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15: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熊慎端

 

走进“瑞泉”  茶香四溢

熊慎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氏嫡传第十二代制茶师黄圣亮(右).jpg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

制作技艺传承人黄圣亮(右)

 

沿着武夷山景区南路口公路驱车往西,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便可见一古色古香的院落——瑞泉茶博馆。博物馆馆长黄圣辉和很多武夷山人一样,世代以制茶为生,亲历了武夷山人制茶之变。

步入瑞泉茶博馆,由我国茶界泰斗、已故百岁老人张天福挥笔题写的牌匾映入眼帘,给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生色不少。

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著名景点水濂洞,有一股清泉从岩穴中汩汩流出。早先居住这里的黄氏先祖,视清泉为神赐之物、吉祥之水,命名为“瑞泉”。“瑞泉”的发展历程,涵养着植茶的先祖和继承者的人生哲学。

据黄氏家谱记载,江夏黄氏,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多年积淀。现在的瑞泉茶博馆总经理黄圣辉是武夷山黄氏家族的第12代。明末清初,黄氏族人来到武夷山产茶区,开始种植岩茶并建厂制茶。由“士汉公”一手开办的瑞泉岩茶厂,走过了百多年历程,也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从此,“夜间做茶定时法”、“带山采茶双重制”、“青焙师傅遇事变通法”、“请祖师爷保佑平安法”等传统岩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为确保岩茶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6年,黄氏第12代传承人黄圣亮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央视《走遍中国》栏目和日本东京电视台都报道了制茶全过程,瑞泉岩茶因此声名远播。

“小时候,顺着小溪流整整走上半天才能到镇里,每年‘出山’三五次是很奢侈的事情。除了种茶、卖茶,还要养猪养鸭,开荒种菜,全家老小勉强度日。”黄圣辉回忆刚进山种茶时的情景。他说,上世纪80年代,上海、杭州的茶商来武夷山,要先乘火车到江西上饶,再乘七八个小时的汽车到武夷山。天黑、路窄、风大,采购一趟茶叶很不容易。同样,卖茶也难。有一年,连日暴雨,进山的道路全部中断,茶商没办法进山收茶,茶农们卖不了茶,手中没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家人吃了一年的“红锅菜”。

1997年底,连接江西横峰和福建南平的横南铁路开通运营,武夷山茶农终于盼来了发展机遇。黄圣辉的父亲黄贤义挑着两筐茶叶,坐上火车去福州卖。瑞泉茶叶很快在福州市场拥有了一批铁杆客户。随着武夷山游客的迅速增多,黄贤义也在本地做起凉茶生意。

此后,武夷山直达北京、南京、上海等的列车陆续开行。游客越来越多,黄家的凉茶摊增加了茶叶蛋和土特产等,每天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黄贤义把挣到的“第一桶金”投入开山种茶,不断做大瑞泉茶厂。前几年,黄圣辉建起瑞泉茶博馆,以此为窗口,介绍瑞泉,介绍武夷岩茶,开展武夷山茶文化的对外交流。

“质量第一、诚恳待人”是瑞泉岩茶企的一贯宗旨。黄圣辉是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虔诚信众。一次偶然机会,他结识了马来西亚的一位方丈。在其资助下,前往马来西亚,并通过方丈的弟子紫藤,开办20多家茶叶连锁商店,推销武夷岩茶。10多年来,瑞泉岩茶海外销售量逐年扩大。目前,仅马来西亚一地,每年出口量就达3000公斤,日本、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不少订单。在深圳、太原、北京、上海等地,瑞泉设立了武夷岩茶会所,借此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观时,黄圣辉亲自为我们解说:瑞泉茶博馆是武夷山景区内占地面积最大的岩茶生产厂家,具有显著的武夷建筑风格。馆区3000多平方米范围内,建成集茶叶制作、观赏、品评于一体的花园式场所,内设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作坊及制茶工具、传统大红袍制作技艺研究所、大红袍文物陈列室,还有品茗室、评审室、书画观赏室等,装饰独特,构思精巧。来宾通过场景实物参观、参与茶室各种活动,可以感受武夷岩茶历史的悠久和武夷岩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今的“瑞泉”,已成为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知名茶企,优良的岩茶品质和魅力四射的岩茶文化,正伴随企业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瑞泉岩茶博物馆 7.jpg

瑞泉岩茶博物馆1.jpg

瑞泉岩茶博物馆 5.jpg

瑞泉岩茶博物馆 6.jpg

瑞泉博物馆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