使朝鲜封王。杜跃苍到达朝鲜后,没有匆忙宣读圣旨,也拒绝贿赂,而是深入民间视察民情,选出顺应民心的朝鲜新王。离开朝鲜时,他坐上朝廷的船离岸一箭远,在船头宣读圣旨,并将圣旨用箭射出,顺利完成皇命,回朝复命,朝野称颂。杜跃苍告老还乡后,每天坚持教导族人传承家风族训。

  如果说厚重古朴的杜氏大宗祠,令人感受到的是杜氏诗书传家、积德传家的凛然正气。那么,参观贞义姑祠,感受到的是贞义姑对“生生大德”的执着坚守。明代大学士史继偕《咏颂贞义姑》:

玉骨冰心七十霜,护持两世系纲常。

克延父嗣侄及弟,不识人间凤求凰。

  杜氏大宗祠的右侧是贞义姑祠,为明万历年间杜应楚所建。“你们有没有发现,贞义姑祠旁边的两座祖厝很特别?左右都不对称。贞义姑祠本来只有中间一间,没有两侧的房间。杜氏后人因为感念贞义姑的恩德,自愿左右各让出一间房,建设贞义姑祠,所以就成为现在的样子了。”随同的杜举生介绍说。

  贞义姑,名杜晦,生于明朝正统十年(1445年),她9岁丧父。当时杜氏一脉单传,只有一个小她4岁的弟弟杜华,在当时的社会,孤儿寡母,生计十分艰难,常受外姓乡邻欺凌。为了让杜氏留住香火,她立志终身不嫁,侍奉母亲,扶助弟弟。弟弟杜华35岁时不幸去世,留下年幼儿子。贞义姑视侄儿如己出,无微不至、细心照顾。对他的生活教育费尽心思,每天送她上私塾读书,晚上挑灯督促功课。她忍辱负重、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养大侄儿。侄儿成人后娶妻生子,一连生了6个儿子两个女儿,分为6房,使得一向人丁稀薄的杜氏,开枝散叶。凤栖杜氏绵延至今,海内外已有十几万人。在杜氏族人心中,如果没有贞义姑,凤栖杜氏一脉可能早在500多年前就断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杜晦的第12世孙杜蕉林将她的事迹向道光皇帝和满朝文武述说,情动朝野,道光皇帝深受感动,亲谥“贞孝”2字,御批为她树坊立传,建祠造庙。杜蕉林奉旨建坊,地址选在泉榕古道后梧段蔡内村,贞义姑坊跨道而建,迄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

  这些年来,新民村继承优秀家训家风资源,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推进廉政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村里去年建立洛江首个家风家训馆,展示杜氏丰富的家风家训文化。建立德孝文化广场,竖立杜冲弼拙隐公户外雕像、“忠、孝、仁、义、礼、智、信、廉”汉字文化石刻群,绘画道德文化教育墙,搭建党员廉政文化学习教育基地。同时制作1200多幅家训牌,赠送给村民,提倡家家有书桌书柜,有藏书。让修身、齐家的元素随处可见,触手可及。积极传扬凤栖杜氏经典家风族训、历史官吏清廉作风、淳朴民风民情。村里形成以“杜氏大宗祠”为中心,联结四周的“拙隐公雕像碑刻”“贞义姑文化公园”“德孝文化广场”“汉字文化石刻群”“贞义姑祠”“凤栖家风家训馆”“百姓书房”“孝心讲堂”的家风家训传承弘扬中心,同时建立村级官方微信公众号“文化新民”,让良好家风刮到新民村每一个角落。

  “最好的传承是践行。‘积德’就是做好事做好人,一辈子默然践行,事业和品行都合乎道德”。今年重阳节,新民村举行“孝心宴”,邀请全村220多位70岁以上老人参加。村里经常性开展经典家规家训书法比赛等各类文化活动,使身边故事可感、可观、可亲,让群众真切地了解故事、产生共鸣。并先后受到中纪委监察网、中宣部文明网、人民网、新华社、中新社、福建省纪委监察网、泉州纪委监察网、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各大媒体争先报道。获得上级颁发“美丽乡村”“家风家训示范点”“宜居乡村示范村”“孝心村示范村”“和谐家庭示范点”“身边故事·共同铭记”示范点,“移风易俗示范村”“精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站”“农村社区建设省级示范单位”“省级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微信图片_20200131210739.jpg


      新民村利用靠近仙公山的优势,借助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积极拓展文化旅游。近期建设以《杜氏家风家训》《朱子家训》《诫子训》《游子吟》《孟母三迁》等典故命名“家风亭”和“敬字亭”。同时挖掘传承400余年制作历史的麦芽糖制作工艺,培育了10余家麦芽糖工艺作坊。还利用流转闲置土地分片分区域种植郁金、麦冬等药材,打造成集生产、观赏为一体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同时种植葡萄、荔枝、青橄榄、红心芭乐等亚热带水果,建设亲子水果采摘园,吸引各地游客。

新民村,已经成为泉州“家风文化+农业+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的新热点。

(本文选自《走进洛江》,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