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0 11:1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崔建楠



璧洲如玉

 

崔建楠

 

 

走过了福建的许多地方,我们惊喜地发现,中国人不仅仅是用中国山水绘画的意境来营造自己的家园,就连那些地名,也是充满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比如宝珠、月洲、梧桐、云淡——这些诗情画意的地名不仅滋润着我们的眼球,也抚慰着我们的乡愁。

闽西连城有个地方叫“璧洲”。

顾名思义,那里一定是一个温润如玉的地方。

《尔雅》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璧,是指中国古代用于祭祀的玉质环状物。所谓“肉”,是指环状玉器部分。所谓“好”是指玉器中间圆形镂空部分。但凡玉器实体半径是镂空部分半径的3倍的就是璧。不管怎么说,璧也好,瑗也罢,都是美玉。

一个地方,用美玉做名称,想来一定不同凡响。

璧洲让人感觉美的是一进村就看见的几乎连为一体的3座古建筑,第1座是廊桥永隆桥,第2座是天后宫,第3座是文昌阁。3座古建依高矮一字排开,合体成为一组美妙的组合。不论是朝霞满天还是夕阳西下,这3座建筑都会勾勒出中国古典画意风格的美妙天际线。那繁复空灵的飞檐会成为画面里最醒目的主角,亦会成为如今乡村再造的设计师首选的Loge原型。中国古建的飞檐是理想化的人生设计,有文学的诗意表达也有信仰的空灵摹写。

微信图片_20211020112538.jpg

永隆桥和文昌阁

我一直怀疑这3座传统建筑的排列有寓意,特别是了解到璧的肉好关系以后,总是在揣测3座建筑的排列是不是也有暗合肉与好的对应。乡村建筑的风水与哲理,它不说却让你看,看得出来你是知音,看不出来你行自便。乡村建造是找不到“总设计师”的,于是便从建造时间上去揣摩,永隆桥建得最早,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然后跨过了天后宫的地盘,在300年后的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又建造了文昌阁,然后又过了100年再建天后宫,永隆桥和文昌阁之间空缺了100年的天际线终于在1795年补齐。

乡土公共建筑应该是乡村里一代又一代的能人的公共智慧集成,也是一个村庄公共财力的体现。在长达四五百年的时间里,璧洲人如同接力棒似的将三座体量巨大的公共建筑陆续建成,那是需要多么坚强的公共凝聚力和乡村财力啊!

第一次走进璧洲是寻访闽西南古道遗迹,璧洲在古道上。这条古道是闽粤“盐米古道”的一部分,“盐上米下”是这条古道的主题。几百年里古道上商贾如过江之鲫,沉淀在璧洲这样的村庄里的财富从村庄的建筑可以窥见一斑。璧洲不仅仅有这3座建筑,村里还有永兴庙、侍卫府、吴氏宗祠及吴宅大院等古建筑、古民居,全村共有南宋、明清时期古建筑、古民居100余处。

猜想先建永隆桥那是交通需要,村头流过的莒溪在今天看来清浅而平缓,但是曾经也汹涌澎湃过,以至于不架桥梁难以通商贾。桥建造了,桥上人来人往,流通的却是财富。财富聚集了,人心思贤,就要供奉文昌帝君,鼓励村民后代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书就不用再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原始积累开始努力,而是从官为宦,一步登天。

这个800余年的村落,其乡村公共建筑的肌理清晰而完整,留给我们后人一条回望历史的脉络。

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永隆桥是闽西地区尚存的古廊桥中最古老的一座,它依山而建,桥长100米,宽6米,高7.5米,是一座南北向4孔等跨的风雨桥(俗称“屋桥”,也称作“廊桥”)。永隆桥北面桥头建重檐歇山式顶阁楼,名“仙宫”,是福建廊桥里较为独特的营造方式。猜想这个仙宫是因为桥头直逼山体,没有道路的回旋余地,便顺势建起两层阁楼,供奉本地神祇,成为桥庙合一的形制。除了桥头仙宫,在桥中部及另一端桥头处的桥屋瓦顶之上,也各有一座重檐歇山式单层阁楼,只为美观并无实用。

永隆桥整体长而纤细,是一座秀气的廊桥。其桥墩分水工艺精致,鸟头抽象简约,桥面为整齐划一的河卵石铺垫,极其古朴,想来村民还是有历史眼光的,如果在前几年的“村村通”道路硬化中若是被水泥覆盖,如今一定是后悔不迭的。

