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7 09: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朱谷忠



天街上的降龙村

 

朱谷忠

 

 

 

风,总是把古道吹瘦,让藤蔓爬满了时光的往事。

不过,眼前的这段古道,不瘦,且有些肥厚,主要是以石条、石板铺成;也许是走的人多了,没有厚厚的青苔,缝隙间偶尔钻出了星星野草。它像一条龙蜿蜒穿过村子,阶石错落有致,路面磨得锃亮,可见是古来多少茶盐挑夫与行人的脚板踏出的。

这就是降龙村里的古道,它发端于何时,已说不清了。但道旁上下密集的古村落,至今巳有500多年历史了。

e22fe1d26dc24fb69e16ec8d5a6725f3.jpeg

500多年的光阴,对于一个村庄,可算是悠悠长长的历程了。难得的是,一条古道的气韵,从时光缥缈的那头,一直绵绵不断地流淌到今天,实属不易。一般说,古道总是从村落外边擦过,或经过某座古桥。而降龙村却不管不顾地把一条约3公里长的古道揽入怀中,让它蜿蜒而来,迂徐而去,这让初次来此的我不能不想到:这个村庄的韩姓先祖,是多么精明而有想法的。果然,据两位都是姓韩的村党支书和村主任介绍,他们的先祖,是1458年从寿山前墘洋尾迁来此地的;行至三衿山,初见龙潭溪,一个个便兴奋得疲惫全消!因为他们一眼看出,这一片山势地形,遥瞻似凤,横览若龙;因而认定,只要勤耕不辍,或能开出一方拢财聚富的水土,或能拓出一方财丁两旺的宝地。于是大家把家族的根纷纷扎在这段古道两边,算是共同拥有了一条拈手可得的“主干道”。那些日子,他们用目光勘测山峰,用脚步丈量溪岸,默察阴阳,卜宅吉地,终于安稳了一块块基石。此后,他们又充分运用地理五行布局,建祠堂凝心聚力,修水塘聚气收财……而伸向村外的古道,则建起颇具天人合一韵味的风水亭。这样的村子,谁来了不留步?谁见了不啧赞?降龙村遂摇身变为屏南旧县治双溪至宁德茶盐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渐渐地,商贾云集,忠记商行、茶楼、酒肆、客栈、花店、小百货、绸线店、豆腐店、药材店……如雨后春笋,刺破云天锷未残,一一都记下了曾经的辉煌。

从此,时光穿梭,云烟茫茫,安顿了漂泊心灵的降龙村人,以辛劳的养护,拥有了后山3000多亩原始阔叶林。如今,仍有两株数百岁楮木一前一后立在上山路口,像山的守门神。其中一棵楮木,粗大的树根里头可容好几人藏身,真是越老越遒劲。

其实,站在村中高处稍一巡视,便可觉察此地果然不凡。看那山中,怪石巉岩,风景奇秀;看那道旁,流泉瀑布,竹林滴翠。从山脚远望山顶,有巨岩似金钟倒挂,这就是屏南县治双溪后的第一任知县沈钟,在一首诗里提到横垄(降龙村原名)山顶岩石下的“仙人洞”。 此洞洞穴幽深,当风在洞里悠旋时,能听到类似敲钟的声响。有人在洞口燃烟,烟缕全被吸进,仿佛无底洞。就这样,村里高大浑黄的垒墙和深灰透黑的盖瓦,日夜听钟罄之音內外兼修着,让时间打磨的家族,以家谱上辛劳的汗滴,竞逐梦里梦外的繁华,堆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除此,该村还有自己命名的“降龙八景”,其中多数随物赋形,不事夸饰,直接了当,如金龟把口、石马临溪、眠牛倒地、猛虎跳墙、龙藏双井、凤舞孤峰等。这些景点,大部分虽位于溪谷底部,正陆续开发;但每一景致,听上去很象一篇篇美丽的童话。

2016年11月,降龙村列入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5月,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中国传统村落。

