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梦想在开花
——发展中的官坞海洋经济
梁 星
车辆行进在连江县城通往筱埕镇的公路上,大海就在我们的身边,一望无际、深邃湛蓝。
一路上,我一边和连江文友小苏聊着他的家乡,被一个故事吸引:
30多年前的官坞,是一个因贫穷而出名的小渔村,不通道路也没有电,和外界的往来只能靠渔民的船只,遇到恶劣天气,还发生过船翻人亡的惨剧。
提到官坞,有句顺口溜形容它的穷困:“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小苏的母亲就是从官坞嫁到了定海,为了养家糊口,肩挑装着鱼货的担子,到处叫卖,吃尽苦头……
一幕幕悲苦的场景和我手头的资料——在一项项荣誉光环照耀下的官坞竟有着天壤之别。
问题像迎面的海风迅速袭来:3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个穷得只有债务的“光棍村”变成“全省文明村”“全国小康建设明星村”“福建省渔业科技第一村”“2006中国十大魅力乡村”?
官坞,一定是一个可以孕育梦想的地方,也是一个能让梦想开花的地方!
海带实现富裕梦
海带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营养价值得到普遍认可,有专家把海带比作“海洋中的冬虫夏草”。
这种适合低温海水生长的藻类,原产白令海峡和日本北海道一带的水域。1958年,产自我国山东、辽宁海域的海带在福建试养成功,突破了海带人工育苗和海区室内度夏难点,开始在连江等地进行生产性育苗和大面积养殖。
海带虽然落户官坞村,但养殖户长期靠天吃饭、养殖面积不成规模而且质量欠佳,一直卖不出好价钱。海带并未让渔民发家致富,1978年的官坞,村集体负债5.6万元。
贫穷!很多人背井离乡,追寻自己的淘金梦。然而,退伍不久的年轻共产党员林哲龙,将家乡的贫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更是把乡亲们的脱贫梦寄托在这里!
1980年,林哲龙组织6名同村青年承包了10多亩海域养殖海带,翌年,每人净赚1000多元,这笔钱相当于当时村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林哲龙为官坞的村民们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那些本来饿肚子的村民看到了生机与希望!
1984年,林哲龙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随后,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位敢闯敢试的当家人开始了全村一盘棋的整体布局:单打独斗的600多农户被组合成53个联合体,“联产承包、责任到户”,村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官坞村“海上牧场”
官坞村的海带养殖走上“向规模要效益”的发展之路,大家终于尝到了养殖海带的甜头。
逐渐富裕起来的村民,没有想到,考验也接踵而至。
1994年,那个冬天气温明显高于往常,海带苗怕热不怕冷,泡在海水里烂了根。村民们把过去几年赚的钱都投了进去,眼看着这一年又要返贫,个个着急上火。
办法只有一个——补种海带苗。如果补种,去哪买苗?北方的山东;怎么运?汽车要5天,轮船要整整1周,可渔民们心里都清楚:海带苗一旦离开海水,保鲜期只有30个小时。
关键时候,林哲龙果断决策:用飞机从山东空运一批海带苗,分发给村民立即补种!
林哲龙连夜召开村委会,“包飞机运海带”的决定掷地有声:“大家集资30%,剩下的70%我去借!”林哲龙为村民们立下字据:这一茬的海带如能赚钱,就算村里的收入;如果赔了,他个人还款!
花了20万元包飞机运来的海带苗补种成功!当年全省普遍减产,海带价格上扬,官坞村的收益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
官坞村在一个敢拼、能拼、会拼的舵手引领下,“小舢板”联合成“大航母”,抗击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发展之路越走越明晰!
1995年,村委会创办了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村“两委”施行“村企一体、党工共建”的管理模式,在带动全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关键的一步!
“订单农业”让村民们更紧密地与市场对接,集海水养殖、近内海捕捞、水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在官坞形成了!村经济在现代化管理模式下得到长足的发展:2012年,社会总产值3.8亿元,人均纯收入3.5万元,60%的农户家庭收入10万元以上。
官坞人将一根小海带做成了三个“全国第一”的大产业:海带养殖面积1万多亩,年产鲜海带20万吨,高居全国村级首位;全国最大的无公害良种海带育苗基地,年培育海带苗可供养殖面积25万亩;全国最大的盐渍海带加工基地。
公司先后被福建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百家重点龙头企业”、“省海洋与渔业局现代渔业示范点”、“省科技厅黄岐半岛海洋开发试验区实验点”,荣获“省海洋与渔业局龙头企业”等称号;官坞村党委,也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敢于先行先试的官坞人,不但让这片海富裕了自己的生活,更让这座曾经贫穷不堪的小渔村站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潮头!
股份夯实安居梦
走在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厂房里,路面整洁、空气清新,令人身心舒畅。车间的旁边,有一排整齐的宿舍,三三两两的孩子正在门口欢快地做着游戏,这些乡音未改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来自四川、贵州、河南、江西等地。
“是不是官坞人都外出做生意了?”
“劳动力不足才雇了这么多外地工人?”
听完我的问题,年轻的村委会主任林金标和公司副总、工会主席卢海滨自豪地笑了,他们说:“现在的官坞人,留在家里就相当于守着个聚宝盆,大部分村民都是我们公司的股东,一些外来人员也有了股份,在公司安了家。”——心目中的渔村形象,在来到官坞后会被彻底颠覆!
正是有了“党委+公司+渔户+科技+基地”村企共建的经营管理模式,村民们办大事有主心骨、安得下心搞生产;公司的产销两旺、留得住不同层次的人才,为多元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加工创造了条件。
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200多名,其中大部分是本村青壮年。公司从2000年开始不断扩大村民入股的比例,10多年来,全村70%以上的村民成为公司的股东,他们的股份占了公司股份的70%。
从卖产品、卖劳力到参与管理、分红利,村民们的热情空前高涨,谁说在自己家乡不能实现梦想?
