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5:4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莆田媳妇与兴化米粉


从群山环抱的闽北县城嫁到兴化平原,从山城的姑娘变成海边的媳妇,我生命的溪流来了个180度的急转弯,就在我还来不及观赏一路上的两岸风光时,望到的却是烟波浩渺的兴化湾。

上世纪60年代末,正值“文革”动乱时期。我在兵荒马乱中一路辗转,来到莆田农村,眼前的一切,包括成片成片的荔枝林、龙眼林和甘蔗林,都让我感到新鲜而又惊愕。但是,不敢恭维的是,一日三餐尽稀饭!当年,浦城人和莆田人一样都很贫困,但浦城毕竟地处“闽北粮仓”,城里人一日三餐白花花的米饭还是有的,加上娘家人种点菜,养点鸡鸭,四时瓜菜不断,蛋品也不缺,日常生活还算过得去。但莆田却是个人多地少的缺粮大县,一日三餐全是照得见人影的番薯稀饭,配上一点虾皮、咸鱼。至于浦城餐桌上大盘大碟的青菜,在莆田却成了奢侈品,因为土地金贵,人们种粮都不夠,哪舍得种菜!况且,烧饭的柴草还要从十几里外的山上挑回。这种生存状态让我目瞪口呆。家园的支点在哪里?倾斜降临在我心里,看来,我的人生只能任其摆布了。作为新娘子,我不免感到委屈,有时一想娘家,鼻子一酸,眼泪就挡不住了。

好在上帝关上一道门,总会同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莆田再寒碜,也有浦城所没有的海鲜和特色风味小食,尤其是白如雪、细如丝的米粉,比浦城的粉干细了好几倍,因莆田古称兴化,故名兴化米粉,简称兴化粉。它价廉物美,一烫就熟,可荤可素,可煮可炒,松软滑嫩,口感极佳。我本来吃饭就慢,它最适合我细嚼慢咽,仔细品尝。每逢中秋、冬至、春节三大节,莆田人家家户户都要上一大盘炒兴化粉,平时招待亲友,它更是不可或缺的头号美味佳肴。

听我公公说,兴化粉是莆田一大特产,它大有来历:早在北宋时期,兴化军主簿黎畛奉命协助钱四娘修筑木兰陂时,为赶工期,抢进度,节省民工做饭时间,就发明了这种用白米加工制作成的细米粉,它耐贮存,便携带,易煮易熟,美味可口,堪称是中国最早的快餐食品了。当年,大理学家朱熹来莆田时,就对此赞不绝口,并赋诗曰:“可口欲吞舌,美味实无穷。”此后,民间还流传一首谜语童谣:“四角四角方,咸草绑腰间……”其谜底就是兴化米粉。

莆田人真是精明,连米粉这最普通的食品也有这么多文化内涵。难怪我夫君,总以为兴化粉是普天下最好吃的东西。于是,我明白,要做一个合格的莆田媳妇,首先就要学会炒兴化粉;要想做一个优秀的莆田媳妇,更要把兴化粉炒得色味香俱全!

好在我婆婆善烹调。我在帮厨时认真观察,仔细揣摩,竟也慢慢看出了一些门道。一是选料,必须选用带有大米本色即米黄色的米粉,太白的,可能加增白剂,太黑太硬的,则可能渗进廉价的淀粉,口感都不好。二是配料,若素炒,则以小葱、洋葱、豆芽菜、香菇丝、红萝卜丝等为配料,另加优质酱油、味精等;若荤炒,配料则以鲜猪肉丝为主,或鲜海蛎、生蛏、虾肉(鲜干均可),另加香菇及韮菜、芹菜、甘蓝菜或小白菜等青菜。第三,最难,也最重要的,是掌铲炒作时,必须掌握好火候和米粉的干湿度。太干,则易炒焦;太湿,则易炒煳。其秘诀在于米粉下锅前,要先预留一些汤汁,以便在炒作过程中酌情添补。此外,还有一些小窍门,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当然,要把理论付诸实践,还要多学苦练,我也是经过反复努力,才慢慢独立掌勺,让全家老小都满意的。

后来,我大女儿远嫁美国,她怀孕时,胃口不佳,很想吃炒米粉。可惜,女婿开车带她吃遍堪萨斯市的中餐馆,也没能吃到她记忆中“妈妈炒出来的味道”。听到她在越洋电话里的埋怨,我真后悔没先教会她炒米粉。于是,过了几年,她带五岁的外孙女回国探亲,我就命她进厨房,仔细看看婆婆和我是如何炒米粉的。有一天,连外孙女也围着灶台看热闹,夫君灵机一动,当即拍照留念,并命题曰:《请看,我家四代女人一起炒米粉!》

然而,说来惭愧,我当了40多年莆田媳妇,不但自己会炒米粉,还教会女儿炒米粉,但兴化米粉到底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却不甚了了,直到这次采风,拜访荔城区米粉协会会长李燕来先生,这才恍然大悟。

