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6:1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江 东 问 梅


   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湿红绡。

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梅妃

梅妃这首题为《谢赠珍珠》诗,收在《全唐诗》。

记得第一次读它,还是在南开园修史时。当时听老先生们讲道:梅妃其人正史无载,唐人小说《明皇杂录》《开元天宝遗事》等也未提及;相关事迹都出自宋人传记小说《梅妃传》,其中提到“梅妃、江姓,名采苹,唐明皇早期宠妃,闽地莆田人”,但《梅妃传》无作者,写作年代也不详,所记与史实多有不符,存疑颇多,不足为据。如高力士从未赴闽等,所以史学界以及鲁迅、郑振铎等著名学者都不认为历史上真有梅妃其人。

或许是因为诗情的哀婉凄绝,抑或是红颜妃子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学术争论的好奇和关注,这些内容让我记忆深刻。后来从报刊上读到郭沫若《途经莆田》诗,其中有“梅妃生里传犹在”句,感到郭老不愧为一代大文豪,用了一个“传”字,便把历史学家的严谨和诗人的浪漫极巧妙地结合起来。

流年似水,不曾想到,一晃便许多年过去。这几十年间,我因工作关系,曾数十次经过莆田,每次都念叨着要去梅妃故里,而每次又都行色匆匆而作罢。今年春节过后不久,我随采风团赴荔城采风,有了时间上的从容与方便,真的要去寻访梅妃故里了。

梅妃故里,在今莆田市荔城区黄石镇的江东村。

黄石位于莆田东南10公里,东临兴化湾,北望木兰溪,钟灵毓秀,自古河、海、陆交通发达,物产丰富,人文荟萃,为八闽重镇。而江东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木兰溪畔,碧水环绕,绿野连绵,堪称物华天宝。

初春的清晨,宿雨初收,春寒料峭。弥漫于旷野的薄薄春意,已经透出春的无限生机,让人神清气爽。我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开始了寻访行程。朋友们特意安排走镇海堤进村。镇海堤,又高又宽,蜿蜒于兴化湾边,挡住海潮,护卫着十里水乡。极目远眺,只见宁海古桥横断烟波,苍茫辽阔;近处村庄雾霭轻笼,半掩半露,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风景,诗里画里。村头处,一尊白色梅妃塑像,手把梅花,在水之滨,亭亭玉立,那幽怨的神情,似思念亲人,又似想起往日旧事,让人遐想无限。前面的巨石上镌刻着“梅妃故里”四个遒劲的隶书大字。

“这是鹅脰”,指着前方一处像鹅脖子的狭长土墩,朋友说,“梅妃小时曾在这里牧鹅”。

对着一座古寺庙,朋友告诉我:“那是潮音寺”。传是梅妃进宫后,其兄每天凌晨都站在海边,对着茫茫无际波涛与之通话问安,海水会发出哗哗的回应声。安史之乱中,一天海水没有了应答,知道梅妃罹难,便投海自尽,从此海面浮出两块巨石。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江氏兄妹,称巨石为抬头石,并在这里盖起祭祀兄妹二人的潮音寺。

“还有梅亭、浦口宫、飞云庙……都在村子里面。”

一路上朋友忙不迭地为我介绍着。他们对乡邦文化的亲切和自豪之情深深感染着我。朋友还告诉我,在江东,人们尊称梅妃为“祖姑皇妃”。梅妃的逸闻轶事,不论男女老少,差不多都能讲出一二。走在江东古老的村路上,我蓦然间感觉到几千年历史信息在周遭层层淤积,仿佛那亘古的山川,那苍凉的古道,那被岁月打磨的油光闪亮的青石板,及至风的絮语,水的浅唱,都无不在诉说,诉说着这里曾经逝去的岁月,哪怕苦难和荣耀。

浦口宫位于村子的中心地带,其侧是作为浦口宫配祀的飞云庙,祭祀唐代乐师雷海青,纪念他和梅妃对莆仙戏作出的贡献。

蒲口宫为一处典型明清风格的宫殿建筑,占地300多平方米,金碧辉煌、雄伟壮观。始建年代无从可考,但从现存的《重建浦口宫志》可知自北宋以来,曾多次重建和整修。现存面貌规模差不多都是清嘉庆辛末重修留下的,一切按帝王后妃的礼节建造。整座宫殿由照墙、门楼、拜亭、廊房和主殿组成。门楼用八根大石柱支撑着巨大的顶棚斗拱,极见气派,上方高悬精工雕刻的九龙八凤“浦口宫”直匾。主殿为歇山顶带两披结构,屋面用100根木石柱抬梁穿斗支撑,处处雕梁画栋、结构对称、疏密有致。所有的石鼓、垂莲、雀替、驼峰等木石件雕刻精细,工艺精湛。神龛上供奉着仪容端庄的梅妃塑像,两旁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对联,四周墙壁挂着清初著名书法家伊秉绶、郭尚先,“中华民国”行政院院长张群,近代大文豪郭沫若以及江春霖等题写的巨幅匾额。殿内红灯高照,香雾缭绕。每天来参拜的人群络绎不绝,印证了香火的鼎盛。主殿旁的厢房内,陈列着大量有关梅妃的资料、文献和全国各地学者的研究专著。村里的几位文化长者在这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作了关于梅妃的详细介绍,随着他们娓娓叙述,一幅关于梅妃的历史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

