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白云生处的璀璨明珠
林思翔
福建省海拔最高的村庄——紫云村
鹫峰山脉逶迤前行,一路起起伏伏往南延伸,行至麻岭脚下时,用力一冲,在山顶上荡开了一片平原。这片开阔地上于是就有了三源一关(浦源、端源、萌源和周宁城关)。建在山顶盆地上的周宁城,海拔886米,为华东地区最高的县城,故有“云端之城”的美称。
县城的西面群峰竞秀。一个叫龙冈头的山峰突兀而起,海拔1506米,为群峰之首,亦为全县最高峰。龙冈头的山麓间,坐落着一个小山村,海拔1200米,这个清初就有人居住的山村,名紫云,是福建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村名紫云,是因为地势高,靠天近,云多雾浓,阳光下常有紫色云彩披覆山间,而紫色象征吉祥之意,故得名。最高县城的最高村,紫云萦绕深山间。这么个独特的地理样貌,自然令人遐想无穷。直觉告诉人们:这是个如同仙境般天然的美丽村落。
进得村来,果然山清水秀、翠色撩人。村居山顶小盆地间,四周层层绿油油的杉木林直连山巅,如重重篱笆,把村子围得严严实实。天空湛蓝明净,天边挂着几丝浮云。这些浮云在晨曦、夕阳的照射下,或将散射出紫辉,“紫云清辉”成了当地一道美景。
村中的一方莲池,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尤为优雅可人。青绿的荷叶,圆润的莲蓬,含苞的花蕊,奋起的“尖尖角”,以及粉红的莲花,各呈其姿,各瑧其美。漫步莲田廊道上,“叶似环城盖,香乱上桥衣。”村子也被催生得生机勃勃,格外清丽。
莲池边上有座木拱廊桥,高高地屹立河边。外观是雄伟的楼,楼里却是桥,桥面平坦宽敞,既是人行通道,又可搭建帐篷。因了紫云的山高夏凉,廊桥成了人们白天赏莲、夜里搭篷歇息的好去处。我们上桥时,看到几家人已在桥上搭起篷来。他们告诉我,上来好几天了,这里天不热景又好,还想再住下去。
莲池、廊桥护卫的紫云村,古朴中透出秀气。村里随处可见土墙建筑的古屋。高墙的土厝,狭窄的巷道,村间的石板路,以及屋檐下老人歇息的长条木凳,都令人生发乡愁,勾起对古老农耕文明的眷念。紫云可谓“山高皇帝远”的地方,正是这偏僻之地,才保留了如此原生态的村居环境。
紫云山高云深,造就了水丰流长。水涵养了紫云,也装点了紫云。龙冈头众多峰峦的山水流聚紫云,在紫云境内形成了一条6公里长的溪流,这条全县村内流程最长的溪流穿村而过,随谷就涧,跌宕起伏,形成了浅溪、深潭和瀑布。浅溪鲤鱼戏水,深潭碧波荡漾,瀑布飞流翻滚。有动有静,形态各异,形成众多景观,给紫云带来生气、灵气和美丽。
在紫云偶然间还读到当年宁德地委机关同事陶先生写紫云水的文章。陶先生因羡慕紫云的田园风光,退休后携眷来紫云住了下来,一住好几年。朝夕相处中,他对紫云水的体验尤为深刻。他说,紫云的水不但可观,而且可听。听潺潺响起、悠扬委婉的紫云水声,不仅养耳,而且养心、养静、养神、养生。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紫云听水》的文章,解读紫云水的奇妙!
