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6 23:0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放飞青春在沙蕉

 

崔建楠

 

t01abfb268f4cbefb60.jpg


沙蕉,是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的一个小村,千百年来,这个小村和中国农村无数个村庄一样,平淡无奇。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十几年里,由于一批城市知识青年的到来,这个小村在那激情飞扬的年代,被抹上了一层神圣的革命色彩;在40多年后改革开放的新农村建设浪潮里,再一次焕发出青春的光芒。

      一个暖冬的午后,阳光毫不吝啬地照耀着小村的山岭田野。走进沙蕉,遥想40多年前,也是在这样温暖的阳光里,近百名来自福州和三明的知青,和村里的农民一起战天斗地,播种耕耘。当年照耀着他们年轻面庞的阳光,如今依旧照耀着我这位来访者,暖融融的阳光,使访问和回忆都增添了一种温情。

      小村安静而干净,村民们的新房沿着山谷一溜排列,门窗朝东南,接纳阳光入户,家家户户门外的小院规整而清爽。出了院子就是宽敞的水泥村道,村道的外面又是灰砖砌起来的仿古城墙,城墙的起点是村口刻着村名的一方巨石。

  在刻着猩红的“沙坪”两个大字的巨石前,我见到了陈国增和余万茂两位村干部,他们告诉我,沙蕉村包括沙坪、山板坑和布头3个自然村,行政隶属梅列区陈大镇,距离市区只有17公里。这几年沙蕉村培育特色农业打造乡村典范,引进“菜真甜”生态农业项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设施农业,绿园合作社与三明市好多多超市合作,在当地建成10公顷蔬菜大棚基地,以绿色标准生产果蔬产品,采取“产销订单”形式,与超市、酒店建立直供直销、配送经营流通体系;引进台湾龙须菜、草莓、太空西红柿等珍稀瓜果蔬菜品种,年收入可达100万元;建成500亩红菇基地,采取“研究所+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结合互联网销售方式,年产鲜红菇2000斤,产值50多万元;鼓励村民林下套种珍贵中草药150亩,年增收120万元;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引进木材加工、龙虾养殖、水果采摘等项目,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沙蕉村按照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发展总体要求,逐步探索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进一步补齐了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短板。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区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沙蕉村沙坪自然村以“弘扬知青文化,传承知青精神”为主题,投入320万元,倾心打造沙蕉村“美丽乡村”建设。依据美丽乡村规划,拆除了破旧附属房、谷仓等建筑,对28栋旧宅进行了修旧如旧的立面改造,新建了400米4.5米宽的水泥路,新建了1座公厕,1座知恩亭和两处观景平台,修建慢步道400多米,小四合院围墙28处,装修知青房1座,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

      与两位村干部聊起当年的知青,那时候他们还只是一个孩童,询问便成了“遥指杏花村”的再版。

      40年前的村口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回到40年多前的1973年,来自福州的3位知青经过了绿皮火车的长途颠簸,走进沙坪村口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黑瓦土墙的破旧农舍和早在1969年就来到沙坪的20多位老知青。

      而时隔40多年之后,2016年的初秋,这些曾经在沙坪度过激情燃烧岁月的60多位老知青再度聚首,排着队列在村口合影的时候,在他们的背后,山还是那座山,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但是他们已经不认得这片曾经挥洒青春的土地了!

      张延榕是当年3位福州知青中之一,我在福州省立医院泌尿病区主任办公室见到他时,这位年过60的健硕老人对往事的记忆已经有些淡漠了。于是,我们的话题从工分开始,慢慢地,张延榕医生的眼神里有了远方,也有了诗意。

      知青的工分是劳动能力的一个标尺,最高就是10分,如果一个知青可以拿到10分,就说明他的劳动能力已经与农民一样了。

      张延榕骄傲地说,我就是拿10分的工分,徐谦和胡小山也是拿10分。当年我们3个人干得很狠,刮风下雨都出工,农民们能做的农活我们也一样可以做。一年我们出工日达到了300天,这在全国各地的知青中都是少见的。“那个年头我们是真干实干!”张延榕医生回忆说,当年在沙蕉插队,每年年终生产队分红,他们3个人都可以分到两三百元。

      张延榕医生打开了话匣子,回忆如海潮一浪又一浪地奔涌而来,在他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眼前出现的既是桃园结义的3个生死兄弟,也是呼啸往来于田野山林的三剑客。

      张、徐、胡3人在沙坪知青里有些独特,因为在前后来到沙坪的近百位知青里,只有他们3人来自福州,他们都是干部子弟同时又都是福州一中的同学,如此相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让他们3人大有相见恨晚惺惺惜惺惺的感觉。张延榕说,他们3个人吃在一个锅里,衣服相互乱穿,年终分红的钱用起来也不分你我,当然最重要的是,3个人干起活来,谁也不输谁。沙坪的农民都说,这3个知青干活最猛。

      后来官至省领导的徐谦是他们3人中的大哥,沉稳而老练,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因为在插队之前,徐谦就随当时在省委办公厅任职的父亲下放农村。所以在他们3人之中,徐谦会做饭,每天早晨都是徐谦做好早饭,然后3人一起出工。成熟老练的徐谦后来做了沙坪的生产队长,早早就显示出做干部的苗头。

