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5: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玉雕村”传奇


木兰溪是莆田的母亲河。

在木兰溪入海口的南岸,有个称作惠下的自然村,它和惠上自然村合称惠洋村。这座再普通不过的村庄就是莆田农村的一个缩影。

惠下村距兴化湾不到2公里。这座临海的乡村“文革”期间人口已过4000。人多屋多自然侵蚀耕地,从谷城山遥望惠下村,低矮的土坯房、砖瓦房一座挨着一座,如同退潮时海滩上的小螃蟹,满地都是。村民叹息,“只见房子不见地,让人咋活!”外地人不禁会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惠下村傍着兴化湾,为何不以打鱼为生?

惠下村的老人们便会解释道,兴化湾是内海,经千年淤积,滩广水浅,难得捕鱼,这是其一;其二是,旧时渔民被看做最低贱的穷人,岸上的乡民也不愿与渔民家儿女通婚。惠下的村民只好以木工为生。因此惠下村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的是木工手艺,盖寺庙、打家具、做仿古样样颇有名气,是座以木工出名的乡村。

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的10多年间,惠下这座“木工之村”逐渐演变为玉石加工专业村,全村5600多位村民竟有近3000人在广东肇庆的四会市等地雕玉卖玉,做起缅甸玉的营生。近几年,数百户农家拆掉了楼房,新建了一座座别墅。如今,残存的土房、乍富时盖起的楼房以及新建的别墅群,参差不齐地竖立在兴化湾畔。每当春节前夕,在广东四会做玉石生意的师傅们便拖家带口地回到故乡过年,100多辆汽车排满了惠下村的水泥路面,一时间惠下村成了轿车博览会。惠下村靠玉石加工业致富,成为莆田最富裕的乡村,于是惠下便有了“玉雕村”的美称。

采访惠下村那天,海风阵阵,细雨绵绵。春节前夕,村中的企业家捐资将原先4米宽的水泥路面扩建为8米,那天路上无车无人,显得格外空旷寂寥。陪同我采访的小林说,春节一过,青壮年都去了广东四会,那里有他们买下的房子和工厂,老婆孩子也都跟去了,现在的惠下村只剩下“一二一”了:一家一幢楼,楼中两老人,养着一只狗。

惠下村支书吴国文在村委会二楼接受了我的采访。吴国文是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热情爽朗,不待我发问,便一股脑儿地把心里话都倒了出来:“没有改革开放,惠下村哪能乌鸦变凤凰!惠下村靠玉石加工业由穷变富,前后不过15年,现在一年人均产值近2万元,是黄石镇的首富村。重要的是惠下村已是声名鹊起、誉满中外,成了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惠下村还有穷困户吗?”我问。

“这正是我要说的,惠下走的是一条共同富裕之路,2007年莆田荔城区在广东四会成立了玉器同业协会,没法去广东四会从业的农户可以通过协会搭股,每年搭股收入也有一二十万元。这样一来,不仅带动了全村,而且带动了惠上村和整个莆田市,现在惠上村有1500多人,莆田市有8万多人在广东各地从事玉石加工业,玉石加工产业成了莆田的富民产业。”

吴国立说到此处,递给我两份材料,一份是电脑打印的新闻通稿:“惠下村民用玉器‘琢’小康生活”,另一份是手写的资料:“惠下村玉器行业概况”,然后说道:“中国有句老话,吃水不忘掘井人。在广东四会打下玉器加工业天下的吴庆生就是掘井人,最应该采访的是他。”

吴庆生在莆田荔城区工艺美术城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采访。

年届五旬的吴庆生面容敦厚,语调舒徐,一边泡茶一边诉说往日的经历:

“我走进玉石行业,纯粹是命运的安排,这次人生转折是个偶然。我祖上都是木工,世代传承,只有一种活法。我12岁跟父亲学雕花,所谓雕花就是木工中的雕刻。两年下来,浮雕、圆雕、透雕、线雕一应技法都烂熟于心了。1976年,我14岁,有了体力,学做木工大件,从莆田做到福州,给省外贸做了一阵子仿古家具。

“1976年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转折。那年歉收,夏收后我家7口人,才分到7斤稻谷。家里上有奶奶和父母,下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弟当年才8岁,如果说外出讨饭,理所当然是我。我跟父母亲说,困在家里,早晚都会饿死,现在是少一张嘴就多活一个人,你们给我10块钱,让我闯天下去吧。

“拿着这张带着妈妈眼泪的钱去向何方?我很茫然,脑子里只记得父亲的一句话,奔富的地方大的地方才有活路。

“第一站乘公交去了福州,花掉2.35元,心痛得掉眼泪。天擦黑时我上了福州西去的火车,快天亮时,火车停在了一个大站,我醒来一看,嗬!这么多路灯,明晃晃的一片,肯定是个大地方,便跳了下来,一看站牌,写着‘晒口’。在站台上我看到许多戴着矿工帽的工人在吃早餐,馒头、油条,我心里想,真富!这时,听到一个人讲莆田话,凑前一问,是莆田常泰镇人,因常泰修东圳水库,移民来到邵武晒口高峰农场。