李燕来先生家住木兰溪畔的黄石镇西洪村,这是个赫赫有名的“兴化米粉村”,全村生产米粉的历史近千年,声名远播海外,就连东南亚的老华侨,也都知道选购来自祖国的兴化米粉,首选西洪,因为西洪的米粉,最正宗。

李燕来出生于米粉世家。他的父亲李金宗先生,就是村里资格最老的米粉师傅。据说,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手工制作兴化米粉的全套技艺。每晚睡到三更半夜,他就要跟大人起床磨米浆,然后一天忙到晚,一共九道工序,其中有不少都是重体力活。然而,等到把半干半湿的米粉成品搬到室外晾晒,要是天公不作美,久雨不晴,米粉晒不干,发了霉,那前头的功夫也就全都泡汤了。

在手工制作米粉的历道工序中,把米浆压干是最耗体力的工序。改革开放后,人们慢慢开始用千斤顶代替石头,而后又用液压机代替千斤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其间,李金宗又自主研制出适合兴化粉制作的米粉机,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可以说,他是兴化米粉由手工制作走向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的历史见证人,同时,也是推动这一历史进程的开拓者与先行者。

作为米粉世家的新一代传人,李燕来不仅从父辈那里传承了米粉生产的传统技艺,也传承了他们勤劳刻苦的优秀品格和保证质量、诚信经营的理念。与此同时,他又以独到的市场眼光,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彻底打破原有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走出一条“公司加农户,企业联基地”的新路,在米粉同业率先创建出“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2001年,他在自己的家乡投资办厂,办起了来康家食品有限公司,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购进多条标准化米粉加工机械流水线和大型全自动恒温烘干设备,目前拥有标准厂房3800平方米,形成年加工大米原料8800吨,年产“来康家”牌米粉8000多吨的规模,已发展壮大成为莆田米粉民营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公司成立以来,奉行“开拓创新,诚信服务,以优取胜”的经营理念,成功开发出兴化米粉、新竹粉丝、园心粉丝和长寿手工面等四大系列产品。其中,新竹粉丝是根据台湾省客商要求,按台湾人的口味,以优质玉米粉为原料专门制作的,目前产量已占全厂产量的10%。由于公司产品十分注重质量,保持兴化米粉的传统风味,敢于在商标下标明“不加漂白粉,不含防腐剂,久煮又耐炒。”以此经受住广大顾客的严格检验,大受好评。来康家公司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的诚信企业,公司商标已获得省级驰名商标、市级知名商标称号。省农业厅还授予它“省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的光荣称号。公司各种米粉圴通过国家QS质量安全认证,不但畅销海峡两岸,还远销东南亚各国。

那天,冒着霏霏细雨,我们来到西洪村,来到来康家食品有限公司,亲眼目睹了兴化米粉机械化生产制作的全过程,其中,我最感新奇的,还有以下三点:

一是整座厂房,所有车间,全都弥漫着一种热烘烘、香喷喷的气息。这是我在参观其他工厂车间时,从未闻到的气息,它散发着兴化平原粮食丰收的气息,充满着莆田农家浓浓的亲情,它让我从心底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二是车间中,有一部分老师傅,系本村村民,从他们胸有成竹的专注眼神,有条不紊的熟练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而令人惊奇的是,也有一些新招来的年轻工人,据说,大多是来自云南山区的苗族同胞。众所周知,云南人爱吃过桥米线,如今,却来东海之滨制作兴化米粉,这真是一项奇迹。我问他们生活是否习惯,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在这里,我们和老板同在一个食堂里吃同样的饭菜,我们的孩子,老板还出钱送他们上幼儿园,我们感觉这里就和在云南老家一样。寥寥数语,让我想到这家公司采取人性化的企业管理,劳资关系十分融洽,看来,李燕来绝非等闲之辈。

第三,让我最为感动的是,就在厂房的对面,还保留着一间没有工人,不再生产的旧车间,里头摆放着从前手工制作米粉的许多原始生产工具,据说,这都是李燕来从家里,从村里,从荔城各地搜集来的展品,俨然成为一座粗具规模的兴化米粉博物馆。它所珍藏的,正是全莆田人对兴化米粉最直观、最深刻的记忆。

即此一端,又可得知李燕来的确与众不同,棋高一着,他办企业,竟办出了如此深厚的企业文化。难怪,2008年,莆田市第一家米粉行业协会——荔城区米粉协会成立,他就被与会者一致推选为首任主席。如今,入会的米粉企业已超过300家。

短暂的会见结束时,李燕来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兴化米粉已成为莆田市的十大名片之一,它的生产技艺,已列入莆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申报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后我们还要创造条件,申报国家级的。

作为兴化米粉的“铁杆粉丝”,我们衷心祝愿他心想事成,让保持传统风味的兴化米粉,与时俱进,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