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 08: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陈 芩



一座古城的蝶变

 

 

 

      1989年8月21日,崇安县,这个福建北部县城,在晨光中醒来。大王峰迎来每天第一缕阳光,九曲溪旁的玉女峰也揭开了如梦的面纱,武夷山在初秋的阳光中格外美丽。这一天,人们奔走相告,传递着一个好消息,经国务院批准:原崇安县的行政区域划归为武夷山市的行政区域。

      1989年12月27日,红旗插满街头,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武夷山市正式挂牌。1990年元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福建日报》发表了记者周志前和武夷山市委报道组的报道《我省第一座旅游城市武夷山市正式成立》:新年前夕,武夷山正式撤县建市。中共武夷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已于1989年12月27日挂牌办公。武夷山市前身为崇安县,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近10年来,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武夷山风景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吸引大批中外游客,平均每年递增25%,1988年达49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的工农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理顺武夷山管理体制,加快旅游业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务院批准撤销崇安县设立武夷山市。这无疑为武夷山的发展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武夷山市建市之际,国家旅游局局长、曾在武夷山战斗过的老同志以及一些旅居海外的华侨等海内外同胞,纷纷来电、来函庆贺福建省第一座旅游城市的诞生。

      1989-2019年,从崇安县到武夷山市,一座古县华丽转身、完美蝶变为享誉海内外的我省第一座旅游城市。30年弹指挥间,回忆起那一段岁月,时任崇安县委副书记的吴邦才满怀感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在武夷山美丽的和园,我们的话题围绕着崇安县撤县建市展开。

 

穷则思变

 微信图片_20200510082454.png

      崇安县,革命老区,经济滞后。198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006万元,农业产值7677万元,粮食总产值2.25亿斤,农民人收入453元,财政收入比1362万元……这,就是撤县设市前1986年崇安县的“家底”。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个日本的学者到崇安,饱览了武夷秀美的山水之后说,这么神奇的武夷山水如果是在东京的话,可以养活整个东京。此言一传出,令崇安人在受到刺激的同时,也深感还有差距,单纯以农业发展的经济形态亟需改变,“守着金山受穷”的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如何拔掉“穷根”?于是,崇安县领导班子经反复研究,决定以旅游兴县。当时改革的春风正吹遍全国,国家对旅游的重视,黄山和泰安相继撤县建市……崇安县的领导们顿时感到全新发展机遇到了。“机不可失,时不我待”,思路决定出路,必须改变崇安现行的行政体制,经济发展要从“以粮为纲”转向以“旅游为业”,实现量的飞跃和质的变化,而撤县建市,正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必然途径。崇安县委、县政府领导们立足丰厚的资源,开始谋划建设蓝图。他们提出了“以山兴市,抓住旅游热线,以开发促开放,充分发挥旅游城市的功能,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思路,成立了撤县建市领导小组,时任县长贾宏为组长,时任县委副书记吴邦才为常务副组长。

      这些思路,得到上级领导的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把岁月时钟回拨到1987年。这一年,主管旅游工作的谷牧副总理来到武夷山,对崇安县委的想法给予肯定,使大家对撤县建市充满了信心,决定1988年进入申报。时任福建省省长王兆国的支持是崇安人民的一颗定心丸。他组织省政府现场办公,带领省直机关20多个部门负责人专程到崇安考查,认为崇安县的定位清晰,发展思路正确,撤县建市的方案可行。考察期间,还到天游峰顶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评茶活动。这场有趣的评茶活动意义深远,它成为武夷山茶文化活动的开端。

 

矢志不移


      1988年初,冬去春来。有了前期的酝酿,崇安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做好制订具体方案、搜集整理材料等前期筹备工作,开始正式上报。同时,省民政厅、南平地区等相关部门也大力支持,申报工作按照各种程序推进。

     1989年,春天的北京,阳光和煦,撤县建市领导小组的工作主要在北京。申报期间,正好遇上开“两会”,崇安县的机遇又来了:民政部长接见人大代表。时任南平地区专员的刘钦锐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当面向崔乃夫部长汇报了崇安县撤县建市的问题,民政部高度重视,这一议题列入了部务会。“两会”后,时任民政部副部长张德江来到福建厦门参加会议,专程到武夷山视察。他视察后说:“印象很好,武夷山发展旅游很有优势,大有可为。”这是对崇安县委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俗话说: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撤县建市常务副组长的吴邦才回忆30年前的那一段岁月,颇多感慨:30年前,交通不便,通信不发达,撤县建市要崇安—福州—北京来回跑,要办好这件大事,很不容易,但我坚信一个好的目标绝不会因为努力而落空,崇安县撤县建市的梦想定能成功。

      说到困难,当时最困难的还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在崇安更名“武夷山”的问题上,就引发不少议论。有人提出,崇安县是红旗永不倒的革命老区,将“崇安”改成“武夷山”是不是“丢掉红旗”了?于是领导小组召开撤县建市通报会,做好思想工作,排除误解。参加人员有老同志、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等各界人士。会上,吴邦才代表撤县建市领导小组作了通报发言,明确更名没有丢掉红旗。理由是崇安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有“武夷纵队”“武夷干校”“武夷特委”等,沿用了“武夷”二字。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在诗词中写了“今日向何方,直指五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用“武夷山”恰恰是高举了红旗。话音一落,全场发出长久而热烈的掌声。

      此后,与武夷山相邻的江西省铅山县也提出异议,认为“武夷山”为江西与福建共享。后经论证,用“武夷山”3字不存在重名问题,国家相关部委早已批准设立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都在福建省范围内。

 

完美蝶变

 微信图片_20200510082601.png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辈人有一辈的责任。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撤县建市领导小组发挥特别能吃苦的精神,精准把握机遇,凝聚共识,统筹谋划,终于迎来了撤县建市的喜讯。

挂牌建市之后,武夷山市筹建者们本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的理念,依托武夷山的青山绿水,大手笔做事业,城市规划,走访、考察、定方案,进一步推动转型发展。首先是有关机构的设置:武夷山风景区管理机构的设置、设立街道办事处、乡镇更名。其次做好旅游发展规划:情况分析、目标设想;第三是城市发展规划:城市规模、总体布局、工程规划;最后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经济发展的目标、重点、抓好项目的实施……他们为武夷山市将来的发展描绘着远景蓝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发展旅游业和茶产业。武夷山市委根据自身资源,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制订了十分详尽的旅游发展方案,用旅游来推动,用经济来辐射,用茶叶来带动。开发风光游、人文景观游、森林景观游、茶文化游、民俗游、购物游、水上游等项目,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行业管理,理顺旅游体制。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和世界红茶的发端,于是武夷山市首创茶文化节,吸引了海内外人士踊跃前来参与。正是有了对文化的坚守,才有了茶文化的复兴,这也是给老区人民最好的回馈。

       武夷山人敢拼会赢,他们想事、谋事、干事、成事。30年后的今天,武夷山成为全国仅有的4处世界双遗产地之一,积累了中国十大名山、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等一系列金字招牌。武夷山市从一个偏远的山区小县,成功发展为有机场、高铁、高速公路,有以“武夷”命名的本科院校——武夷学院的美丽城市。武夷山书写了旅游业和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发展的奇迹,美丽景观、旅游人数、岩茶文化等常常火爆朋友圈,游客数量频频刷新记录。  

      一座天游峰,烟雨中峭立;一湾九曲溪,山水长相依。大美武夷诗情画意,听碧水丹山讲述千年传奇……天游峰、玉女峰以及武夷的山山水水,见证了武夷山的沧桑巨变,也激励着武夷山人去实现更多更高远的梦想。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武夷山》;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