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 00: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天初



穿墙透壁竹头寨

 

蔡天初


 

“在竹头寨的风物,的确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眼里一切都显示出一种梦境般的闲美:那茂盛的绿树,那一座座的房屋,那四周一块块的稻田,那明镜似的溪水,还有那云雾缭绕,山迹若隐若现,縹缥缈緲,宛如漂浮在大海中的一座小岛。山庄寨,虽然里面包含了不少的悲喜交融的故事,诉说着一段往事,一个家族的辉煌。但是,如今的庄寨静静伫立,是这个乡间安然地存在,一如表面般的宁静,很是美丽!”己亥初夏,走近永泰,我写下这段文字。

timg (2)_看图王.jpg

永泰竹头寨

其实,竹头寨,是永泰的地理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是集防卫、居住、建筑艺术于-体的3座寨建筑群。你只要在建筑群中呆上一日半天,“穿墙透壁”惊鸿一瞥,你就会被这些建筑中非常精炼、非常简朴的美的旋律深深地震撼,而津津乐道,心生向往,殊足观也

 

上寨:卧云庄

竹头寨在白云乡的西南部,坐落于两重屏障之间,由于立于盆地中一隆起的丘阜上,形似“竹头”,因而有竹头寨之谓。又因为庄寨东北方向的山形生动如

同三只狮子,当地人传说此处是三狮拱卫的祥瑞之地

竹头寨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位于全寨最高处的上寨,是村寨的“发源地”,据说,始建于明代末年的方形庄寨,历史最为悠久。陪同我参观的主人向我介绍:“竹头寨是永泰庄寨的典型代表,但一年前,上寨可以说是一片废墟,建筑坍塌残败、杂草丛生,仅存门楼

我们踏着碎石铺就的小路拾级而上,走进上寨。看得出,上寨属传统木构架建筑,古屋坐北朝南,二进布局。古门楼有一个开阔的大埕,几棵松树枝繁叶茂,绿影婆娑。难得的是,上寨如今还留有这门楼细诉寨中日月长久,让历史的留痕在这里回响。

2017年11月,乡村复兴论坛组委会,将竹头寨定为“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的会址。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策划,赋予上寨“庄寨文化研究中心”的功能定位,植入会议、展览、接待等功能,并提出了“主体修缮、周边复建、局部改造”的设计方案:对保存相对完好的门楼进行修缮,尽量保留其原貌;现场遗留的台基,按原有布局复建外围建筑;整合门楼前大埕开敞空间,满足举办会议或展厅使用。经过一年的修缮及复建,工程在“乡村复兴论坛·永泰庄寨峰会”举办之际如期竣工,并取唐·王维《终南别业》诗句“行到水穷处,卧看云起时”之意命名其为“卧云庄”,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

修葺一新的古寨,按照“以旧修旧”“修旧如旧”的原则,让这座古庄寨重焕光彩:精雕细琢的栏杆、精美花纹的窗棂、古朴厚实的木门、引人注目的鱼鳞般“挂瓦”的风火墙,均采用具有永泰特色的工艺,令人啧啧称奇。

铳楼是与庄寨结合的一种防御性附属建筑。上寨铳楼由于年代久远,超过一半的面积只剩下地基,修缮甚至可以说是“无中生有”。设计师巧妙利用铳楼垂直封闭的纵向空间连着一座木楼,将铳楼修复为“藏书楼”,木楼兼具喝咖啡、喝茶、读书的功能,人们亲切地称它“铳楼书吧”。修缮前后的铳楼,与历史形成巨大反差。

如今,上寨建筑物的配套设施、绿化景观已基本完成。卧云庄形成三区布局:入口区体现商业功能、中区是会场、后区用作展厅、讲堂和生活用房。以中区大跨度的会场为中心,屋檐外伸、长廊连接、石板铺路、厚墙相连、门楼相望、曲折幽深,成为新上寨的特色。

 

中寨:湾中厝

走进中寨,只见几座普通民居和一片荒废的林地,却己物是人非显得孤寂冷清,独立超然,让人感慨时光荏苒。

寨中道路皆由碎石铺就,青苔布满民居墙根转角,一直延伸进庭院。院门口码着齐整的柴垛,空气中飘着青草醇厚的香气,混着老房子民居特有的气味,钻入鼻子,那是历经烟火熏染的味道,也是岁月的味道,给这个寨子平添几许安恬雅致的色彩。

