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0 11: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哈 雷



荡漾在时光里的民间博物馆

 

   

 

 

“屏南好漈头”,不是仅仅因为漈头山川灵秀、人才辈出,更重要的在于漈头有老张搞起来的这间颇具规模的民间博物馆,这要重重写上一笔,至少我在中国其它的美丽乡村是不曾见过的!

认识老张后才认识了这个民间博物馆,得知他曾在县里旅游局工作,闲时走家串户,假日流连于古玩市场,每趟都能淘到点古香古色的玩意。退休后更是痴迷于收集废弃于古民居、仓廪、田头、农舍、牛栏、羊圈、鸡鸭棚户甚至墓地的各种早年的农事物件,让这些物件起死回生,你能想到的农用物件这里都有。我不由得对老张心生敬佩。老张这些年节衣缩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罄其所有去换取旧物,像蚂蚁那般一点一点搬运着老物件回来。每天背着个音响给各地来的游客当向导,甚至把一家人也搭了进去管理博物馆。人无痴癖不可交,老张诙谐幽默,把做正事、开正经的会称作“说普通话”。几十年的时光,老张的头发也渐渐斑白,但是说起“普通话”来依然铿锵有力,滔滔不绝,这种底气来自于他品类万千、独一无二的民间收藏。岁月无息地远去了,而他收集的时光却越来越远、越来越多、越来越齐全,他也觉得活得越来越有滋味,仿佛变得更加年轻!确实,置身于“民间耕读博物馆”内,徜徉于10多座独具特色的屏南古民居中,你会从这30000件的老物件中嗅出乡村山野底层过往生活的气息,眼前升腾起农耕时期辉煌的图景,仿佛穿越时空,记忆一下子把你推回到童年生活的真实场景中。

da024fa1f7724c589b709f9554d6466b (1).jpeg

张书岩与他的耕读文化博物馆

漈头村是座千年古村落,老张用心血筑就的“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与其它博物馆不同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农耕文化体验馆”里,特别是留存着一个千年历史的传统木榨油坊,也许这是漈头村最后一个木榨油坊,可以看作是中国农村手工制作工艺的一个缩影:卧式楔子榨油机,在榨膛中装好油饼后,在油饼的一侧塞进木块,然后利用吊着的撞杆撞击木块之间的一个三角形楔块。随着楔块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横放的木块会对油饼产生挤压的力量。正因为这种三角形的楔块在榨油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榨油机才被称为楔式榨油机。这台榨油机是6年前老张从相邻的漈下村淘来的。榨油机体验馆墙上挂着榨油流程图,边上还摆放了油菜籽、芝麻等油料作物饼,还有灶台、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油锤。这个榨槽木是用一截椴木制成的,当地作家禾源描述说:“横躺在耕读博物馆油坊里的椴木,想象得出,站立时它的霸气,独木成林,遮天蔽日,倒下一刻轰鸣山谷,震动山梁,压碎四周草木。这样一棵占尽一片天地的大树,它万万没想到自己不能寿终正寝,被锯斧伐倒。几十条汉子,如同蚂蚁搬虫,把它扛回村子,抬到榨油坊,成了油行,大树的其余部分有的成了油行楔子,有的成了柴薪。一路号子,如同为大树迁魂村庄的古咒,一路汗息,又如敬天香火的气息。椴木静静躺着,岁月的年轮就此凝固,它的生命意义开始转变。木心掏空,装下榛树、茶树的果子制成的油饼,一枚枚木楔楔入,重重的石锤重击楔子,榨出叮叮咚咚的油汁滴下的声响。”禾源描绘的这样场景依然在耕读博物馆里再现,说是“体验馆”一点都不夸张,老张和今年70多岁高龄的榨油师傅张龙门,这些年已经在这里榨了9轮油,每回榨油都招来村民帮助和围观,像过节一样。一天可以榨出几十斤油,每斤可以卖100元以上。坊里摞起来的的油茶饼不是淘来的,是老张亲手榨出来的。老张说,木榨榨油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10多道工序,除炒籽、磨粉是用机械操作外,其他全部靠手工完成。用木槌榨油是木榨油工序中劳动强度最大的,没有一定的力气和技术,那是甩不起来的,这道工序对木榨师傅的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榨油的木槌是根四五米长,直径为十几二十厘米粗的檀木,重量大约在80公斤左右。木槌的前端用铁包好,再用一根粗绳栓紧木槌的中部,绳子的另一头栓在空中的木梁上,木槌离地面80厘米左右,便于榨油师傅在操作时,用双手推着80公斤左右重的木槌,一槌一槌地将木楔子打进去,把油给榨出来。

出油那一刻是惊心动魄的。虽说霜降已至,在油坊里炉膛的柴火烧得正旺,张师傅在酷热的操作间里,穿着短裤,上身打着赤膊,赤着双脚,站在木榨的末端,先是用双手推着木槌前端,对着木楔子轻轻碰撞一下后,用力将木槌向前上方推去。接着,一个后退步,双手又将木槌向后上方推去,这时的木槌离所撞击的木楔子形成斜50度左右。此时此刻,只见张师傅运用木槌前后上下推动的惯性,随着砰的一声,木槌稳、准、狠地撞击在木楔上。就这样,木槌轮番使劲地撞击着木楔子,对榨膛中的坯饼施加巨大的压力,依靠这种物理压迫使山茶油脂渗出。看着张师傅熟练流畅的操作过程的人们,不得不被他在劳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力与美所震撼,同时也被他的阳刚、优雅、直爽、纯朴的精神所深深感染着。老张的好朋友、当地一位农民书法家感动于这样的劳动场景,给榨油坊题写了一幅对联:“榨声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香扑鼻营养万户千家。”农家茶籽油就这样滋润着漈头村人,而今手工榨出来的茶籽油特有的芳香,依然在抚慰着村民们迷恋贪婪的味蕾……

老张说他身体健朗,“普通话”说得杠杠的和长年吃山茶油有关——在哪个山头唱哪种山歌——在老张眼里山茶油全身是宝,连茶渣饼也是好东西。山茶油养胃、治胃病,拿新鲜猪肚洗净塞满糯米、草药,倒入山茶油蒸煮可治胃病;可以消肿,身上出现无名肿痛可以山茶油涂抹消肿;可以护发,在妇女发髻上搽拭可以养发护发。茶籽渣可以做有机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可以驱蚊灭虫,等等。山茶油拌线面撒上一点葱和酱油是那个饥饿年代的美味佳肴,不仅可以大饱口福,还可以治小孩的肚子痛。我小时候没少吃这东西,至今我的味蕾上还留着它的记忆。

老张的油榨坊使我找回了那一种神秘的亲切感,朴化、木讷、老迈、沉寂,却都携带着沧桑的骁勇和感叹。而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口袋里有了钱就开始关心舌尖上的安全,“把健康吃出来”,也渴望看到那传统的、古老的榨油坊重新恢复起来。然而,当年那些曾经年轻力壮的榨油坊的师傅们也都像张龙门那样到了耄耋之年,他们手中的撞锤谁来承接?老张用心良苦地在农耕博物馆里特别开辟一个“农耕文化体验馆”,不仅仅是为了留住时光、留住记忆,我想更多的是希望下一代人能够把1000多年的古老榨油技艺传承下来,让古老油榨坊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这也许是老张这一辈子的愿望吧,也是老张的一腔情怀,他希望来到这里的人都能不忘初心,荡漾着对纯朴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 》;图片来源于宁德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