“我问,能带我去高峰农场吗?有口饭吃就行。他问我会干什么?会做木工,我说。这是我遇到的又一位好心人,他把我带到了高峰农场的阿朱家里。阿朱原先也是木工,因为农场职工干私活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要挨批斗的,所以木工工具都闲在家里。我给他打了一整套的家具。

“高峰农场的职工见我活干得精细,排着队邀我打家具。那时心里只有家人,我打的家具只换粮票不收钱,一张方凳能换3斤粮票,一张圆桌能换35斤粮票,80厘米×45厘米的杉木箱换40斤粮票,一套家具竟能攒下几百斤粮票寄回家里。当时,1斤粮票再贴0.13元就能换回1斤大米,我在高峰农场苦干了8个月,救活了一家人。

“人说经历就是财富,这段人生经历让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是人活着得有感情,穷帮穷,亲帮亲,这就是最美的人性;二是能让他人共享你的收获就是人生的价值。后来,这两条道理成就了我的一番事业。”

在高峰农场8个月后,吴庆生被父亲召回,跟着父亲在涵江做了5年的木工。5年后的吴庆生20岁,变成了一个帅气英俊的后生。这一年他又干了两件让家人震惊的事情。

第一件事是娶黄石镇东洋村五保户郑某的养孙女邹冬梅为妻。邹冬梅的父母是台湾人,1949年来祖国大陆旅游,因战火滞留莆田,后被东洋村郑姓五保户收养,因无人能证明邹氏夫妻在台湾的身份,几十年来邹氏夫妻及其子女皆无户口。1982年时,这是很严重的政治问题,吴庆生却认为,没有户口不是邹冬梅的罪过,冬梅人好、对我好,有这两条就足够了。他不顾整个家族的反对,毅然与邹冬梅结为夫妻。

第二件事是婚后到福州鼓山脚下的樟林镇后屿村办了个寿山石加工厂,雇了当地9位寿山石技师,做起了寿山石生意。

一位有着10多年经验的木工师傅忽然转行扑进寿山石行业的商海之中,全家族的人都为他这种“莫名其妙的折腾”捏一把汗。然而,吴庆生心中有底,因为他掌握了木雕与石雕的共性,敏锐地看到了寿山石行业的前景和商机。

从1982年到1989年,吴庆生的寿山石生意红红火火,大部分寿山石雕卖给台湾商人,部分石雕放在福州一家寿山石商店中展售。一年净赚三四万元。当时的万元户被称作先富起来的能人,吴庆生竟能赚出三四个万元,同行都觉得好生了得。

深秋是福州最美的季节,暑气已去,秋高气爽,北方已落叶萧萧,福州却繁花似锦,草木葱茏。1989年深秋的一日,香港美美玉器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吉昌秋游鼓山后乘兴逛五四路上的寿山石商店。怎奈去了十几家商店,见到的均是匠人的雕品,却不见让人眼前一亮的艺术作品。若有所失的他信步来到一家名曰“艺宝斋”的寿山石商店时,一件芙蓉石的佛祖雕像和一尊杜林石的观音雕像让他两眼放光。后来,他对吴庆生说起当时的感受:“看一眼就让我记在了心里,因为它是用心打造的作品,所以佛祖和观音都洋溢着暖人肺腑的感情,这就是艺术作品和单纯商品的不同之处,艺术珍品形神兼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这位香港来的总经理对店主说:“这两件佛像我要了,但务必让我与作者见上一面。”翌日,罗吉昌见到了这两件佛像的作者吴庆生,两人相谈甚欢,算是交了朋友。以后数日,这位经理又多次走访樟林寿山石市场和吴庆生设在鼓山后屿村的寿山石加工厂。大约一周后,罗吉昌再次来到后屿村,郑重地对吴庆生说:“我是代表香港美美玉器公司来福州选聘人才的,我们公司在广东四会办了一家玉石加工厂,请你去当厂长、总经理兼任艺术总监,皇冠专车一部,月薪1万港币(当时相当于人民币1.3万元),合同签5年,如何?”