璧洲村人“耕读传家”的风尚历史久远,科举年代就设有私塾,民国时期也是闽西各地最早设立学校的地方。在村中寻访,听老人说,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早年曾经在文昌阁读书,于是便去登临。璧洲文昌阁高大而俊秀,是村中最高的建筑,由该村童生林上萃等“十友公”共同发起捐银建造。说来有趣,这“十友公”均为村中读书落榜人,是因为落第不甘还是因为激励后人,居然无怨无悔团结一心发起倡建文昌阁,这种甘于让后浪将自己拍在历史尘埃里的前浪精神,让人动容。

璧洲村的老校长林家新带领我们参观文昌阁,69岁的林校长对文昌阁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们文昌阁曾经作为璧洲小学的校舍的历史,还和我们讲述“文化大革命”时期文昌阁差一点被公社主任拆除去建影剧院,被全体村民保护下来的故事。听着发生在这座建筑里的传奇,去层层登临浏览文昌阁的历史风月。

文昌阁是中国道教祭祀性建筑,为宝塔式楼阁建筑风格。林校长说璧洲文昌阁的建造师傅也是上杭蛟洋文昌阁的师傅,因此璧洲文昌阁与蛟洋文昌阁犹如孪生兄弟,建筑样式几乎相同。璧洲文昌阁外观5层,内实4层,一二层方形,3层以上以悬臂梁构成八角形。顶层内有圆木大柱顶立,每层飞檐精雕翘角,塔尖为葫芦顶饰。底层大厅有清乾隆年间连城县令秦士望书“奎璧联辉”匾额,门额上有“大观在上”匾,神台侧有“十友公”神主牌,神台中间塑文昌帝君座像。2层四周为走马楼。3楼正中是栩栩如生的魁星木雕神像,四方窗棂顶上各刻有优美小匾点缀:东为“迎旭”、西为“睇霞”、南为“延青”、北为“拱晨”,皆出自文人墨客手笔。

我们登上最高一层,从揭开的木制天花板可以看见顶层结构。林校长让我们看仔细了,原来那是我国古建筑力学上著名的中心柱悬梁结构,在顶层中间仅有一根盈尺大柱,柱的顶端顶着阁顶及其上的大葫芦,上半端衔接着射向四方的横梁;横梁紧连楼板的柱脚,这种珍贵而独特的建筑结构不仅在蛟洋文昌阁得到成功运用,同时在璧洲文昌阁也得到采用。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在蛟洋经过认真勘察分析,发现了这种古籍上曾有记载的建筑结构竟在闽西山区出现,一时成为古建学界的新闻。

站在文昌阁上远眺,便看清了桥宫阁均在一条直线上,山水桥阁浑然一体、和谐统一,为客家乡村的田园风光平添了如诗如画的人文之美。

我们最后去了宫殿式砖木结构的天后宫,看过正殿坤元殿的斗拱式屋顶,看到天花板上活灵活现的墨色鱼游戏水图。还去大殿对面的古戏台看雕梁画栋,先是被戏台屋顶天花板上绿墨色的巨龙图象吸引,又去拍摄戏台梁柱上剥落的古装人物故事彩绘,最为惊讶的是在戏台后部的砖墙上发现了多处用白灰描写的壁题!那些壁题多半是清代的,一则曰:咸丰二年龙江荣春班二月初一。另一则曰:道光十八年三月初七日正本双玉镯三官告春秋配龙岩顺台班。第3则曰:己巳八年正月二十六演唱正本吴家坊吉庆堂二十六日万寿图二十七日乾坤配二十八日乾坤带二十九日西川图唱完。那“唱完”两字的末笔还潇洒地将两字圈了起来,再去搜寻,灰砖墙上还另有多处漫漶不清的片段壁题难以辨读。戏台壁题是研究地方戏剧历史的重要史料,壁题所记载的戏班名称演出时间和演出剧目可以检索到漫长历史上地方戏的发展脉络。在福建许多地方的古戏台上均有壁题发现,璧洲天后宫古戏台的壁题不知是不是已经被戏剧研究专家发现并得到保护。陪同的林校长说村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壁题,这次的发现让他们非常高兴。

转眼2020年的春天就要来到,到了那个时候,璧洲的万亩油菜花将会盛开,被誉为璧洲“三宝”的永隆桥天后宫和文昌阁将会被灿烂的花海淹没。届时我们还会再去吗?去看璧洲这块镶嵌在花海里的宝玉。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连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