顺着水流,我们走上红磷石铺就的过道,仍可见到古土墙犹在,石头依然。看得出,当年古屋墙壁是用三合土夯筑而成,门楼框是用花岗石砌成,我忍不住伸手抚摸着这些被风雨浸淫、风尘肆虐了百年的石头。在这里,这些饱经风雨沧桑的石头,被立为门柱和门梁就不仅仅是石头了,仿佛给予了生命,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某一时刻,便有一种神秘;在这里,当年“抬头可见山色,低头可见溪水,处处轩窗临锦屏”,成为属于我一个人的静静回味与浪漫遐想。

修复中寨,则利用中寨暗藏着的一条自然形成的雨水冲沟,建筑师“大胆的创作,洗练的手法,抽象的语言,严密的造形”,将中寨改造成为“旱溪花园”。旱溪花园设计有两个主要部分,一是瀑布湖区,二是溪流池区。由石瀑、石湖、旱溪,池塘、景观亭,再加上植被组成的“旱溪花园”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据设计师介绍:“传统村落景观中,重点打造仪式空间和人文空间。具体在操作中寨的景观提升需求比较复杂,我们从点、线、面分别切入,做全面的分期提升,因此做了4个景观节点、一条特定线路和整寨的环境整治。”第一期的中寨旱溪花园,则是景观节点中沟通了中寨与下寨的带状空间,同时上寨也能直达这个区,成为连通上、中、下寨的桥梁和村落中心的景观空间。石瀑布区是旱溪花园最北部的区,也就是旱溪的“水源”区。水景区这里原本是一个很陡的坡,植被也很好,利用村子贴着外环路砌石挡墙后填出了一大块空地,形成了中寨入口,旱溪花园收尾处的水景小园林景观。

建筑是物化的文化,给人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旱溪花园所在的带状空间,其实是全村下雨时雨水汇聚再排出村外的最主要通道,这才是设计师工匠们做旱溪花园真正的原因。平时听溪水潺潺,可休闲、可游赏,关键时刻能满足排水的实际需求。这种土里挖出来的建筑,靠着一张意向图,一张手绘示意图,一堆一块一块精挑细选的石材,一群设计师和好工匠,完成了蜕变。

 

下寨:明官寨

慢慢走近下寨,庄寨子越来越大。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落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下寨,保存较为完好。始建者号明官,故下寨称明官寨。

还没进入建筑内部,单从其外貌就感受到,整座寨以戌辰兼乾巽三分为中轴线的轴对称图形。全寨四周是高大坚固的石砌寨墙,兼有碉式角楼,为土木结构。据主人介绍,全寨进出共有7个门,每条横向通道沟上都盖有“过水”相连,由于布局科学,百年来竹头寨不论遇上多大的暴雨,下寨内都没有发生过水涝。

下寨属传统建筑,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是其木结构,特别是其斗拱。明官寨的厅堂木构架采用抬梁式,这种构架,在柱子上放梁,梁上放短柱,短柱上放短梁,层层叠落,直至屋脊,形成三角形屋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空间跨度大,使屋内显得宽敞开阔。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斗拱既有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又有美化造型,装饰建筑的作用,成为传统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构件,在木构架中,不用铁钉,其结合全靠榫卯。斗拱实现力的传递,又显示美的结构,是明官寨标志性构件。

明官寨另一个特点是,结构科学。天井开阔,正堂高大轩昂,凸显气派;正堂与厢房间的长方形小天井,玲珑可爱;寨内辟有莘莘学子的专门活动场所书院和书斋,儒学风韵。下寨立面照明藏灯,亭、廊中,座椅下、水边,把灯带藏在各种犄角旮旯里,让你看到温暖的光,但是就是找不到灯在哪儿,专门设计定制的仿竹灯,维持一种静谧感强的夜景暗环境。

寨中有雕刻精美的窗花、雀替,工艺有浮雕、透雕,图案有燕雀、龙鲤、宝鼎、花果,各有美好寓意,观之意蕴悠长。凡有立柱处,必有楹联,制作精良有一副楹联:“两世积俭勤愿子子孙孙勿忘先业,一朝新甲第庶绵绵奕奕长庇后人”,正是感念两位先祖创业艰辛,寄望子孙传承家风的写照。也有一些纯粹描情写景,别有生活情趣:“小窗多明使我久坐,入门有喜与君笑言”。这些楹联并非书于纸上,是用桐油、白灰、麻丝材料拌成灰浆,刷在柱梁上为底,再勾画上,或直接阴刻在柱梁上,这些楹联能够较为长久保存下来,让人流连忘返,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竹头寨既是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载体。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