村民林则铿,大女儿已出嫁,小女儿在福州上大学,夫妻两一年靠养殖12亩海带收入近20万元,4年前入股有了公司的股份,现在每年有10万元的分红。年过半百的他,正筹划买一辆小汽车以方便出行旅游——相信他这个梦的实现,就在眼前。
公司不但让本村的老百姓安居乐业,还筑巢引凤,推出“安心股”,吸引了一批批外乡人到这里“打捞”幸福。
何为“安心股”?
“公司每年都为非本村户籍的技术人员和在公司工作达到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保留股份,以成本价出售给他们。”林哲龙在电话另一端说,“如果个人没有充足的财力购买股份,还允许几个人凑钱合买,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享受和本地村民同等待遇,安心在官坞工作、创业。”
以人为本,让村民有了共同富裕的目标;重视人才,是村民共同富裕的有力保证!
企业不仅让员工入股,还为外来工提供收入、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保障,免收宿舍租金、免收水电费,报销中介手续费,补助过年回家的路费……部分外省务工人员,已经在官坞工作、生活了十几年,在官坞安家落户!
夜幕降临,大家结伴走向村委会投资建成的临海公园,随着音乐响起,从30来岁的少妇到60多岁的阿婆,舞姿翩翩,动感十足,时不时从她们中间传出朗朗的笑声。
“这是我们村请老师教的舞蹈,现在,大家都习惯傍晚来跳舞。跳健康舞后,妇女们不再迷恋电视机、麻将桌,就连家长里短的闲聊也少了,邻里关系、家庭关系更和谐!”
海风伴着潮声再次拂面而来,让人顿觉一丝清甜。
创新引领发展梦
2012年9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改造提升海洋传统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创新能力、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发展方向。
靠海带起家的官坞村能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呢?
现在的官坞人,个个会算账:海带养殖需要更大范围的海域,这种传统养殖投入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海带育苗不但可以让本地养殖户减少暖冬带来的损失,并且已经形成品牌,畅销到东南沿海几个省份;但是海带和海带苗的价格怎么也比不上鲍鱼和海参,海参育苗可以在较短周期内赚更多的钱!
“只要海参育苗这一项就足够了?”我这个外行笑着问。
“不行!我们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生态账和发展账!”
原来,官坞人有着更长远的梦想!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这片海让他们受益良多,他们也要让这片海域更加富饶美丽,造福子子孙孙!
头脑更清醒,步伐更坚定。
官坞人正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构建他们的海洋经济蓝图:
稳步发展海带养殖业。海带在净化海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方面功不可没,海带的边角料还是养殖鲍鱼、海参的好饲料,不但不减少海带的养殖面积,还鼓励养殖户向海区20~30米等深海域推进,通过向邻村购买等方式,力争扩大养殖面积1000亩。
做大做强海带育苗业。继自主培育“连杂一号”、研发“连杂二号”后,继续推广“南苗北移再南植”新技术,将海带育苗业做大做强,做成全国最大的良种海带育苗基地。
壮大海带精深加工业。充分发挥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销售网络优势,力争让海带精深加工和盐渍海带加工实现产值1.6亿元。
科学发展海水捕捞业,合理运行海带和海参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两个农业产业化链条……
林哲龙,这位“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提名奖获得者,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与他的团队将一项项具体的措施合力构成了官坞村的“十二五”目标:全村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海参育苗、养殖、加工及鲍鱼加工创产值20亿元;鲍鱼养殖产值1.5亿元;海带育苗、养殖、加工产值2.2亿元;其他捕捞、建筑、农业副业产值近亿元。村民人均生产总值10万美元,农民收入达1.5万~2万美元,意味着官坞村民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的收入标准指日可待。在致富路上阔步前进的官坞村,让人何等惊羡!
产业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
正是在“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引领下,官坞从贫穷走上温饱,又从温饱奔向小康。“科技兴村”的理念就像一把打开致富门的钥匙,官坞人将它牢牢地抓在手上。村党委先后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研究所、大连水产学院、山东烟台市水产科技推广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等10多家科研教学单位“攀亲”、挂钩,通过高薪待遇和技术入股方式聘请五位水产育苗专家和养殖加工技术人才长期在官坞村工作,并为官坞培养了一批本土技术骨干。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在一张巨幅规划图前,看着高楼林立、灯光璀璨的景观效果,同行的朋友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地方?”
村委会主任林金标指着几十米开外的一片土地说:“这里是官坞村滨海新区,不久以后,你们就会看到这些高楼拔地而起了!最高的建筑是一家五星级酒店。”
“我们的村民,也会住上有一线海景的楼房。”
“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也另外选了地址,这里将让位给一座海洋博物馆。”
一句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回答,经历了多少次“头脑风暴”的洗礼?
原来,发展蓝色经济——不仅可以向大海要物质财富,还可以要精神财富,文化财富!
围绕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着力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规划”,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以及连江县委、县政府着重抓好“三城三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官坞村正敞开它的怀抱,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并倾力建设未来的滨海休闲娱乐度假中心,随时准备迎接同样热爱大海的游客!
百川归海,千帆竞发。
在环境的变化、市场的挑战面前,总能抢占先机的官坞人,一次次地进行发展思路和经营理念的“嬗变”!
这里,梦想次第开花。
官坞,正装点着南部海洋经济圈中一段最美的海岸线。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连江》;图片来源于福州晚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