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2 10: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英



读宁远庄

 

 

timg.jpg

 永泰宁远庄

名画要如诗句读,这是古人的教诲。己亥初夏,来到永泰嵩囗镇月洲村的宁远庄,我认为名庄也“要如诗句读”。

翻开宁远庄的历史,能读懂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耕读传家,仁义为重的古训早已化作“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而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田。月洲村,因大樟溪支流桃花溪流经这个小盆地,在村里“书”了一个大大的“月”字而得名。相传,福州张氏入闽始祖张睦之子,依梦寻找“桃花流水,环绕沙洲”的定居之地,溯大樟溪而上找到了月洲村。定居后的张氏勤奋置业,为子孙后代在月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宁远庄便是张氏的后人所建。据记载,宁远庄的建造者张谦,乐善好施,秉性忠直,曾经乐捐整修过县治明伦堂、文庙,还建过蜚英石拱桥,经常铺路济穷、施茶赈粥,深为乡邻拥戴。当年张谦关心乡里事务,乡众也乐意将纠纷交由张谦裁断,因此民间流传有“宁为张公所短,勿为刑罚所加”。

宁远庄的建造,传说是偶然所致。建造者张谦的原意是,积攒了钱财后计划在洲中平地翻盖祖屋,不料请来的木匠师傅在烘烤木料时,不慎将木材烧了。因惧怕被责罚,惊惶之下一逃了之。才溜到不远的嵩口隔凉亭,迎面就碰到了访友归来的张谦。张谦问清原由,毫无责骂之意,反而劝慰木匠:没有了木料,咱们就回去盖庄寨吧。因为,建庄寨的“墙基”是用石块垒起,再在墙基上用做熟的土一层一层地夯起,只在顶部才用到木料。就这样,张谦把木匠师傅又请了回来,翻盖祖屋的计划,便成了在金鸡潭旁的小山包上建造宁远庄。

从月洲村道往宁远庄,步道是鹅卵石铺就。这种道路,耐磨不变形,即使暴雨天也不积水,光着脚走,是现在时髦的“脚底按摩”。那庄寨前的百年樟树林缠绕着长长的古藤,让人瞟上一眼,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便油然而生。

这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包。背靠陡峭的虎头山,右侧与金鸡岩毗邻,左侧也是险峻的陡坡,面临漈头溪。站在庄寨门前,放眼望去有一种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感觉。迈进第一重门,那厚重的木板门和一米多厚青石砌成的门墙,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同时又让人读懂在那社会动荡的岁月,企盼安宁是最大的渴望。这种庄寨的建筑风格,与我老家的土楼建筑风格大同小异。在我们家乡,有条件的主人,一般也都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块,将地表的土层清理掉后,在实土的地层再挖一米左右深的基座,用石块砌到高出地面约一米多后,再用“土骨层”的土,靠人工用锄头一锄一锄地反复“做堆熬熟”,然后再用“墙板”一层一层地往上夯。讲究的,还根据取来的土质,适量参些沙或石灰,墙板用“三合土”夯成。这种石块砌墙基、熟土夯层,顶部用木料建造的房子,在我的老家均称为“土楼”。只不过,经济条件一般的,只能是因陋就简,让全家能在一起遮风挡雨就行。只有那些经济条件好的,才建成墙基宽大厚实,同时具有防火防盗、易守难攻功能的土楼。门前那鹅卵石铺就的小道,以前在我的家乡也随处可见。我也曾在大田参观过当地的各种土堡建筑。那些被当地人称之为“堡”的建筑,与之相比较,无论是建筑结构,还是室内的房间布局,宁远庄都显得更有文化底蕴。

当然,宁远庄与我们家乡的土楼相比较,有两点是更具特色的。即大门用青石垒的墙更加坚固扎实,还有那庄寨东西南北四个角的碉堡和绕外墙一周用于防御的“跑马道”,这在我们家乡至今还存留的土楼建筑史上,是没有的。因此,宁远庄的建筑留存至今,也是属于建筑史上物质文化的奇观。

站在大门厅,两则的“捷报墙”,虽然历史的风霜已经将它洗涮得有些斑驳难辨,但那一片庄内后人在历代科考中的县报、塘报、院报、藩报和京报“成绩单”,似乎仍在诉说着这存留百年的墨痕,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味,今天它让我们读懂中华民族耕读传家的优秀文化精髓。

