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23:3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戎章榕



折射时代之光的楼下古村落

 

戎章榕 

 

 

在闽东有名的柏柱洋南侧,坐落着一片古民居群,恢宏大气,翼角飞翘,灵动丰富。既可远观,金黄色斑驳的夯土院墙、积淀历史尘埃的乌瓦与周边起伏的茶山、生机盎然的环境,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和谐而又差异的乡村画卷;又可近看,最能展示精雕细镂的工艺当属窗雕,各家有各家的特色,每扇有每扇的故事,如“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扇窗雕都讲述着一个精彩的人文典故,每一道刻痕都展示着古时工匠的智慧和灵巧。

这就是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

我们是2018年12月下旬前去采风,而楼下村12月中旬刚刚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公示。

是的,楼下村的古民居有些年头了,如果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明末爱国将领刘中藻后人建了村里第一栋大宅洋中厝算起,迄今已有200多年。此后,村民在几十年间,以洋中厝为中心,陆陆续续建成三四十栋外形相近的传统民居,大门、二门、天井、廊庑、大厅堂依次排列,蔚为壮观。

 

W020210916372122440412.png

福安市溪柄镇楼下村古民居全貌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楼下古民居何以保存完好?专家的结论是福建多山,山阻水隔,偏安一隅。是呀,柏柱洋直到1994年才通汽车,修筑公路是为了纪念闽东苏维埃成立60周年。由此也反证,正因为当年偏僻,闽东苏维埃才能在这里扎根生存。

楼下村古村落保存完好只是地理上的原因?

采写古村落,一般多从“古”落笔,追根溯源,条分缕析;而我经过采访,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楼下村不时折射出时代之光,值得浓墨重彩,那才是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

通过一个古村落的变与不变,充分反映了共和国的沧桑巨变。

 

 

走进村头的牌楼,一面镌刻“毛主席批示”的大理石碑墙,引起我的注意。

1954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楼下乡南山村办起了新康社和新福社。两个社富贫程度不同,外在条件各异。到了1955年,条件差的新福社收成良好,而条件好的新康社却收成一般,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引发了共产党人在农村究竟是依靠贫农还是中农问题的争论。为此,《福建日报》1955年8月16日发表了《福安县楼下乡发生贫农社和中农社的教训》一文。同年底,文章被收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毛主席看后亲批400多字的按语,明确指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力量主要依靠贫农,但中农是需要团结的力量,不团结中农是错误的论述。

毛主席的批示,推动当年福安县合作化运动。楼下乡的“中农社”和“贫农社”合并起来。1956年1月25日《新农村》报又发表了《中农社和贫农社合并了》的通讯,该文被选编入《福建农村合作社运动》一书。

这就是村口那块碑刻的由来。楼下村虽然地处偏远,但在农村社会主义合作化运动方面,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

 

 

到楼下村采访,听到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两次带领他的学生驻点楼下村进行田野调查,并写出了《楼下村》的学术专著。书中称:“楼下村古宅群可与宏村、八卦村、婺源等中国著名村落相媲美”,并誉之为“乡土建筑,中华遗产”。

我翻阅《楼下村》之后,转而一想,陈志华教授并非闽东人氏,如何知道千里之外的楼下古民居?

一同采风的闽东文友缪华悉我写楼下村,就将他的《古厝成群》发我参考。他在文中援引台湾东南大学某教授的说法,这里可谓国内甚至东南亚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群,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不由诧异,何出此言?单就泱泱中华五千年,一个从农耕文化发展壮大起来的民族,古村落、古民居尽管历经烽火洗礼、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所剩不多,但比楼下村出类拔萃的还是有的。这位教授可能是少见多怪吧。

尽管台湾某教授评价有失偏颇,但是陈志华教授团队能够驻扎楼下村,靠的是台湾龙虎文化基金会资助。楼下村的田野调查是该基金会支持下的第5个课题。应当承认,台湾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文化自觉性优先于我们。

而这中间穿针引线的则是黄汉民教授。黄教授历任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总建筑师、首席总建筑师,是他率先发现楼下村古民居的价值。这位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高才生,对福建传统民居和土楼的研究和保护功不可没。就在1995年陈志华教授团队抵达楼下村的前一年,黄汉民教授的专著《福建传统民居》业已出版。

陈志华教授的《楼下村》一书成稿于1995年底,出版却是2007年,其中的周折我不尽了解,但楼下村能在十几年前就被关注,并独立成书,这在全国诸多的古民居、古村落中是幸运的。陈志华教授团队的工作是值得肯定的,台湾龙虎文化基金会的善举也是应当激赏的。

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两岸交流交往。

 

 

在村口新修的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中,有一幢大厝引人注目。它既是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又是党群活动中心,还是科普乡村e站,真正实现“一个场所、一个主题、多种使用”。

当然,最新鲜的、最耀眼的牌子是“溪柄镇楼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为了深入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筛选了全国首批5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福建省只有福安市和上杭县列入。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福安市以“有阵地、有队伍、有活动、有成效”的“四有”标准,迅速在全市构建文明实践体系,实践活动成效初显,日前得到中宣部调研组的肯定。

文明实践,践行在人。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楼下村根据福安市委统一部署,结合乡村旅游,先后建立10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人数达到206人。依托五云书屋乡村私塾、篆刻艺术展示点、摄影志愿者沙龙等平台,经常开展家风家训、摄影书画展示、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活动,2017年累计吸引游客30万人次,村民如今收入达21799元。

楼下村古民居,日渐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载体: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古民居里,省科技特派员黄胜雄正用福安方言给村民讲解冬季蔬菜管理知识,村民们听得认真;在“崇文善德”古民居里,退休回乡教师曹丽兰正指导一些村民拉二胡,吸引了不少观光客;早在五六年前,福安市摄影家协会就在楼下村成立了古民居摄影创作基地,展示的作品让人多一个视角解读古厝的风土人情…… 

中央宣传部的领导考察后就充分肯定楼下村的文明实践活动。楼下村很好地把古民居修整利用起来,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既提升了文化内涵,也发展了乡村旅游;不仅把村里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还吸引游客也来参与,更带动了村民人均收入的提升。

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当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家乡2017年底评上了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乡贤刘氏兄弟春节返乡,即向五云书屋主人签下了15年租期,修旧如旧,改造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国学文化馆。修缮中充分保留和嵌入了福安元素:前门上镶的“里仁为美”4字出自《论语·里仁篇》,意为居处在仁爱的邻居乡里中才是美的;重门上置清雍正七年(1729年)福安知县方士模手书“五云书屋”的金丝楠木牌匾;中庭壁上悬挂的匾额是清雍正八年(1730年)福安县令邹采章的遗墨“秀映斗南”;前庭屋顶四翘头形似凤凰展翅,寓意学生学有所成步步高升。国学堂内浓浓古意,耕读之风习习拂面。2018年12月13日,传统文化教育的开篇之笔——一场学龄儿童开蒙礼在这里举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阵阵稚嫩读书声在古色古香的古厝间回荡,穿越了时空,涤荡着人心。

如今,楼下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土风貌特色彰显,孝老爱亲蔚然成风,一幅幅村风淳朴、古风新韵的浓墨画卷正在徐徐展开……楼下村将按照福安市提出的努力探索试点的“福安路径”,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福安答卷”。

在即将告别楼下村之际,蓦然回首,一幅巨型广告牌映入眼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多有时代的特点啊!前半句是借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下半句当然也不是原创,在引用的同时也表明一种追求价值的认同。是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楼下村不仅历史可忆,而且未来可期!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福安 ;图片来源于福建省农业农村厅政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