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5: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风华流溢工艺城


“莆田工艺甲天下,精品尽在工艺城。”有人说,工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积累的浓缩,坐落在莆田市荔城区黄石塘头的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以下简称工艺城)就是这样一个萃集人文智慧与美的地方,是莆田人民的巧手慧心在这片沃土上开出的艺术奇葩。行走于斯,每一件艺术精品,每一道美术工艺师的凿痕,都是一道文化艺术的盛宴,让我们在享受与陶醉中寻找与这方水土的契合。

那是一群具有莆田古民居特色的红砖文化风格的建筑,简约婉转中尽显厚重,城内四周环绕着的2000多平方米的立体浮雕更以其逼真、独特造型成为工艺城的创意性名片。工艺城总经理陈祖强告诉记者,这座艺术之城前期聘请了5家全国有名的设计公司,通过了一系列的展示、投票、专家论证,最后确定的是福建省设计院老院长王汉民的方案。陈总经理笑称它为:“500元设计出来的经典”。据说,当时请专家论证时,只是给他们支付了500元的专家费,没有想到的是,王汉民院长竟然投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发动了自己在省建筑轻纺设计院的学生,还一再地帮忙修改完善,当时很多人担心这一设计相对复杂,难以按期完工,而在王院长要以莆田古民居风格为主打的坚持下,这座占地460亩,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的工艺城终于拔地而起。

偌大的工艺城按功能和展品主题分为展示中心、珠宝中心和木雕、石雕、玉雕等几个中心区块,中间100多平方米的空地建成了艺术长廊,拟作木雕博物馆。以展销区来看,其中相对比较成熟的要数木雕,历史久工匠多技艺高精品多,四层三区,琳琅满目。这里的木雕多以“精微透雕”著称,不乏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的获奖作品,无论是平雕、圆雕,还是透雕、镂空雕,都体现出高超的技艺手法。

石雕展销区同为四层结构,建筑面积仅有木雕区的1/3,但丝毫不影响它里面展品的丰富多样。这里汇聚着青石雕及著名寿山石雕厂家近百家,家家都有些看家的“招牌工艺”,形象端庄、神气飘逸的佛门众相,尽显技艺高超和匠心独运。赭红色的原石被雕成粒粒饱满的荔枝,间以白色的“荔枝冻”,任谁看了都禁不住想咬上一口。近年来,莆田石雕产品已由过去单纯的人物、花鸟、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传统门类,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重、东西方文化兼顾的方向转变。尤其是嫁接了传统的木雕技术,莆田石雕在全国同类市场上更具有了竞争力。

工艺城珠宝中心是一个集金饰、玉佩、玉镯、金镶玉等首饰的展销中心及批零市场,同时也是展示莆田金银珠宝行业的一个崭新平台,堪称莆田金银珠宝行业的一个缩影,凝聚了莆田金银珠宝行业的精华。像六六福、华昌珠宝等知名品牌企业的身影处处可见。展销区内产品丰富,大量批发钻石、黄金、铂金、钯金、模具和民间传统银器等众多品种,涉及项链、手链、手镯、脚链、戒指、民间传统饰品等。荔城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同志告诉我们,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对建立珠宝物流配送中心的品牌珠宝商着力引导,以及大储备量的批发优势,使得工艺城所售黄金较其他商铺的黄金具有独特价格优势。里面的黄金价格与上海黄金交易所同步,黄金饰品批发零售价,每克仅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价格基础上加收加工费10—15元,同时工艺城内配备的质检机构可以免费为消费者提供权威鉴定,可以说颇具价格竞争力和销售公信力。加上工艺城不断完善的旅游等配套设施,“一站式”的便捷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按照工艺城管理人员的介绍,工艺城还有许多功能区正在开发,即便如此,这里的一切已然让我们目不暇接了。工艺城原是莆田人民智慧和才情的流露,是这块热土方舟上开出的文化艺术奇葩。

我们一行来时并不在一个热闹的时节,人流量不算多,却更能体味到工艺城的清雅宜人,井然有序。据了解,这里采取的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作为2006年度福建省的重点建设项目,工艺城是投资6亿元建起来的,这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大手笔了。说到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建这么一座工艺城,陈祖强说其实是行业的推动。