吴庆生说,我当时就爽快地答应了,我思忖:樟林后屿是个小码头,广东、香港才是大港湾,人得往高处走;再说,窝在后屿一年才挣三四万元,还不如去广东四会一个季度挣得多。

待吴庆生抵达香港美美公司设在四会市的玉石加工厂后才知道,这是一家亏损企业,30多位技工单纯生产玉石手镯,仅当年(1989年)1—8月份就亏损80多万元。

是年,吴庆生把大弟二弟和多位亲戚带到广东四会,工厂由32人扩展至77人,主攻缅甸玉中的摆件。他们设计雕琢的观音和佛像拿到香港大受欢迎,仅仅三个月就弥补了先前的亏损,而且有了盈余。

去广东四会的第二年(1990年),吴庆生又从惠下村带去30多位木工师傅改作玉雕师傅,全面开发玉器的摆件、挂件和饰件。吴庆生认为,所谓传承,是继承基础上的一种超越,说白了就是吸取精华,不断创新。精华是什么,就是精湛的雕刻工艺;创新在何处?就是巧妙的构思。摆件雕刻不仅从观音佛像扩展至传统人物、历代美女,更在于造型的优美和神态的刻画;挂件设计不仅在于飞鸟奇兽、鱼虫花卉的巧色利用,更重要的是赋予它们人性化的感情。如此一来,吴庆生指导雕刻的作品大都成了活灵活现的佳作,如观音东渡,不仅白衣飘飘、祥云福照、栩栩如生,而且散发着慈悲为怀的母性。再如用紫罗兰玉石精雕细刻的梅兰竹菊,乍看争奇斗艳,细细观赏,让人感到眼前就是一个明媚绿雅的世界。吴庆生工厂的玉雕在香港、广州、东南亚一带走红,吴庆生本人的作品被竞相收藏,很快出现了一件难求的局面。

吴庆生笃信“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生理念,说到做到,从不反悔。他与香港美美公司的所谓5年合约只是口头协议,并无文字契约,但他诚心诚意地做满了5年。

1995年7月,吴庆生对香港美美公司的老板说,我要办厂。老板说,你已经坐上了广东玉雕师傅的头把交椅,还用再闯天下?你不要离开美美公司,工资照拿,另外给你10%的股份。

吴庆生的父亲也出面相劝,创业是有风险的,你重打锣鼓另开张,就是跟美美公司竞争,天下最精不过广东、香港人,你干得过人家吗?

吴庆生说,莆田穷,咱家最穷,坏到头也不过是再当穷光蛋,我认死理不回头的脾气怕是改不了啦,您就容我试试吧。

1995年8月1日,吴庆生离开美美公司,走上了又一次创业之路。其实,吴庆生这次人生转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吴庆生认为,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17年的光辉历程,广东百姓追求的不再是温饱,而是更高的生活品位。玉石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论语》中就有孔子论玉十一德的篇章,“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古之君子必佩玉”的名言已广为人知。经过多年的积淀,中国早已成为玉器之乡,佩戴缅甸玉器,收藏翡翠玉雕作品已成为很多民众的爱好,缅甸玉雕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需求。而吴庆生的名字已声名远播,他与普通师傅的差别在于“创新”。“创新”是玉石价值的放大器,也是吴庆生敢于创业的制胜法宝。令吴庆生更有底气的是广东省眼界宽、政策好,广东各级政府部门有个共识:先旺丁,后旺财。意思是说,只要能留住了人,不怕没有了聚宝盆。所以,凡在广东玉石行业创业者,贷款从优,免税三年。

成功往往来自不满足,天时地利人和样样具备,这样好的环境,这样好的市场让吴庆生的“野心”按捺不住。

实践证明,吴庆生的理念和决策是对的,从1995年底到2005年的10年间,他在四会市开办的隆昌玉石雕刻厂由1个发展到6个,从选料、开片,到设计、雕刻、销售一条龙,成为上下游完备的一家龙头企业,带动了四会市玉器产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时,四会市玉器加工业年产值已近100亿元。

这10年中,他把惠下、惠上村的农民一批又一批地带到广东四会,这些人先当徒弟后当师傅,然后学着吴庆生的榜样,自己开办工厂。他们又一批批地把荔城区的农民以及莆田市的农民带到广东四会。截至2005年,四会市玉器行业从业人员已有15万之多,而莆田人占到了一半多。这些莆田人初来四会市时两手空空,每一个人的希望都很朴实,有的希望能为儿女攒够学费,有的希望一周能吃上两次肉,有的希望翻修房子,少数人敢想买部车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失望,从广东四会起步,一步步走上了康庄大道,如今,这8万子弟兵中,几乎每张面孔都镌刻着未来。他们打心眼里感谢吴庆生,亲切地称呼他“老大”,因为他是莆田人在四会市成立的行业协会的会长,又是广东省玉器协会的常务副会长,更因为他是领路人。

四会市同样感激吴庆生,因为在吴庆生到达四会市之前,四会市只有几家传统的手镯加工作坊,不成气候,不成市场,就连香港美美公司开办的加工厂也濒临破产,是吴庆生带领莆田人创造了全国最大的玉器加工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玉器批发市场,玉石加工产业已成为四会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至今,莆田人仍占有四会市玉器市场中的摆件市场80%的份额。