紫云水奇山更美。紫云山上有山,山外有山,山下看到的还是山。抬头可遥看龙冈头山巅,俯瞰则千峰万壑尽在脚下,在紫云看山就是赏景。紫云山上有个“天池”,远近闻名,“天池”实为波光潋滟、水静如湖的池塘,因地处全县最高的山顶上,故名。池中午时莲,正午开花,花瓣如冰雕玉琢,花蕊似黄金点缀,且随着瓣展蕊现,散发出阵阵幽香,这“天池幽香”成为紫云一景。
紫云的山不仅生景,还藏富。常年的云雾缭绕,紫云生产的“云端茶”品质特别好。紫云村有山地茶园千亩(户均8亩多),全在海拔1200米以上。年产量可达14万多斤 。生产有绿茶、红茶。紫云的炒青绿茶,清幽、浑厚且耐泡,特别受人喜爱。村干部告诉我,紫云茶可冲泡五六次,第3泡滋味尤佳。高山清泉冲泡云端茶,在紫云能真切领略香高、味纯、韵厚茶之优质,确是难得的享受,喝着喝着我们都不想离开。村干部说,“紫云银针绿茶”曾获北京国际茶文化展览会金奖,“紫云高山乌龙茶”荣获优质奖。如今,“紫云茶叶”已成为响亮的品牌。茶叶也成了紫云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紫云的山上还种有3000亩毛竹和1500株的板栗,这些都给紫云人带来了收入。峰峦叠嶂的千米高山,就是紫云人的金山银山。
群山环抱的紫云小盆地,虽不大,因水的滋润,山的护卫,土质松软,地力肥沃。马铃薯、玉米、地瓜、蔬菜、魔芋都长得很好。这些高山特色农业为紫云人脱贫致富拓宽了门路。来到紫云,不仅可以品尝好茶,还能吃到高山特色产品制作的菜肴。难怪这里的“云端客栈”夏日里经常爆满。“来紫云消夏,品紫云特产”,成了周宁一带的一句热词。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助力紫云人摆脱贫困。紫云成为浦源镇第一个脱贫、无贫困户村。
“紫云胜景岂寻常,晓雾漫天映昼堂。石柱坑头腾瑞霭,山亭座上起祥光。”清人这首诗道出了紫云山高地僻的特点和风光。正因为紫云地处重重山峦顶上,岭长林密,山场辽阔,因此80多年前,这里还是红军、游击队活动活跃的地方,是一处重要的革命据点。
早在1933年3月,共产党人阮英平、王大尧、郑步青就来到紫云,在这里播撒革命火种,发动贫苦农民参加革命。1934年9月,叶飞率领红军在周墩(今周宁)开展革命活动。1935年8月,叶飞在紫云召开县、区委干部会议,成立中共周墩中心县委,阮英平为书记,下辖周墩、宁德、宁屏古、安德四个县委。紫云,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成了福(安)寿(宁)周(墩)与宁(德)屏(南)古(田)两大片游击区的中心点。从1935年4月至1937年7月,紫云一直是中共周墩县委西北区和中共周墩中心县委西北区的驻地。紫云人民在闽东特委主要领导人叶飞、阮英平等同志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经受了严重考验,并为保护党的领导机关作出了贡献。叶飞曾说:“闽东地区这里是最安全的了。”
在那腥风血雨的年代,许多同志赴汤蹈火,为革命作出牺牲。紫云村口,耸立一座纪念革命烈士的“云忠亭”,亭的上方是革命烈士墓。埋葬着1936年8月在攻打周墩葡萄洋大刀会战斗中牺牲的闽东红军独立师师长卢文卿、独立师第1纵队纵队长范义生等12位烈士。这些同志在山下牺牲后即被紫云村民抬回,安葬于龙冈山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镇政府在紫云村口修起烈士墓,让烈士安眠于新墓地,也让人民永远记住这些为革命献身的先烈。
紫云是个英雄的村庄。在革命战争年代,紫云人民前仆后继,不怕牺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涌现了一批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这里略举几位:
当年红军周墩独立营营长郑佛前,就是紫云人。郑佛前早在1932年4月就参加周墩地下革命活动。1933年春参加詹如柏领导的武装斗争。1934年任周墩游击队副队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闽东工农游击队第11支队副支队长,工农红军闽东师周墩独立营副营长、营长,坚持游击战争,英勇杀敌。1938年7月因叛徒出卖,被敌包围,在突围中为掩护队友壮烈牺牲。
陈奶兰、廖光有可谓紫云一门两忠烈。陈奶兰独生子廖光有,1934年参加闽东游击第6支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随部队转战闽东各地。1935年冬,在回楼坪村侦察敌情时,被反动民国头目张景钟发现,惨遭杀害,陈尸溪畔。地下交通员陈奶兰强忍失子悲痛,从楼坪赶回紫云向游击队领导人凌福顺报告,并到距楼坪10多公里外的政和地界,向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报告。不久,黄立贵率红军与凌福顺独立营一起,攻下楼坪村,打死民团18人,抓捕土豪地主5人,处决2人。
1936年3月,陈奶兰送信去政和,遇敌被捕,严刑逼供,坚强不屈,没有透露半点革命秘密。驻楼坪敌保安连长边逼供边戏弄,百般凌辱,奶兰忍无可忍,挥手朝敌连长脸上狠揍一巴掌,敌人恼羞成怒,剥光她的衣服,用粗铁线穿过双乳,把她绑在板凳上,继续殴打逼供,而后被拉到村外溪边枪杀。陈奶兰、廖光有,不愧紫云村的一对英雄母子!
紫云的革命先烈还有廖仕荣等人。廖仕荣1934年参加赤卫队,1940年在张家山村反“清剿”斗争中被敌抓捕杀害,牺牲时年仅25岁。
如今,战火硝烟已然远去,但先烈的英风长留人间。在紫云的山上,如今还可寻到红军洞、红军井、红军寮以及瞭望台、石头阵等遗迹,见证紫云曾经的艰难与光荣,也让人回望当年烽火岁月,不忘我党的初心与使命。
如今的紫云村,村容整洁,生态优美,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村民长寿,生活小康。昔日的高山穷村正变成白云生处的璀璨明珠!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周宁》;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