那是2003年,广东四会的玉雕市场相当不景气,在那里发展的几万莆田业主就想在镇里找个地方把市场搬回来,镇政府于是就依托原来的黄石工业园区进行前期调研,并把报告提交到了荔城区委、区政府,受到高度重视,认为倘若把莆田的木雕、石雕、玉雕、珠宝等行业一起整合起来可能性会更高,为此,分别召开了几个行业座谈会,没想到的是大家的意见竟是空前地统一,恰好木雕行业协会正在市区选址建木雕市场,两相一结合,正是顺风顺水。在接到荔城区政府的可行性报告之后,莆田市政府非常支持,明确指示在黄石高速路口兴建工艺城,并定下了土地按商业用地、出让金大部分返还荔城区的决策,同时,指定了一位莆田市委副书记专门来抓这项工作。在如此明快的决断之下,工艺城的建设迅速走入正轨。2004年底,人员入驻调研,走访了1000多家企业,涉及从业人员十几万;2005年初,筹办小组成立;2005年7月,注册成立莆田妈祖工艺城股份有限公司,直属荔城区政府,作为运行业主,着手实质性开发工作;2005年底完成土地征用,展开实质性建设;2006年年初,工地还没有动工,已经确定第一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将于10月底11月初在工艺城举办了;2007年3月动工,10月展示中心封顶;2007年底工程峻工交房;2008年春节一部分业主开业,同年5月全部开业。听着陈祖强如数家珍式的介绍,一切仿佛历历在目,我想,这些数字除了体现高效之外,背后又该有怎样的艰辛和运筹帷幄呢?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大楼建好了,面对400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从业人员15万多,又该如何选择入驻的企业呢?区委、区政府决定定向定量,高门槛、高要求、高标准,名师名企名牌优先,公开公平公正,引入最有实力的厂商,马上形成效益。工艺城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李凤荣介绍说:“因为莆田工艺美术行业发达工匠多,当时报名的人特别多,就要求各商家提供详细资料,公开评分进行资格认定,结果在《湄洲日报》公示。一经入驻不得转让从事其他用途。当时的商铺售价按企业入驻级别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国家级的下调30%,省级龙头企业优惠10%,也不是有钱就可以获得更大的面积。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最多可以拥有4个店面,不是龙头企业的小于或等于3个店面,对企业的含金量要求高,内部审核还特别注意到有特点的厂家,包括一些外地的,文化创意产业。”陈祖强告诉记者,当时登记完成出让手续的有400多家,出租的200多家,预留了40%的空间。

为了让企业能在这里安心发展,很快形成规模影响,荔城区委、区政府对企业实行了免税三年的优惠政策,“该免的免该省的省”,同时提供物业补贴,“尽可能降低成本”。考虑到工艺城里贵重物品多,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问题,开发公司更承担了工艺城的安全防护工作,对入驻商户实行了相对严密的安保措施,加强人防、技防和物防,包括外围墙的建设,人员出入的盘查以及探头等公共安全设施的建设,陈祖强说:“安全的居住环境、安全的商业氛围对于工艺城来说非常重要。”

从2008年到2012年,4年的发展让工艺城越发地古味醇香,活力充盈,4年来,这座汇集艺术精品之城又给这块水土以及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呢?

陈祖强告诉记者,莆田的工艺产业基础非常好,木雕、玉雕、石雕和金银珠宝四大工艺行业蜚声海内外,不管是市场规模、产品产量、技术力量、企业规模还是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生根于本土,融合了各方精彩的莆田工艺,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建立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文化,在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牢牢地占据了一席之地。但10多万工艺美术从业人员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分散状态,比如原来玉雕产业集中于广东,石雕集中于黄石附近,而木雕则分散于莆田的各个角落。这样的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的经营固然能让莆田的工艺展现出百花齐放的缤纷,但并不利于整体形象的提升,不容易形成集聚效应。政府通过行政调控,把莆田、周边乃至于外地、海外的工艺力量集中于此,等于是给业内人士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专业平台和资格认定。就拿荔城区来说,这是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地区,1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的活跃在田间地头成为“土专家”,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但这些能工巧匠由于没有国家干部职工身份,原先没法申报专业技术职称,而依据荔城区出台的《关于人才资源开发的实施意见》等文件,2012年年初,经过统一考核认定,就有706名农民获得人事、农业部门评定的助理农艺师等职称。区人事、农业部门还建立能工巧匠的人才档案,开通了网上注册查询系统,方便用人单位挑选。“统一的规范和指导,把工艺品发展到了艺术品,把工匠培养成了艺术家,把小作坊变成了工作室,把工作室变成了规模工厂。”陈祖强说。