第二重门,便是横向长方形的天井。站在这宽敞的天井旁,让我们读懂它的功能不仅是采光、透气、排水,还体现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聚族而居的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的理念和追求。陪同人员介绍说,这是“礼仪墙”。转身抬头,屋檐下的灰塑彩绘以及主人立身传家的人生格言“乐不可极”“志不可满”“欲不可纵”“傲不可长”便映入眼帘。细读它,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主人对子孙后代的教诲,更是对子孙后代的期待:张开梦想的翅膀,仰望辽阔的星空。“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横批“安宅在仁”。读懂这些,不仅是每一位走出这庄寨的后人,也包括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必定铭记在心。

迈入正堂,厅堂高大敞亮,梁架为四梁抗井结构,使空间显得更加舒朗。那大厅背后的太师壁设落地式神龛,龛上格栅纹漏窗做工精细,足见当年能工巧匠的精心。站在这里,人们能读懂当年的主人,对生活的严谨和敬畏。而在我家乡的客家土楼建筑,这里是安装上下楼梯的梯位。值得一提的是,这厅堂地面和我们家乡的许多建筑一样,是采用三合土打造的,具有结实、吸湿和透气的功能,即使瓢泼大雨袭来,这厅堂也安然无恙。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这地面仍然结实、平整,只有那倒朝楼门楣两边的“迎风”“待月”4个大字似乎在诉说着,当年主人在清风飘拂、明月行空的夜晚,宾朋满座在此赏月抒怀,吟诗作对的静谧意境。

据说,早年这厅堂四周镏金木雕精镂细刻,花草虫鱼人物栩栩如生,金碧辉煌。遗憾的是在那特殊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被“征”作水渠的“竹笕”了。采访中还了解到,以前宁远庄的厅堂悬挂着几副楹联,都蕴藏着意韵深厚的故事,如“溪畔泛桃花,五十里潆洄,风恬浪静;月中培桂树,千百年长养,蒂固根蕃。”陪同人员说,这副是悬于宁远庄屏柱的楹联,上联说的是桃花溪以及祖先从何处来,即五代闽国时,曾为高官的张膺张赓兄弟挂冠隐德的故事。下联用家族里“丹桂五枝芳”的典故来激励后人奋发上进。“月宫折桂”讲的是科举及第,“桂树”又比喻佳子弟,“月”在此还可代指月洲。这既是对祖上辉煌的描述,透出一种骄傲和自信,也是对子孙后代深深的期许。

漫步宁远庄环绕厅堂一周的附属楼,虽然岁月久远,但依旧能读懂当年主人和建筑工人的匠心。尤其是厅堂左则的厢房楼,隔墙板下半墙是木板,上半墙或是芦苇杆编织或是小竹片编成篱笆墙,然后再刷上泥浆,那斑驳墙画,让人眼前展现着一幅诗书传家、情调高尚的意境。站在这里,使我想起儿时在家乡的祖屋,也是外墙用熟土夯成,室内的每间的隔墙都是用小竹片编成篱笆墙后,再刷上石灰拌的泥浆,这样吸水、透气、隔音性能好,尤其是防震抗震性能最佳。

宁远庄,共有120个房间,其中室内可供主人用的108间,东西南北用于防御用的碉楼4个,3层共12个,据说在这里最多时住过200多人,清朝末年最盛,民国后逐渐减少,最后一位住到1983年才离开。这座防御性能非常强的宁远庄,除了有内隐通廊即“跑马道”外,外墙还设有用来架炮、架铳射击的射击窗,在开战时门楣下还留孔灌注水。而且,在这里为免受匪扰攻击时坐困愁城,庄内设有通往寨外的地下取水管,以及固守备战用的地下盐仓、粮仓。足见主人当年期盼一大家族,儿孙绕膝安宁恬静的生活。

时光荏苒,如今的宁远庄,虽然我无法全部读懂当年张谦建筑此庄寨的用意,但是张谦在300年前如此用心地建筑这座宁远庄,它与我心中的客家土楼一样,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更是寄予了他对子孙后辈的期待。因此,我们也期待着一批批来到这里的参观者,也能用心读懂宁远庄,用心读懂中华民族优秀的耕读传家的文化精髓。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