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6 18:1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爱枝



走进历史文化名镇——嵩口

 

林爱枝

 

 

自从国家住建部和文物局联合下发通知,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后,猛然间,这个隐蔽在崇山峻岭中的小镇名扬在外,成了旅游胜地。每逢节假日、周末就有许多游客光顾,把小镇挤得满满当当。

 

漫步在镇区

 

镇党委委员小吴陪着我们,从大樟溪旁的大榕树下起步。

这棵榕树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古人林带溪种植的,距今已有400多岁,树冠庞大,郁郁葱葱,阳光下翡翠般闪亮,仍富有强盛的生命力。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临开会时,非常高兴地对我说,我们这次从闽清回福州,是经过你嵩口的,看了你家门前的大榕树,是个好地方,是块风水宝地。我说:“感谢书记对我家乡的赞美。”

后来知道县里要把那块平地开发成公园,我很高兴,立即给县委书记打电话,表示开发成公园很好,习书记说是风水宝地,理应让全镇人分享。

到了古码头,看到两块碑:一是《重整义渡碑》(清宣统时竖)。二是《奉宪永禁溺女碑》(也是清朝时立,而且是官方立的碑,相当于一部法律),以法律形式在全国禁止溺女。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嵩口为挽救女婴,还订了政策:凡生女婴,予以补贴:大米30斤,红糖2斤,红酒5斤,还有女婴用品。

大樟溪穿镇而过,两岸的农民都需要摆渡往来。当时已有乱收费问题。

县志告诉人们,这个《重整义渡碑》是嵩口巡检司陆元照所立,说明什么情况下过渡收费,收多少,什么情况下不能收,明文规定。

如“喜轿过渡只准收花彩钱四枚”“棺柩过渡不准索取花彩钱分文”“凡行旅过渡,无论内外府县,概不准索取渡钱分文”等等。还要求“撑渡需遵照章程,不准巧取生弊,察出严办”。总之,10条规定,把撑船的、过渡的,是人是物,各自该怎么做都明文规定清楚。

《永禁溺女碑》,看这碑名就知道是意在保护女婴、拯救女童的法律文件。

这道碑表明在封建时代,嵩口人就有了人权意识。这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殊为难得。

我们沿着直街往前走,方的、圆的、或大或小的鹅卵石铺就的地面仍在,仍坚固,在雨水浸润下,晶莹发亮,只是两旁的商店绝大部分关闭,没了繁华热闹的景象。

走进妈祖庙,此地已修缮一新,建筑巍峨,若站在溪边看它,要仰面朝天,令人敬仰。

嵩口有3条街:直街、攒街,米粉街、呈工字形。曾经商贸发达,繁荣无比。

嵩口人一向尊师重教,不论是家教,还是进学堂,从教育后代做人守规矩讲起。因此,《论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启蒙教育的内容必不可少,还结合当地实际,建书院,办学堂,把当地好人好事作为教材教育学生,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父母们也比较开明,允许儿、女享受同等教育。笔者即是这样,父亲的朋友对他说,女儿不要读太多书。我父亲说让她读吧,能读多少是多少,将来出去不受人欺负。正是在父母的宽容下,我读到了大学毕业。

小雨依稀,鹅卵石街面在雨水浸润下,依然晶莹光滑。

樟溪两岸风景如画,晨曦初露,水雾氤氲,微风佛面,勤劳的农民撑着竹篙,送小船入水去捕鱼呢!欢快的鸭子、鹅,扑闪着双翅跳入水中觅食。

岸上一侧有座叫方广岩的寺庙,它让人叫绝之处是小巧精致,顶上一片石,权当屋瓦,人称南方的“悬空寺”。

沿岸看不尽的梅花,李花,当它们怒放时,总是这一片白、那一簇红地对着你笑。小时候总听长辈说“桃李争春”。在春节前后看到一片雪白,就知道一层粉红即将呈现眼前。因为这一爿梅海,我记住了卢梅坡的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念叨它,品味它,极其朴素又韵味深长,不能不令人上心。

到了莒溪,就能听说江景阳和林则徐在此度假时切磋学问的美谈,演绎出“尺五楼”的精彩。这“尺五”指的是能高居朝堂,离皇帝很近,即指能在朝堂上与皇帝共商国家大事。

因为山清水秀,樟溪两岸四季春光,装点着永泰山水,永远生机勃勃,灿烂不衰。

公益图书馆,建于1923年。内设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静读区,、沙龙区、农家书屋、老人诗社等。在当年,嵩口这个小镇就有了全民阅读,可想而知,这里的文化积淀是何等的丰厚!