      最让张延榕感动的是,徐谦在回城上顾全大局的精神。那是1975年,有一次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机会,张和徐都有资格报名,他们一起到了大陈公社,见到公社书记,书记一句话:徐谦,你是村干部,农村还需要你。徐谦二话不说掉头就回村去了。

      在张延榕医生的办公室里,我打开用手机翻拍的沙坪村知青文化墙上张贴的十几张当年拍摄的知青合影,帮张延榕寻找着旧日的记忆。有趣的是,在十几张老照片里,很轻易就找到了徐谦和胡小山,却怎么也找不到张延榕自己。张医生想了想说:这些照片应该是我离开以后拍摄的。

      张延榕医生1975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了医科大学学医,离开了沙坪,胡小山和徐谦在后来几年也陆续离开了沙坪。胡小山先是招工到三明的广播电视发射台,徐谦招工到工厂,然后都陆续考进了大学。

      那天访问沙蕉村,灿烂的阳光里,我在知青文化墙前面站了很久,仔细观看着那些老照片。当年的知青们随意选择自己的位置拍下来这些照片,他们的面容稚嫩而晴朗,从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一群大孩子。在一张人数较少的老照片里,在照片的背景里,我瞥见了沙坪那座村里突出显眼的“知青楼”。照片里前景的主人翁们依旧是随意地站立,后面知青楼上还有人趴在木制栏杆上,他们调皮地招手而被一起拍了进去。老照片里的知青楼更像当年的学校宿舍楼,共两层,灰砖为墙,前有走廊,以廊柱为界,有十几个开间,整座楼有近百米长。

      张延榕医生回忆说,他们到沙坪第一年都是住在农民家里,后来才盖了这座楼。

      沙蕉村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明智地将这些知青遗迹保留了下来,知青楼是最重要的遗址,虽然只留下一个开间,但是知青文化被保存了下来。

      顺着改造后的楼梯,我们走进了二楼前后的两个房间,房间不大,10平方米左右。在外间除了单人床和一些农具之外,最重要的是土墙上挂着几个镜框,镜框里镶着的是知青文物。一份知青名单完整地将当年沙坪知青的姓名抄录出来。标题书写着“陈大公社沙蕉大队沙坪生产队知青名单”,白色纸张红色字迹流露出那个年代的基本色。仔细去看,1969年第一批知青20人来到了沙坪;4年之后的1973年,又来了5个人,张、徐、胡就在这5人之中;1974年又来了27人,1975年最多,来了30人;1976年、1977年就少多了,分别是7个人、6个人。

      还有一个挂着红绸带的镜框成为最抢眼的文物,那是一张由福州市革命委员会签发的“革命青年上山下乡批准书”,批准书8开大小,双色套印,具有强烈的延安版画风格,在批准书楣头处6面红旗和7朵葵花簇拥着微笑的毛主席着军装的头像。这张毛主席像,是根据“文化大革命”时期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的图片制作的,有过这一段生活经历的人都非常熟悉。批准书上开篇就是一句毛主席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句“最高指示”已经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个上山下乡的知青的人生里。

      知青文化是一段历史,就像中国历史上环环相连的一个又一个事件,当时和当事人都没有觉得重要和珍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岁月沉淀,这段历史的价值就慢慢显现出来。

      同样有知青生活经历的习近平同志在回顾自己在陕北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时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40多年后的今天,聊着当年的知青生活,张延榕医生和曾经也是知青的我对习近平同志的话深有同感。

      在沙蕉村寻访时,陪同我的还有两位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小万和小施,两位年轻的农村基层干部话语不多,默默地陪着我在村中漫步。我忽然想起,这两位年轻人和当年来到沙坪的知青都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果我现在给他们拍摄几张照片,山还是沙蕉的山,水还是沙蕉的水,阳光也还是那样温暖灿烂。如果这些照片和40年前那一批知青照片并列在一起,我们会看见同样的青春年华和激情岁月吗?

      于是就有了后来和这两位年轻大学生村官的交流,回到三明城关,两位年轻人应邀在酒店我住的房间一起喝茶聊天。

      我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到基层做村官。

      小万在大学学的专业是环境设计专业,后来他发给我一份他写的材料,在他的工作计划里,他写道:我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村官,一定要利用好发挥好我的专业优势和身份优势。协助村两委争取资金,帮助沙蕉村实施生态护岸工程、排水与排洪工程设施建设,配套完成沙坪片花卉种植基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施水利项目能帮助沙蕉村有效节水增效,提高灌溉保证率,降低农业成本,减少涝灾损失,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投入产出率,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材料涉及的议题从“村两委班子个人‘设岗定责’活动”到“村妇代会‘美在农家’‘婚育新风进万家’、创建‘平安家庭’活动,开展‘创星评户’工作”,以及“沙蕉村建立农村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建立‘户投、村收集、镇转运’的保洁模式”等;从农村生产发展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从“福林贷”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美丽乡村建设到民生工程,等等。

      一位大学生村官在沙蕉的工作模样跃然纸上。

在沙蕉的土地上,40年前有那么一群叫做“知青”的年轻人曾经放飞过他们的青春,40年后,又有几位叫做“大学生村官”的年轻人在放飞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和激情,都奉献给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本文选自《走进梅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