莆田工艺美术行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有非常有名的莆田工艺一厂,是几代莆田工艺美术者共同的艺术殿堂,而父授子艺、子承父业更是莆田雕刻工艺代代延续的最直接的方式。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方式在技艺传承的同时也因为独立经营、技不外流而显保守落后。因为成本高昂,很多人苦于缺少外出交流展示的机会,而工艺城筹建之后,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给当地的能工巧匠提供了不出家门就能参展参评的机会,也让大家随时了解最高端时尚的行业发展前沿,提升了创作水平和创意层次,促进了艺术的门类发展。

工艺城内以展销的形式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名家名品,汇集了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它是莆田市委、市政府承接和保护庞大的工艺美术产业,吸引民间资金回归,加速莆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一个行业推广,扩大行业影响力的重要路径。对于许多个体企业来说,要想开拓出一些国际客源是相当难的事,但是,现在随着工艺城的声名远播,他们作为其中的一分子,也是“水涨船高”,新加坡等地的客商来到这里常常能够轻而易举地找到新的合作伙伴。李凤荣说:“不要小看这个平台,信息的流通,彼此间的合作,不仅成就了个体技艺的创新发展,也在推动整个国家艺术品质的提升。”如果说“集思广益”是莆田雕艺传承与创新的不二法门,那么“络业伸根”便是工艺城成长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据介绍,工艺城每年都要投入一两千万元的市场推广费,工艺城的每一个商家都能充分地享受到这里的客户资源。

工艺城里的许多木雕商都有这样的经历,以前在乡下从事木雕工艺的时候,产品加工出来,不过是随意地摆放在自家的橱子角落,五六个固定的客人来了,倘若没有看上眼,便只有吃灰染尘的份了,而在工艺城,体面的商铺、统一的格调常常让那些从家中搬来的陈品重现生机,陡增身价,“客流量大,这家不要还有那家要,东西便是活的。”尤其是好的原材料在这里找到了发挥长处的用武之地。

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是,在工艺城里,有10多家台湾厂商,相当一部分发展得还挺好,他们和莆田怎么建立了联系,又为何把发展的基地定在了莆田?看出了我的好奇,陈祖强解释说,早年祖国大陆还没有对外开放的时候,莆田的雕刻工艺品有70%卖到台湾地区,合作对象就是苗栗的几百家商户。而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台湾厂商发现内地的市场更为广阔,成本更加低廉,就开始在莆田开工厂,眼看着收益好,便有意长驻内地,听闻莆田建了工艺城,同等的对外招商条件,就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相对来说,台商与东南亚客商的合作起步较早,更容易拿到便宜的原材料,他们中的许多人瞅准了工艺城庞大的商机,便开始做起了沉香、檀香等原材料的买卖。台商“苏老大”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原先在内地经营楠木、桧木,因为不了解市场行情,也找不到好的出货渠道,不赚反赔,亏本了1000多万元,只好愁云惨淡地返回了台湾。时隔不久,便听说莆田兴建了工艺城,怀揣着再试一试的想法,他来到这里做起了檀香、沉香生意,在2009年一下子运进了几货柜。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生意火爆时,店里的木头常常供不应求,哪位看上了就写上自己的名字以示预订,倘没有成交,就把名字擦去,另一个名字立马就写了上去。此情此景,看得“苏老大”心花怒放,竟把场景拍下来传回台湾,告诉自己的同行朋友:“木头原可以这么卖。”结果是吸引了更多的艳羡者。

有人说,工艺城的建立标志着莆田一个泛雕塑生态圈的形成,这固然与行业本身的传统工艺优势、创新人才优势、规模效益优势和品类齐全优势密不可分,也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优势。有着“工艺品交易第一城”美誉的工艺城开业近四年,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沉香、檀香木雕集散地,海西大型珠宝玉石集散地,国内规模最大、配套最齐全的工艺品市场,有力地促进了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和工艺美术产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工艺城将进一步加强业内外交流与合作,为促进海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和打造千亿元工艺美术产业作出新的贡献。这正是“乘风破浪宏图展,艺海方舟正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