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16:0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冬青

 

大黄鱼的故乡

张冬青

 

诗人谢宜兴在怀想故乡霞浦“官井洋”时,满怀深情写下组诗《家乡官井黄花园》。其中,《黄花 官井》开头写道:传说一位逃亡的皇帝经过这里/愤怒的波涛拦住了去路/像行前抛下史书宫阙/绝望中他掷下随身的国玺/想不到风浪瞬时平息/海底下抽出淡泉一枝/一枚变味的图章,大海的伤口/我的乡人却这样命名:官井/从此这海域四季如春/黄花女成群结队奔来沐浴梳妆/腰肢袅娜细语温软/裙裾的暗香随波起伏……诗人的澎湃诗情里有家国情怀也有渔歌唱晚。

官井洋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宁德市境内,台湾海峡西岸,有出海口与东海相连。 官井洋海域东西长约11千米,南北长约9千米,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水深大多超过20米,最深处达77米,底部为泥沙石,水温适宜,盐度略低于大洋。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4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单,宁德官井洋大黄鱼名列其中;官井洋大黄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位于宁德市蕉城区及霞浦县三沙湾,总面积1.9万公顷。官井洋饵料丰富,是大黄鱼繁殖生长的优良场所,每年春夏之交,大黄鱼回游在此产卵;五六月间,鱼汛来临,各地渔船云集此地。

官井洋历来是我国著名的大黄鱼产卵场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黄鱼故乡。清代霞浦竹江张曲楼在《官井捕鱼说》中这般描述:每小满前数日,群鱼由外洋相率入官井卵育。洋头四五日,俟潮大则驶往官井捕取,名曰“下洋”。黄昏炊烟横斜,各艚驶至天后宫前,焚烧楮帛,鸣金放爆,庙祝亦鸣鼓以送之。然后转舵张帆,直驶而下,五十余艚同时并发,夕阳明灭,帆影参参,岸上观者神为之移。及到官井,先寄碇仙人瓦待潮,早后放,靡不鼓勇争先,橹声四起。当瓜鱼中水,数千艘汹汹飞浆,浪花交舞,瓜声、橹声、人声、涛声,渺绕杂沓,奔腾澎湃,万艘穿织,海为震动。日影衔山,灯光灿烂若万点流星,浮光水上,月轮满天,鱼帜飘扬,若万军旌旄,耀影云中。古人描情状物言简意赅鲜活生动,此段堪称典范。

10-1 大黄鱼原种子一代鱼苗在海上增殖放流   许少华摄.JPG

大黄鱼原种子一代鱼苗在海上增殖放流   许少华摄

辛丑初夏时节,我和文友赖俊杰分别采写大黄鱼与海带紫菜,便结伴走访官井洋水产养殖区,这个小满前后的上午,我们乘下浒镇的小车,出城关沿海岸线乡道一路向南,天有些阴,右车窗外闪过大片的滩凃水草,浩渺的海湾波涛起伏,海岸边的树丛间不时有成群的白鹭飞起落下。海面有薄雾笼罩,一大片高矮不等露出水面的长杆挨挨挤挤,看上去像是成建制趁着潮水抢滩登陆的士兵高举的一排排枪刺,一路陪同的县委宣传部干部陈清告诉我们,这是当地养殖户用来晾晒海带的毛竹竿,若是一早天气晴好,竹竿上早就挂满了丰收的海带。左向陡峭的山崖间,突兀几块灰白的高峻巨石,这一带是当地道教圣地葛洪山。小陈介绍说,大黄鱼又名石首鱼,因头骨两边各有一块脆而敏的耳石而得名。20世纪50年代,敲罟的作业方式给大黄鱼造成了灭顶之灾。敲罟作业就是几十上百条船围拢一起敲竹板,让石首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晕,然后一网打尽,造成灭绝性捕捞。至80年代后期,官井洋野生大黄鱼就基本绝迹。所幸前些年人工繁育大黄鱼获得成功,三都澳一带大面积发展大黄鱼深海网箱养殖,官井洋又迎来了大黄鱼的春天。眼下,霞浦全县大黄鱼养殖年产量达9万多吨,网箱近30万口,产值25亿元左右。经过30多年的发展,霞浦已成为我国最大规模的大黄鱼养殖和出口基地,大黄鱼产业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物流、销售、出口的全产业链。大黄鱼加工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线几十条,加工系列产品达7个系列,80多种。涌现出如“官井洋”“黄鱼国”“闽东海”等多家知名品牌,产品在沃尔玛、新华都、永辉、康宁等超市广为销售。

90后阳光帅气的下浒镇人武部长蒋贡宝早在镇政府门口等候,我们改乘蒋部长自驾的越野车前往官井洋海域中心地带探访大黄鱼养殖基地,车沿滨海山间弯曲小道行驶不久,在一简易码头停下。小蒋忙着用手机催促养殖户与快艇。候船期间,就见几匹毛发黑亮的骡子打着响鼻,昂头摆尾在码头与小船之间的礁岩中踟蹰不前,我想,它们或应是从北地初来乍到,被眼前的海阔天空蒙圈了,不知所以然。一打听,这些骡子是载到三都澳某处小岛运送加工饲料的。

说话间,一叶灰白色类似冲锋舟的小快艇已停靠码头,小蒋招呼我们登艇,艇上仅有的几个座位让我们挤坐了,小蒋就倚靠在舟舷边。 交谈中了解到,掌舵的附近浒水村村主任江灼法是官井洋大黄鱼有名的养殖大户,我们这会就是到他家渔排网箱上实地探访。江主任三十大几模样,黑红的脸膛有海风常年吹拂的痕迹,看他手脚麻利地发动机器操舵转向,就知道这是条精干的渔家汉子。