——梅妃,江姓,名采苹,莆田江东人,生于唐开元十年(722年),天宝十四年(755年)死于安史之乱。父名仲逊,世代为医。兄名采芹,梅妃入宫后封镇国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梅妃少丽聪慧,5岁能读书,7岁能作文,9岁能诵解《诗经二南》,其父以诗经句名之。梅妃从小志向不凡,自比谢道韫。开元十二年(724年)高力士使闽、粤时,选归以待明皇;

——梅妃,平素好淡妆雅服,姿态明秀,笔不可描画。梅妃性喜梅,在居处遍种梅树,上题“梅亭”。梅开时节,赏梅作赋常至深夜不忍离去,唐明皇特赐名梅妃。梅妃能歌舞善辞赋,吹白玉笛,作《惊鸿舞》飘飘若仙,满座生辉;赋有《萧兰》《梨园》等诗篇,深为明皇宠爱。

——梅妃在杨玉环专宠后宫后,渐受冷落。一日唐明皇赏雪,见满树梅花想起梅妃,命人封珍珠一斗,密赐梅妃,梅妃拒绝不受。写下《谢赠珍珠》一诗,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哀怨。唐明皇读诗后,怅然不乐,命乐府配曲演唱,由此有了《一斗珠》曲名。“安史之乱”发生,唐明皇带杨玉环仓皇出逃,长安陷落,梅妃死于乱兵之手。平乱后,唐明皇回到长安宫中,命人寻找梅妃,已踪迹俱无。一日中午,唐明皇睡中,仿佛见梅妃如花蒙露在隔竹间掩面哀泣:妾死乱兵之手,哀妾者埋骨池东梅株旁。唐明皇惊醒,亲自带人在温泉池侧的梅株下发现梅妃尸体,肋下有刀痕,唐明皇亲制悼文,以妃礼改葬。

——梅妃深明大义,受宠时,不恋奢华权势,常劝唐明皇以社稷江山为重,效贞观之治,重现开元盛世,唐明皇赞其识大体;梅妃不徇私求利,唐明皇欲封官其家人,梅妃婉言相谢,劝唐明皇以天下苍生为重,施恩百姓。因此,江家一向不甚富裕,还曾倾家荡产救济灾民和穷苦乡亲,在民间传为佳话;梅妃忠义节烈,“安史之乱”中不屈叛贼,舍生取义,受到千古传颂,“遗事开天已渺茫,梅花浦口永飘香,珍珠一阕传千古。亮节堪称烈日光”。历代文人墨客为此不知写下多少诗词名篇……莆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尊崇梅妃的习俗,节孝祠内首位摆的就是“唐上阳宫正一品贞烈梅妃江氏神位”;莆田妇女出嫁时可乘四条金龙、四朵红花的御赐“銮驾轿”,死时可称“孺人”,也都是因了梅妃的恩泽;还有梨园戏以及每年正月初四的红柑垒橘塔等。

告别长者,我们来到梅亭。梅亭建在有“小西湖”之称的南塘水面,飞檐翘角的亭式造型,典雅玲珑,古色古香。亭中墙壁上尽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历代先贤吟诵梅妃的诗篇;南塘方圆百亩,湖水清澈如镜;造园者匠心独运,环湖种着数十株梅树,簇拥梅亭,冷艳的花朵在枝条上迎风摆动,歌兮舞兮,雅逸清秀之气扑人脸面。我和朋友漫步其间,一边品味前人的诗句,一边追溯已逝的历史岁月,思绪如同水面的粼粼波纹,在微风中层层荡漾开来。

我在想:历史上梅妃是否真有其人已不甚紧要,尽可留给历史学家去做深入的考证。而由一首诗、一个悲情妃子、一个故事,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能演绎、派生出如此丰富、生动的文化风景,已足见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为那是人民爱憎的表达,是历史的选择和演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善良美好、颂扬德义忠烈的文化心态所必然;

其实,颂扬聪明、美丽、善良的梅妃,正是对徒美其貌、品行不齿的杨玉环的鄙视和批判;

梅妃旧事千余年来在坊间市井、野史和文人笔下盛传不衰并不断丰茂着,绝不仅仅是对梅妃个人悲剧命运的同情,而是对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生活在宫廷深院的宫女群体,为她们貌似光鲜,实则受尽屈辱、折磨、蹂躏的不幸命运鸣出不平;

而对梅妃的种种尊崇和祭祀,正是寄予我们祖先对善良美好人性的无限向往和渴望。

……

江东问梅,梅艳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