四会人是讲感情的,行业中的人尊称吴庆生为“鼻祖”,市政府对他更是恩宠有加,国务院颁授四会市“玉器之乡”匾牌,让吴庆生代表四会市到北京领取荣誉;四会市将他两个弟弟、两个儿子和孙子的户口都落在四会市,世代农民转身变成了城里人;2003年全国闹“非典”时,四会市几乎与世隔绝,玉石料进不来,货走不出去,银行三个月的贷款眼看到期,数额近亿元却无法偿还,是四会市政府让银行将还贷日期推迟半年,同时将利率下浮30%,化解了危机;是四会市政府给了他许多荣誉、许多帮助,成就了他在广东近20年的辉煌。

2005年,莆田市作出民营企业回归家乡的战略决策,市长和书记多次到广东做动员工作。他们对吴庆生说,你是喝木兰溪水长大的,家乡需要你支持。

吴庆生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这是本分。我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定位要准,缅甸玉材,莆田成器,把莆田建成全国最大的玉器批发市场;二是莆田玉器城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玉器行业的贷款需求巨大,离不开拼经济,莆田需要成立担保公司。市领导研究后,很快做出答复:建议很好,全部应允。吴庆生答应将68家莆田人在四会市开的重点企业带回莆田。

消息一经传开,四会市玉器市场像炸了油锅,很多人骂吴庆生忘本,他们说,四会市是你的发家之地,四会市给了你多少恩惠你全忘啦!

四会市委、市政府领导纷纷出面相劝,他们的语言相对温和,四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说得更加中听,她说,我们四会市六祖寺中的惠能祖师是从莆田来的,你也是从莆田来的,他是祖师,你也是祖师,说明你与四会市有缘分,缘分不能不珍惜呀!

吴庆生觉得他们说得有理,骂得也对,但家乡这头也不能不顾,最终他决定将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的工厂留在四会市,孙子已是四会人也留在四会市,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家乡,同时带回约2000人的精英和骨干力量。

2008年农历三月初五,黄道吉日,莆田工艺美术城隆重开业,玉器展区琳琅满目,似乎四会市一半的市场搬到了莆田荔城。当天,广东有位官员微服私访,他正是广东肇庆市市长杨浩民,这位在广东当官的莆田人把吴庆生请到了一家餐馆,两人在一个雅间落座后,杨浩民率先发话:“你若是认我这个朋友,就莫把我来莆田的信息告诉别人。”

吴庆生说,那就苦了你市长。

杨浩民说,我就是想来看看,是什么力量能把你吴老大拽离四会市,同时给你递个话,你和68家店主任何时候都可以返回四会市,四会市随时欢迎。

吴庆生问,市长这话什么意思?

杨浩民说,荔城区的人流量与四会市相去甚远,市场的培育恐有困难,老大好自为之吧。

玉石行业大进大出,资金用量十分巨大,然而贷款资金短缺正是莆田玉器行业的软肋。吴庆生回到家乡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商场如战场。

商人总是要赚钱的,总想获取更大的利益,这也许是良禽择木而栖的道理;但人是有志向讲感情的,跟着吴庆生回莆田的店主们有着一腔热爱家乡建设荔城的热血,坚守在莆田工艺美术城,他们都期望荔城区也能像四会市那样,创造一个奇迹。

吴庆生知道,荔城玉器城能不能在全国叫响,因素很多,关键之一是人才。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他每年都开办一期玉器雕刻培训班,主要培训莆田籍学员。吴庆生在广东时,每年多次去云南腾冲采购缅甸玉石料,与腾冲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位校长曾向吴庆生问计,他说腾冲离缅甸玉石老坑最近,为什么就建不起像四会市那样的玉器市场?吴庆生说,腾冲缺乏的是人才。所以在吴庆生办的这三期培训班中,期期都有30多位来自腾冲技术职业学校的学员。对于腾冲来的学员,吴庆生包吃包住包路费,包学会玉器雕刻主要环节的各项技术。第一期学员结业时,吴庆生送给这些学员每人一块玉料,让他们雕刻一件作品送给自己的父母,算作“毕业论文”。当这些学员踏上汽车返乡时,个个哭成了泪人,有位学员给吴庆生深深鞠了一躬,哽噎着说,吴老师,你是腾冲的恩人,你百年之后,腾冲人给你建庙,世代供奉,你是腾冲的财神。

吴庆生不想当腾冲的财神,也不想当荔城的财神,他说,我的童年充满苦难和屈辱,见到穷苦的孩子总有伸手拉一把的本能冲动,充其量,我是一个造梦者,想为家乡更多的人造梦,想为家乡更多的人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