走在地势高峻、路似天街的降龙村,我真想让山风传送一首即兴创作的山歌:“屏南东面第一村,韩氏血缘素有种,凤之翱翔嫌不足,便将横垄改降龙……”可惜我还没来得及哼出声来,却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进了韩氏积厚流光的老祠堂。坐饮中,一杯茶沁透了几代沧桑;交谈中获知:这个祠堂有它的故事。原来祠堂是由韩氏二世祖善八公始建于明弘治年间,为全村的祭祀场所。祠堂正面是3开间,中间供奉韩氏祖先。令我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韩氏宗祠里发黄的《韩氏宗谱》,竟然记载了一个“皇帝崆”的神秘传说:说是明朝朱允炆在位仅4年,即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用武力推翻,后来竟落得国破人亦不知所向。众说纷纭中,唯有横垄村人口口秘传,说建文帝朱允炆带着20多个亲信,已逃到闽东深山。有人帮他找了寿山溪柄村的一个养鸭女,作为娘娘。溪柄村随之起势,并兴旺了一阵(现今存有大厅坵、马栏坵、绸缎店遗物)。明成祖知道后就派兵来闽剿杀,溪柄村和附近18个村庄均遭毁灭。建文帝闻风逃到了溪柄村横垄后山的岩洞,后就隐居在此。不日,有个姓彭的亲信到山下买地,后人取名彭家地,收获的钱粮,暗中供给皇帝生活。该岩洞就叫“皇帝崆”,并列神位为明王,世代供奉。

听罢传说,陪同釆访的寿山镇干部老陆告诉我:祠堂后边确有一条隐秘的道路,直通后山的岩洞。其实,建文帝在闽东避难说法广为流传,该村村民代代相传的这一故事,也许不会只是空穴来风。但不见棺木,也没有史书依据,无从考证。不过不少人都会想到:村名由横垄改为“降龙”,“降”字有两读,这里应读作jiàng,是否和皇帝有关呢?

不知为何,我的眼里蓦地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那个避难的皇帝,背靠斜石,在迷离的月色中听着仙人洞钟声,眉头紧蹙,长须遮面;随之,他敞开了衣衫,让钟声追着内心的激愤,翻越高山流水……

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祠堂里左手供奉陈靖姑像,右手还供奉摩尼光佛。据记载,在降龙村家家户户信仰摩尼光佛,并都张贴神榜。近年来,降龙村发现一批珍贵的摩尼文化文献和文物,包括摩尼光佛教义、印章、祭祀奏本等,被认为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以活性形式存在的摩尼文化遗存。

步出祠堂,我们来到降龙村52号古民居,眼前这座大宅子主人是清朝中期贡生韩步衢家。韩步衢以染料生意起家,越做越红火,在周宁、宁德都开有店铺。他还广置田地屯粮收租,建起的五座宅子与打石楼、碾米楼、晒谷台、仓库、炮楼连成一体,互相通达、里坊相连,一座比一座精致。如今,每条椽、每片瓦、每根柱石、每朵雕花,都在无声地传递逝去的时光的信息。可以说,韩宅见证了降龙村的鼎盛时期,剥落的门匾至今诉说着荣耀与沧桑。当然,还在诉说的还有在幽深巷陌中的3栋古民居,分别是:韩启端贡生第、韩启正贡生第、韩启元贡生第。这些古宅,诉说的正是降龙村注重的耕读文化(传承)。曾何几时,降龙村文风鼎盛,历代贡生、监生、儒林郎、秀才等多达几十人。一方山水的明慧和灵性,以及古来钟灵毓秀,兰芷馨馨,俊才莘莘,都在这些宅院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步出民居,来到虎头山上一座黑瓦飞檐建筑,这就是降龙村的旧书院。进屋参观,主屋墙上壁画已经残缺,但墙头泥塑清晰而精美,画面上亭子屹立、小舟靠岸、荷锄老者、牛背牧童,刻画清晰,栩栩如生。书院原本与晒谷场、碾米楼、炮台、仓库连为一体。现今周边有屏南鼎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修复了3幢古民居,常常吸引本地画者和外地画家前来画画交流。民居内,挂在墙上的作品,据说多数是降龙村老人所作,赤、橙、黄、绿、青、紫,似都在喷发着泥土的芬芳;而摆在墙角的那些颜色深黑的陶瓷酒坛,则令人重温了逢年过节时团聚的欢畅

而今,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社会生活发展的背景中,新时代的洪流也裹挟着降龙村一路前行。近年来,依托迅速发展的屏南县文创产业,寿山乡将文创理念融入扶贫工作,以降龙村为试点,探索出了一条“文创+扶贫”的新路子。降龙村不但在古道山旁建起了新村,一批以三衿山为脊梁、以龙潭溪为血脉的青壮年接连走出大山,铿锵有声地行走于华夏大地,并以丰硕的成果报效桑梓。

云里炊烟老,山中日月新。

时值盛夏,在村中行走半天,丝毫不觉溽热逼人,只见丛林山麓,一派蓊郁浓绿。时而闪过的片片竹林,轻轻摇曳中,与林叶簌簌呼应,显现着不尽的野趣和清凉,使人仿觉步入云端;特别是飘缈中的古道与村头的水泥公路,宛若两条龙相映成趣,荡漾出绿色波浪的层次,让翠鸟的鸣叫不绝如缕,听来别有一种深邃与丰富。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