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11:2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缪 华



厦地蝶变

 

   

 

W020190423590676926088.jpg 

这个名叫厦地的村庄,虽然处在省道边,但因为村庄的地势在省道之下,再被绿植一遮,村庄隐隐约约,稍不留意,就可能被忽略

也因了这样的地势,使得厦地不曾入得急功或近利的眼。上为天,下为地,村庄不为外界关注,是因为不为所知;但家乡不被子孙留念,却是有难言之隐。外界繁盛的诱惑,使得有能力的村民携家带口去了城区,留下的,是走不动的老人和走不了的老树。

曾经的繁荣冷落了,厦地那暖暖的炊烟经不起北风劲吹,散得不成形状。

厦地村原为厦地庄,乃汾阳始祖草创的3个田庄之一。有意思的是,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南建县,厦地村从此有个响当当的大名,叫福建福州府屏南县二十二都八保华地境。而更为称奇的是华地境的传说,据说,厦地的先祖郑宗安居汾阳境时,某年不见了3头黄牛,一公二母,众人多方寻觅,终不得结果,也就死了心。18个月后,宗安次子郑均志夜得一梦,梦见一白发长须老翁拉着他的手,说:“随我去把你家走失的牛牵回吧。”于是,均志随老翁翻山越岭来到一处长满叶子竹的山坡,老翁指着面前的开阔地说,此为八仙下棋处,此地是棋盘,环绕的8座小山包是八仙座位。均志眼尖,看见开阔地有一群黄牛,除了3头大牛还有3头牛犊。老翁说:“此处乃集天地之精华的融雪地,冬不积雪,夏无水患,南北两溪在北面交汇向正西方流去,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你是有福之人,将来可来此肇基筑室,创立家业,繁衍宗枝,子孙必定兴旺发达。”语毕,老翁抚须微笑,倏忽隐去。均志梦醒,诧异不已,细思梦境,历历在目。翌日,他率随从依梦境而去,一路所见与梦境无二,顺利将牛群赶回家。均志将前因后果告知乃父,宗安公大喜,对天祷告:“天送华地,佑我郑氏。”亲率众丁前往开山劈地,草创山庄,取名“华地庄”。后郑宗安承继祖业经营汾阳境。暮年时,主持兄弟分家事宜,郑均志分得华地庄。

这个村庄自肇基以来,已历800余年。步入村庄,厦地籍的屏南县文联主席告诉我,这村是屏南历史上有名的4大书乡之一。这让我大吃一惊,细问方知,其先祖均志为元朝儒林郎,其一生崇文尚武,在他经营华地庄的几十年间,建书堂聘夫子,把全庄的读书氛围搞得风风火火。到了晚年,他依然为子孙授业解惑。一本下房残缺不全的家谱手抄本记载,下房从清朝嘉庆年间至宣统元年,百余年入国子监的太学生近80人,其中,郑万春在道光十五年县试第4、府试第2、省试第2。“拔贡”“副拔贡”亦有多人。有此良好的学习风气,著名书乡的荣耀实至名归。

厦地占天时据地利拥人和,果然如梦里老翁所言:兴旺发达。流传至今的“兴一庄而去九庄”之说,足以说明郑家的势力和实力。

不幸的是,村庄后来萧寂了。兴也地理,衰也地理,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与世隔绝免去了兵灾匪祸;但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山阻水挡加重了固步自封。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没有太多致富的渠道,让村民进退两难,不得已选择离开。100多户500多人的厦地,如今就剩下150多人。人老了,拦不住岁月;村衰了,拢不住人气。

这些年我曾两度去厦地,完全是当地文人的推荐。他们为村庄写作、呼吁,其浓郁的乡土情怀间接催生了乡村的蝶变。我们沿着弯弯曲曲、青石铺就的台阶下行步入村庄。全村姓郑,源于荥阳。在郑氏祠堂前环顾,群山环绕,涧水喧哗。村庄几乎看不到大面积的平地,稍微有些平的地方便成为起厝的风水地。柿子树长在山间长在厝边,土墙乌瓦的老厝因地形而错落,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也因了这风景,最先看中这里的是摄影家。初冬,柿子红了,挂在枝头像一盏盏小灯笼,给人去楼空、韶华不再的村庄带来一份久违的温馨。红柿子、黄土墙,再添上三五个穿青衫的老妪,这十足乡村味的照片获得各类赛事的大奖。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摄影家,在这里寻觅和探索乡村的光影。接着,画家来了,作家来了……