小艇飞快犁开灰蓝色的海面,艇尾激起雪白的长浪,海的咸腥气息扑面而来,一会便驶入水产养殖区的中心水道,周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渔排网箱,各自成规模区域的渔排之上都搭建了低矮的木构小屋,宛如进入一片繁华的水上城区。水浪波动间,年轻的江主任告诉我们,那些一大片黑褐色铺展开来的是养殖户晾晒即将收成的海带,其下的网箱原先是养殖海参的,刚收成不久空置下来就铺成了晒场。另有一些网箱是养殖龙须菜的,这种菜可作为海味佳肴上桌,但更多是当成养殖鲍鱼的饲料。我们让小艇缓速靠近去看龙须菜;那些紫红色根系发达的海草,细藤般团团簇簇在水底拖曳老长,翻滚跃动着,捋在手心黏糊糊的,像是见到久别的亲人,拉扯着舍不得放开。

江主任的大黄鱼养殖渔排位于官井洋养殖区的中心海域,眼前的几十上百口网箱列成方队飘荡在海湾中心,每口网箱大约有3米见方,渔排一侧建有百多平方米的木构小屋,朱红色人字形屋顶上铺一天窗般硕大的银灰面板尤其醒目。主人告知,那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渔排上不宜从海岸拉电,近期开发的光伏电能很是受用,如此一块太阳能光伏面板就够整片渔排照明、增氧机等生产使用,木屋里堆放着成堆的袋装饲料,有运送饲料的简易铁制轨道从木屋往渔排网箱间蜿蜒铺展。江主任说,他家几十口网箱放养300多万尾大黄鱼,每天仅饲料费用得3万余元,大黄鱼养殖18个月达一斤多重后才行捕捞,年纯收入有100多万元。

此时海上的云雾大多散开,近午的阳光明晃晃的,我亦步亦趋小心翼翼地走在宽仅盈尺的蓝色塑胶围栏板上,脚旁的网箱内波澜不惊,围网边缘能见浅绿色绵延不断的青苔,接踵走过多个网箱, 竟丝毫不见黄鱼的影子。心头正纳闷,身后的江主任说,大黄鱼只在每日早晚各喂一次饲料时现身,白天大都在水深一两米处活动,这边放养的是较小鱼苗,里头网箱是快近捕捞的成鱼, 密集度高。果不其然,愈往里走,脚边的网箱就不时可见大小不一的鱼群从网底扶摇而上,在网箱内绕圈游走。前头有同伴大呼小叫:这里有鱼。我紧忙上前,就见一只大网箱内水面炸开锅似的哔啵作响,许是伙计刚投喂了饲料,成群结队尺多长,鱼体成色在银灰与金黄之间的大黄鱼欢游出水,水面一片金光闪耀……我忙着用手机选取角度,连连拍下这难得的场面。恍惚之间,我感觉周边的网箱都在波动,鱼声喋喋,水浪哗然,艚橹飞舞,眼前又回现《官井洋捕鱼记》的壮阔景观。天上有云,海风劲吹,斑驳的云影不断变幻着掠过海面。从空中看下来,这连绵十数里由渔排网箱组成的海上蓝色牧场有如一排排规整划一的巨大蜂巢,诸多江灼法一般的养殖大户就是追花逐蜜的辛勤养蜂人。官井洋,大黄鱼的原乡,这真是一片流金淌蜜的大海。

10-2 金晖(林品扬摄).jpg

金晖(林品扬摄)

我们告别江主任和小蒋,返回县城。钟金聪会长介绍说,坊间素有“八闽海鲜出霞浦”的美誉,晚清时期“闽菜谱”记载的“霞浦蜂炸瓜”就是一道大黄鱼名品。谈笑间,各种当地特色名点轮番上桌,青绿的“海带苗”团团披挂在竖起的长条萝卜桩上,仿若刚从海滩长出的一棵青葱椰树苗。热腾腾黄澄澄的一大盘“一品黄瓜鱼”端上桌来,尺多长的黄鱼翘着尾巴,鱼眼鼓突,横卧在椭圆形的白长盆里,像是刚从海里游上桌来,鲜香诱人。随同走出来的大厨王孝家,俊朗壮实,一身白色厨师装穿在身上挺有范式。年轻的王孝家已获评中国烹饪大师、国家一级技师、闽菜大师,他创制的这道“一品黄瓜鱼”加入黄椒、酸菜、柠檬、虫草花、生姜、金瓜浆等,因口感细腻,汤汁浓郁,不久前参加“海天杯”中餐世界锦标赛获银奖。另有一道大黄鱼名品“一清二白”,则用大黄鱼与青瓜切条,填入网状竹荪里头,灌以土鸡汤蒸制而成,2016年获市美食节金奖。我忙着用手机拍照并认真笔录,不怎么顾及大快朵颐。

我基本上算是个美食吃货,闲暇时对烹饪也饶有兴致。我家附近的市场就常有鲜活的大黄鱼出售,估计大多也是从三都澳官井洋一带捕捞运送的。我想这趟采风回城后理当露一手,首先要到市场选购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黄鱼,然后按图索骥如法炮制出“张氏一品大黄鱼”,让亲友和家人一品“官井洋”的味道,感觉一番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惬意长脸的事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