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话大田
楚 欣
走进大田,绿水青山,景色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退休多年的“老记”,对于眼前如此良好生态环境的取得,总想问个明白,探个究竟。于是重拾旧日的行当,采访起来。
大田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侧。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县,初名“节爱”“新民”。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改为今名。它东邻德化,西靠永安,南接永春、漳平,北与沙县、尤溪毗连。历史上,先后归属延平府、永春府、厦门道,以及永安、龙岩、晋江等地区。1963年,改由刚成立的三明地区(今三明市)管辖。
就地理环境而言,大田县的显著特点有两个。一是山峦起伏,郁郁苍苍。据统计,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75座,堪称福建的“屋脊”。二是沟壑纵横,水域遍布。这里乃闽江、九龙江、晋江三大水系支流的发源地之一,主要河流有均溪、文江溪、桃源溪。
然而,“绿水青山枉自多”。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大跃进”,全民炼铁,炉火熊熊,为了取得燃料,斧头叮当,不知砍去多少树木。接着的一些年,盲目贯彻“以粮为纲”方针,上山开荒,又是毁掉许多林子。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获得一定成绩,但生态环境又受到一定破坏。特别是,这里的资源多,矿产丰富,开采过程中不注意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致使污染水体、毁伤植被的事件频频发生,问题相当突出。一时间,均溪、文江溪混浊不堪,几乎成了“黄河”“黑河”,群众意见很大。
有问题就要解决。可是当时分管生态环境工作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政出多门,人员分散,时常不能配合管理,乃至于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为了改变状况,2010年7月,大田县率先成立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全面负责涉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治理工作。2012年12月,大田县集水利、国土、环保林业、矿业、安监等部门在生态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个正式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设立生态警察、审判庭,“多堂会审”,联动执法,从而改变原来“九龙治水,群龙无首”的局面,提高了执法水平。这一做法,2016年入选第四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同年,大田县生态综合执法局与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办事效率又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说到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需要补充介绍的是,早在2009年,大田县在境内的均溪、文江溪试行河长制。此乃福建省的第一家,就全国而言,也位于较前列。2013年,大田县全面完善河长管理机制,由县长任县总河长,分管水利和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分别担任均溪河、文江河的流域总河长。境内168条干支流共设立168名河长、河段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分段管理、分段监控、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将河长、河段长的责任“系在一根绳上”,将职能部门、执法部门的责任“放在一条船上”,形成纵向到村组、横向到部门的网格化管理格局。至于具体的工作思路与举措,概括起来为“五个一”:确立一个目标:晴天水更清,雨天水不浑;完善一个理念:污在水中,源在岸上,根子在人,关键在党;健全一个档案:建立河道污染源,最差河段整治档案;树立一个标杆:每个乡镇确定一段示范河段;形成一套机制:依托县生态环境保护指挥中心,进一步落实“严管、勤查、联动、重罚”制度,同时做到:每日一统计、每周一会商、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督查、半年一检查、年终一考评。此外,全县建立河段长工作巡查台账,将存在的问题、领导批示、处理情况等信息详细记录造册,对需要跟踪的问题进行标示,及时跟踪处理结果,实行“销号整改”,做到解决一件、销号一件,有效推动了工作的落实。
推行河长制,严管是治本之策。县政府赋予水利部门、环保部门一票否决权。凡是不符合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立项;凡是水土流失治理不到位、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不予通过年检;凡是把关不严、监管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严肃追究责任。同时,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督促企业达标排放,淘汰一批不符合水保、环保要求的企业。县里还建立“一图、一册、一策、一考评”工作机制。“一图”:建立河道管理示意图,做到各河段上下游、干支流等信息在图上一目了然;“一册”:设河长花名册,将河长、河段长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等信息向全社会公开,并在每条河流显要位置设立公示牌,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一策”:每条河流因地制宜编制综合整治对策;一考评:实行责任考评制,对河长进行评议。好的予以表彰,差的予以批评。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组建“大田县河长易信群”。
“河长易信群”是个宝,它“网罗”了包括河长在内的全县所有的河务管理工作者。这些人分3个步骤互相“晒河”:首先,河段长、执法人员等将河道巡查情况及时拍照上传;发现问题,相关河段长、责任部门、执法部门立即追根查源、整改查处;最后,由河长办跟踪后续处理工作。整改结果通过图片形式上传到易信群,做到有图有真相,形成全县河长共同监督、共同管护的态势。“易信晒河”的做法效果显著,被中国水利网评为“激浪杯2015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向全国推荐。正是因为有了“易信晒河”,大田县的河道治理工作,做到了快查、快办、快审、快结。采风期间,为笔者介绍情况的县生态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卢国首,就在互联网上,通过“易信晒河”,及时处理了两件污染事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还告诉我,经过长期执法的实践,发现河道污染的事常发生在3个时间段,即周末、深夜和下雨天。因此,那些时间段里,执法人员就像警惕性很高的“猫”一样,瞪大眼睛观注河上的动静,严防有破坏生态的“老鼠”作案。一发现立即查处。
推行河长制,宣传工作不可少。县电视台专门开辟“河长”专栏,通过向广大群众发放“致沿河居民一封信”、编制《闽中之秀,生态大田》《绿水青山话河长》宣传品、播送快板《治河三字经》、开展中小学生“水保杯”作文竞赛等活动,增强干部群众爱河、护河的意识。县人大常委会举办河长制落实情况专题询问会,由县电视台现场直播,接受群众监督。县电视台还对各类涉水的违法行为公开爆光,利用舆论的力量予以谴责,倒逼企业加大治污减排的自觉性。
