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11: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思翔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横屿岛与戚继光

 

林思翔

 

 

横屿岛如一片眉形绿洲浮在三都澳海面上,林木披覆,青翠瑰丽,与宁德漳湾一水之隔,遥遥相望。这个长1300米、最宽处仅350米的孤岛,虽面积不大,山坡不高,但因中部的山凹可以隐蔽,作为战地则易守难攻。

 

 

正因为这特殊的地理环境,因此400多年前的明代,在这弹丸之地上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大战,我军民在戚继光的带领下,奋起攻岛,痛歼倭寇,取得了八闽抗倭首捷。这史称“横屿岛大捷”的战斗,在我国御侮抗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宁德县志》记载:“倭贼于明嘉靖辛酉(1561年)十月侵陷宁德县城,杀参将王梦麟等,人民肝脑涂地,莫可胜计,并掳子女二千余以归。倭贼尚留半数,迁徙横屿。”

针对福建倭患日甚的情状,明朝廷遂准福建巡抚游震得之请,命戚继光领兵6000人入闽,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率兵1600人佐之。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八月上旬,戚继光率军从温州抵达福宁(今霞浦)。在收复宁德城后即抵漳湾,眺望横屿岛,察看地形。戚继光决定先捣毁横屿倭巢,然后乘胜收复福清牛田和莆田林墩。

横屿岛四面环水,距陆地10里。这一水之隔的浅滩,潮来一片汪洋,潮退淤泥成滩,用陆兵攻打难以涉渡,用水师进攻则船易搁浅。倭寇凭借这种条件,在岛上经营多年,筑城建垒,企图久据,经常驾小船出外抢掠并在岛上为非作歹。

微信图片_20211123112814.jpg

明代古井(林思翔 摄,下同)

戚继光到达漳湾后即派人侦察,并制定了攻岛策略。他先告示安民,并实行“削枝弱干”办法,对胁从倭寇做事的人员进行政策攻心,晓以大义,使其纷纷投诚,剪除了倭寇在当地的羽翼。而后抓紧做好攻岛的一切准备,得到当地百姓的积极支持。根据横屿岛潮汐的特点,戚继光作了周密部署,要求一天之内结束战斗。

戚继光决定在小潮的八月初八攻岛。这天清晨5时左右,利用小潮退潮之机,戚继光指挥各部涉渡,向预定的登陆地点进发。部队列鸳鸯阵,每人负草一捆,匍匐前行,随进随以草填泥。有的则乘“土撬”在滩涂滑行前进。倭寇列阵以待,企图乘戚军立足未隐,队形混乱之际歼灭之。

戚家军登岸后按原定部署展开进攻。陈子銮、童子明部从正面冲其阵,吴惟忠部以右翼攻其巢,陈大成部从左翼沿山脚绕敌侧后,进行围攻。

“共说弹丸凭地险,不知部武自天来。”倭寇大败,被斩340首级,救出被掳男女800余人,缴获大批兵器。残倭逃窜海上时,淹死600余人。戚继光在三个时辰内打了一场漂亮的“横屿岛大捷”。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春,戚继光已离开宁德往南抗倭作战,闻知宁德赤溪龟山寺一带仍有从西北方向逃窜而来的倭寇千余众,遂令王如龙部回师宁德,在倭寇逃途中予以一举全歼。

《宁德县志》载曰:“此乃戚公于宁德歼灭倭寇之第二大捷也。”为害宁德多年的倭患至此始平,百姓欢欣鼓舞,对戚家军无不感恩戴德。

此后,宁德百姓建起了戚公祠、功德祠、恩泽坛、纪念碑并命名继光街等,用各种形式纪念戚继光,歌颂戚家军。“除寇大名垂国史,平倭伟绩著漳江”“卫国雄师名昭史册,歼倭主帅德泽黎民。”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和他率领的军队表示由衷的崇敬。

作为军事家、诗人的戚继光,对宁德也一往情深,在战斗之余,还留下名篇佳作,这些作品不仅存留在史册里,还流传在百姓口中。透过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倭寇的祸害和戚家军的军纪、军威以及抗倭胜利给戚继光带来的喜悦。

《宁德平》:孤城已复愁还剧,草芥通衢杂藓痕。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月冷有悲魂。步兵涉海悬夷馘,飞旆降俘散蚁屯。且喜丈人在帷幄,愿从骥尾报君恩。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当戚继光到达宁德城时,这里在一年前被盘踞在云淡门的倭寇攻陷,倭贼在城中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把好端端的一座县城蹂躏得残破不堪。戚家军虽然收复了宁德县城,但城中已满目疮痍,惨不忍睹!戚继光感慨万千,遂作七绝感怀诗。