沉寂多年的村庄,有了春天的萌动。夜晚的厦地,星星和月亮、蛩鸣和蛙声、清风和树影。而化蛹为蝶,将是厦地的最佳状态。

程美信团队的入驻,让厦地这只彩蝶终于飞了起来。2015年7月,瑞典籍华人、艺术批评家程美信来到厦地后,就决定留下。在他看来,厦地是具有闽东北山区特色的经典村落,形成了淳朴与典雅、自然与人文、生动与肃穆的独特之美。与此同时,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把文创带进这个古村。

回到县城的当晚,程美信遇上屏南县政协主席周芬芳,两人相商,一拍即合,由屏南县负责出资,程美信负责实施厦地古村落的保护修缮。很快,程美信就辞去了北京的工作,一头扎进厦地村。自启动至今的4年间,厦地村的修复工作尽管仍然面临资金的缺口,但在各方的配合下,程美信还是有条不紊地推进:村里倒塌霉烂的古建筑基本获得加固;道路、学校修复了;溪流疏通了;公厕能用了。古村的显著变化,对村民的思想理念也有了触动且有所改变。

接着,程美信在厦地村启动了艺术家驻村计划、电影公益培训基地、写生和摄影基地等项目。“文创产业在屏南古村落的落地生根,对地方经济、精神面貌、产业结构的改变是必然的。这不仅将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带来经济收入,还提升了屏南的文化品牌。”他自信地说。

在厦地的咖啡屋,我采访了程美信团队的义工、来自广东的大学毕业生戴忠鸿,对一个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年轻人自愿沉在这寂静的山村,意味着什么?他谈了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思想慢下来,不再浮躁,这才是生活最朴实也最隽永的哲理。是的,每个人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在适当时停歇,看看走过的风景,想想经过的事情,然后再出发。而对忙忙碌碌的人而言,古村厦地是一个很好的栖息地和思考区。

获悉我在厦地采访文创,屏城乡长蓝聪辉赶了过来。除了程美信,他还介绍了新近进入厦地的另一知名品牌——南京先锋书店。这是一家国内外知名的民营学术书店,以文化创意的经营模式,搭建一个开放、探讨、分享的公共性平台,为读者打造的建筑之元素、宗教之情结、人文之关怀的书店阅读空间,吸引了众多国内读者的聚集,使其成为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奥地利诗人特拉克尔的诗句“大地上的异乡者”,就是先锋书店的标识,寓意人的精神永远在寻觅故乡,好的书店,就应该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先锋落户厦地,就因为看中厦地的精神寄寓和地理承接。他们将一座旧厝进行改造,因眼望得见一片水田,遂取名水田图书馆。他们的进入,无疑提升了厦地的知名度。年轻的蓝乡长对文创有着独到的视野和理解,他的三步走设想踏实而具有前瞻性。第一阶段对村庄的抢救性修复,已基本完成;第二阶段的对文创的业态化引进,正在进行中;而第三阶段的模式与产品输出,未雨绸缪。通过努力,我相信厦地将会成为屏南文创的一个地标。同时,厦地的蝶变,将会为乡村的振兴起到示范或借鉴的作用。

采访完毕,一行人在村里走走。村里没有太多的平地,地势南北相逆,绝大多数的建筑都选择坐东朝西。堪舆的玄妙,并非全是奇谲诡秘,很多是人与自然的妥协。即便这样一块局促不平的土地,也得以达到一种人为的左右互衬、四势均和。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就这样瓜瓞连绵了800多年。

继续下行,是那片被群山围拢的水田,先锋图书馆坐落其间。那堵斑驳的灰墙在夕阳的照耀下,折射出岁月的色泽,墙后的炊烟像一只只白蝶飞出。站在水田边,仰望古村,仰望青山,忽然觉得,厦地就是一只振翅飞翔的彩蝶,村庄是身,青山是翅。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图片来源于宁德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