尤其值得介绍的是,在推行河长制的过程中,大田县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由政府治水转向全民治水,做到“全民皆河长”。2017年9月15日成立的大田县河长协会,就是这一举措的重要表现。河长协会虽然不是政府机构,人员的选聘却十分考究。会长张英跃,是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那天他接受我的采访,言谈中处处流露出对新使命的强烈责任感。他说,河长制的方向正确,只要广泛发动群众,坚持做下去,就能创建美好的家园,重现“闽中福地”戏水游泳、抓鱼摸虾的场景,让来大田的人喜欢,不想走,走的还想再来。
县河长协会成立后,因为符合群众的愿望,很快就向下延伸。不到半个月,第一个乡级分会谢洋乡分会成立。接着,第一个村级分会坑口村分会出现。目前,全县19个乡镇(场)全都成立了分会,43个村也有了村级分会。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知名教授郑有炓,是大田县的乡贤,欣然受邀担任河长协会顾问,并提笔题了词。
推行河长制以来,大田县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水土流失率从2011年的11.95%下降至2016年的10.38%,下浮率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66.1%提高到2017年的73.04%,大小溪流的水质普遍从四五类上升到二类,初步实现生态的“高颜值”,促进了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势头强劲,2012—2017年,GDP年均增速10.4%。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排名由2014年的全省第45位,提升至2016年的第24位。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事实充分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有关抓生态带来的积极变化,大田县有不少典型。例如湖美乡西燕村,原来村民卫生意识淡薄,垃圾粪便直接排放到河里,河水恶臭难闻。实行“一村一个责任河长”的做法后,村民讲卫生,爱护环境,河水清了。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村党支部还借机成立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种植花卉,产品远销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丰收。再如桃源镇蓝玉村,原先村民乱种乱建,河道被占去了一大半。2008年一场洪水袭来,不仅耕地遭冲毁,村子也被淹了,损失十分惨重。建立河长制后,河道占地全部清理,沿岸建小公园,村里盖大棚发展种植业,还开展垂钓、赏鱼、观花、游廊桥等多种活动,村民致富的门路大大拓宽了。
采风期间,笔者还实地参观了两个村:一个是武陵乡大石村,这里过去既脏乱又穷困。生态环境治理后,他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情况大为改善。那天,我就是乘坐村里提供的崭新舒适的观光车,从村部到河边栈道的。景色绝佳的栈道约3公里,顶上建设光伏长廊。仅发电收入一项,这个村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另一个是华兴镇仙峰村,流经这里的和平溪原先也是污染严重,不堪入目,经过整治,水清了,村里开展漂流,以及“农家乐”等活动,村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
虽然大田县并非全国最早实行河长制的地方。但多年来,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和各级媒体的持续关注。2015年,福建省水生态文明研讨班上,大田县委书记就河长制做了专题发言。2017年6月5日,太湖流域第二次河长制工作会,大田县代表应邀参加并介绍经验。9月7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现省委书记)的于伟国在水利部《河长制工作简报》112期上作了批示:“大田创新生态综合执法……为推进河长制提供了新经验,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10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国庆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 我爱你中国》,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得瑞在节目中盛赞大田县实行河长制所取得的效果,“是个不得了的成就”。12月4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再次播出大田县河长制工作经验。2018年7月17日,水利部举行全面建立河长制新闻发布会,副部长周学文在回答《光明日报》记者提问时提到大田的做法。
让大田人民难以忘怀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河长制的推广非常关心,2017年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了这件事。他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这话对于大田县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2018年1月26日,大田县的代表、县委原书记熊旭明在全国推行河长制工作会议召开的贯彻落实《关于在湖泊推行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视频会上,作了题为《提升河长制 奋力新作为》的典型发言。因为是会上唯一的县级单位发言,备受关注。熊旭明说,大田人民将再接再厉,加大生态治理的工作力度,真正做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以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现任县委书记陈文华,虽然到大田工作仅两三个月时间,但对河长制和生态环境综合执法非常重视。他认为,工作的关键在于人,一定要让老百姓懂得生态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做到入脑入心。至于成绩,已经属于过去。下一步应该在发挥时效上再作探索,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从“河长制”到“河长治”的转变。
以上所述,是笔者经过一番实地采访与阅读有关资料后形成的。可以说,对大田县能够拥有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感触最深的是,大田人民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不愧是勇敢的“吃螃蟹者”。他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于人,关键在思路”等一系列指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显示出非凡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很值得学习。完全可以相信,未来的大田,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人民也将更加幸福。
(本文选自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大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