这里的林家前厅是一座祠堂,早先走出一支打猎队,那时候野猪为害严重,他们专门打野猪,保护民众粮食。随着时局的改变,他们的任务也有所增减,如国民革命时期地方治安不好,他们就改为治安团;抗战时期的自卫队、土地革命时期的纠察队,以及后来的义务扑火队,直至今日的义务消防队,都是从当年的打猎队发展来的,古镇的人民称之为“保护神”。

嵩口文风鼎盛,在各家祖宅里,书斋的地位极高,小小镇子,就有几所书院,如“道南书院”“龙口书斋”“格致小学”“嵩口小学”……营造了嵩口浓厚的教育氛围,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其中“龙口书斋”值得讲一讲,它是郑氏住宅改建的家族义学,除了本家族子弟就学外,别的孩子来读书也以义学待之。书院位于鹤形路入口处,以“朗朗书声似鹤鸣”来比喻书院学子的勤奋刻苦,也预示着郑家人丁兴旺。

说到朗朗读书声,我仿佛又站在格致小学操场上听取。夜幕降临,全部教室灯火通明,一批农民干部每天晚上到这里专门为他们办的速成班上课,以提高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也成就了一批干部。

 

遇见张元干

 

临街的十字路口,有一尊张元干的塑像,那清瘦的身躯,昂扬的神态,与张元干颇为神似,

他从“进士之村”月洲村走出,一生专司词之创作,有《芦川词》《芦州归来集》传世。

史上定他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后人又誉之为“一代词宗”,可见,他的创作是独具特色的,文学成就也是名垂青史的。

读过文学史,分明感受到,既已冠之“爱国”,那他的艺术风格肯定是壮怀激烈的,用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关切。尤其是国家遭遇不幸时,更是高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拯救,对爱国将士的赞美、鼓励,对沦于战乱、极度贫苦的人民的同情。因而,他的选题,他的艺术造诣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敢于不屈不饶地抨击投降派,敢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敢于直言不讳向上直谏的风骨情怀,永远传世。

张元干继承苏东坡的豪放,注重精神思想的表达和发挥,就是在充满悲壮和沉郁里,也没有失去豪放,耿直,具有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故而他与许多正派有为的官员一样,尽管仕途艰辛,却因忧国忧民而名垂青史。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这座文化名镇的文化代表人物。

“联奎三元”是一段佳话,也可谓神话,流传至今,激励代代。

朝廷连着三次殿试。三名状元竟都是永泰人:萧国梁,郑侨,黄定。

萧状元最后任广东运判。郑状元最后进入国家权力中心,但因处于忠奸之间,最后辞官。

他与理学家朱熹有交往,都赞成汪应成的“正纪纲,抑侥幸,裁滥尝,汰见兵,以涨国势“的政治主张。他被两度重用,深得朝野好评。黄状元,他出身望族,殿试以“对策”举名,他为官履迹比较清楚,其中在潮州政绩被广为赞颂。

永泰有文武状元7人、进士313名,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县、科举之乡。北宋张沃是永泰状元第一人,还有张肩孟父子进士,五子登科,子孙三代18条官带之盛况。

嵩口多廉吏,不论是嵩口的还是外县的,自己守廉,造福百姓。

最扬名在外的是“嵩口司”。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时,嵩口曾设巡检司。而“铁印直行”说的就是其中一位周巡检,虽然原有守治安、强边防的重任,但因粮饷严重短缺,需在公务不忙时,带领仅剩的少数兵丁下田种粮种菜,有事则击鼓聚集。

话说正德皇帝一次途经嵩口。走进衙门,呼叫无人,大怒,执勤兵丁击鼓传唤,不一会儿,一伙人手里都拿着家伙锄头、扁担等农具,还有鸟铳,浑身泥巴,似刚从地里归来。

皇帝了解其廉洁自守,深得民心后大喜,便赐予一颗铁印,交代,往后有什么事,什么公文不必路途过坑迈坎,直达皇帝。于是,“铁印直行”的美谈传遍四方。

黄龟年是著名的谏臣,4次上书,弹刻秦侩,他不畏权贵的精神备受后人称赞,他的爱国精神,备受后人的崇敬和爱戴,他的诗文收集于《全宋诗》《全宋文》之中。

 

文脉不断

 

对于历史文化,永泰(嵩口)人是珍惜传承的。嵩口之所以成为全国性的特色小镇、历史文化名镇,正是出自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滋养,出自廉政文化的培护,养成嵩口人大度,清正,节俭,严于律己。嵩口叶镇长第一句话告诉我就是嵩口人勤劳、宽容、质朴,才培养了好思想,好作风。

永泰的文人,现在正不断收集传统文化,集腋成裘地把传统好文化编成许多集子得以传世,有图文并茂的画册《大美永泰》,有《那年那人》《那诗那韵》《那山那人》《那寨那堡》等,甚为壮观,悦人耳目。

得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光荣称号后,镇上的领导和群众对自己家乡如何回顾昨天、展示今天、建设明天作了规划和部署,提出名镇可持续发展的“嵩口模式”,包含“打造宜居古镇”“打造开放古镇”“打造双创古镇”等众多具体项目。

未来古镇会怎样?且到那时再来看!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永泰》;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