《晓征》: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戚家军从浙江到宁德,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爱戴。在行军途中他有感而发,写了这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戚家军军容整肃、英勇善战,行军时急步轻声,连睡着的鸥鸟都没被惊醒;然而在战场中冲向敌阵的战鼓声和喊杀声,却能使远在深山古寺里的老僧听了也会感到害怕的。

《凯歌》: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家军攻克横屿后,凯歌回师宁德县城,部队暂事休整,当时正逢中秋佳节,戚继光和全军将士一起赏月,共庆横屿大捷。那时军中无酒,无以助兴,戚继光即席口授《凯歌》一章,教给将士们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戚继光在宁德抗倭期间,正值夏秋之际,沿海一带常有台风袭击,为免除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灾难,他查阅有关资料,并留心察访,写了一首长达400多字的《风涛歌》:“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阙,何方有风。日没脂红,无雨风骤。反照没前,胭脂没后……”由于其言近谚,通俗易懂,在军民中广为传唱,也成为如今宁德百姓观测气象的历史依据。

文武双全的戚继光功垂千秋。在宁德,无人不知,无人不敬。

 

 

宁德的横屿岛,也因戚继光的“横屿岛大捷”而声名鹊起,广为人知。昔日的古战场,现今如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前往横屿岛。

微信图片_20211123112807.jpg

横屿岛

我们先到与横屿岛一水之隔的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南埕村。这里原本与横屿岛隔水相望,如今却是一堤相连,车马畅通。上世纪70年代,这一水之间围起了中南塘垦区,一条长长的海堤直达横屿岛,滩涂成了通途,横屿岛由孤岛变成半岛。随后岛周又几经围垦,岛岸线不断外移,如今横屿岛四周“田畴”密布,只不过有的是种农作物,更多是海上放牧的水产养殖。小岛唱起了山海交响的“田园牧歌”。

来到岛上,但见沿岸边座座楼房拔地而起,多为二三层,全是水泥结构的灰墙居屋。屋后的山坡植被茂盛,郁郁葱葱。在山顶拨开荆棘乱草,仍然可见当年的壕沟遗迹。立于山顶眺望,浩瀚的三都澳碧波荡漾,舟楫点点,散落港湾间的美丽渔村尽收眼底。横屿岛近海岸边小船摇曳,捕鱼撒网;一列列白色海蛎养殖浮标,如同道道田埂划出海上阡陌,活脱脱的一幅耕海牧渔图。

当地群众告诉我们,横屿岛大捷后,岛上长时间没人居住,成了荒岛。到了上世纪60年代,当年由连家船民组成的漳湾公社水上大队渔民,开始上岸搭起简陋住房,后来又陆续有些连家船民上岸。

大规模上岸建房是在2002年政府实施“造福工程”政策后,靠政府补助,自己再凑点钱,实现了连家船整体上岸定居,而且盖的全是水泥框架楼房,结束了祖祖辈辈在七尺蓬船上漂泊摇荡的流浪生活,“水上大队”变成了横屿新村。

村干部告诉我们,如今全岛172户,850人,全部脱贫。村民靠捕鱼和养殖等,过着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岛上的村居建成了一条街,零零星星地散布着一些店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不用出岛。村民的电动车穿梭来往,去对面的漳湾镇区不过十来分钟时间。渔船归来时小码头熙熙攘攘,鱼虾鲟蟹活蹦乱跳,这里的海鲜用“生猛”形容似嫌不足。

我们顺路走进村民江才仁家,这位72岁的老汉,长年的搏海沐风,脸上布着几道沧桑,但身体仍很壮实。他说,早年在连家船上蜗居,日子过得很艰难。上岸后特别是近几年生活越来越好。现在全家4口人,靠养殖海蛎和打工每年可收入20多万元。

我们看了一下他的住房,二层楼,220平方米,宽敞明亮,设备齐全。问起与当年连家船生活对比,他连说,那简直是天地之别!

说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村里老人个个满脸堆笑,七嘴八舌说个没完,一股劲地赞美共产党的政策好,让他们上岸定居。林则金老人说,在连家船上生活了几十年,日子过得真不是滋味。当年一条被子6个人盖,棉被上破的窟窿小孩的头都可以钻出来,现在建起了两层楼房,全家8口人,靠捕鱼、养海蛎和龙须菜,年收入达20来万元,吃穿住全不愁。

年近八旬的老支书卞金福,说起今昔变化更是感慨万千。他说,当年在连家船上,每人只有一件衣服。棉被不够盖,只好把渔网拖来盖在身上,风吹雨打,受凉挨冻,生活十分艰苦。靠党的扶贫政策,连家船民全部上岸定居。现在全家7口,四代同堂,盖起了三层半楼房。靠开小卖部和打工,年收入30多万元。不仅生活好过了,还培养了人才,孙子大专毕业后当上了支部书记。

横屿岛,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连家船民的幸福家园!村民们忘不了当年解救民众于水火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更忘不了让他们富起来的党的好政策!

(本文原载于《福建日报》2021年1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