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 08: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宁海桥的前世今生


宁海桥又名东济桥,位于莆田荔城区黄石镇桥兜村,北连涵江区镇前村。这里地处木兰溪下游的入海口,古为宁海渡,是涵江通黄石以及秀屿港、湄洲岛的要津,来往人群络绎不绝。由于溪面宽阔,潮大流急,一旦遇到大风浪,则往往船倾楫摧,酿成灾祸。在宁海渡建一座风雨不惊的石桥,成了人们世世代代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实现,得益于福建的桥梁建造技术。在宋代,特别是南宋,福建桥梁建造技术获得长足发展,在中外桥梁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写道:“石梁石墩桥极盛于宋代,多见于福建一省,特别是泉州一府。”英国人李约瑟博士也这样评价中国古代桥梁说:“在宋代有一个惊人的发展,建造了一系列巨大的板梁桥,特别是福建省,在中国其他地方或国外的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和他们相比的。”这个时期福建建造的洛阳桥、安平桥更是跻身世界名桥的行列。

最初的宁海桥建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为龟洋寺僧越清募资所建。元代桥梁的模样,已无从稽考。由于地质复杂,此后300年间,六建六圮。明建文二年(1400年),莆田同知徐则敬命寺僧湘江募款重建,郡人洪景文捐钱及田50亩资助,建成一座长225米、宽6米、高12米的石桥。石桥有15个桥孔,每孔架设石梁4至5根。这应该便是宁海桥的前身。后来的修建,或增或减基本上是按这个规制进行的。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桥北2孔被大水冲毁,折断石梁17根,太守陈效募工修复。明嘉靖十年(1531年)桥中间2孔又毁于水,折断石梁3根,太守黄一道修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八月,洪水又冲毁桥北2孔,太守陈玉庭捐出自己的薪俸倡修,历时2年完工。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洪水再次冲毁桥梁,致使两岸陆路不通20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捐俸6000余金重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完工。现存的宁海桥,则是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八月建成的。清雍正十年(1732年)因连天暴雨,洪水肆虐,桥梁严重损坏。郡守苏本洁倡修,费银5000余两,历时15年而成。这次新修9墩,修复5墩,桥面用75条巨石铺设,宽5.8米,每孔石梁4—5根,每根石梁长10—13米不等,厚宽各1米。全桥共有15个桥孔,桥孔跨径8.8—13米不等,比著名的洛阳桥和五里桥还大。桥的两旁则修建有护栏、望柱,柱端浮雕狮子。

宁海桥头立有明代石雕“扶桥将军”,高3米,雕工粗犷生动。原为四尊,现存两尊。这两位“扶桥将军”,一位略显年轻,面带微笑;一位稍显年长,神情亲切。皆颔首低眉,若有所思。他们虽然身着兜鍪铠甲,手执长剑,却全然没有威严肃穆之感。显然,他们都不是本色军人的造像。如果脱去他们身上的戎装,也许,就是当年的几位造桥工匠原型。在桥头立扶桥将军,反映出当时人们征服海洋、改造自然的决心,同时把建桥有功者作为神和将军来供奉。

横架于木兰溪上的宁海古桥不仅仅是兴化平原上的一处重要交通管钥,它还是一座无字碑,见证了一段不容磨灭的历史。明嘉靖年间,倭寇为害我国沿海,在嘉靖二十二至四十三年(1543—1564年)短短的21年间,仅莆田一地即遭难15次之多,5万多条性命惨遭杀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数路倭寇连陷宁德、连江、福清、莆田等城镇。朝廷命戚继光率精兵入闽,在取得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大捷后,又挥师直指莆田倭寇巢穴林墩。林墩位于黄石镇宁海桥南,倭寇在宁海桥旁构筑阵地。戚家军兵分二路,一路由涵江飞插至宁海桥,预先埋伏在桥北阵地,另一路由莆田县城向黄石乘夜挺进。一声鼓炮,两路军队同时向宁海桥头的倭寇阵地发起进攻,倭寇腹背受击,不支遂退入林墩巢穴。戚军乘胜进攻,一举捣平盘踞在林墩的倭寇巢穴,斩杀倭寇2000余众,救出被俘百姓2100多人。这就是著名的“林墩大捷”。而宁海桥,一座和平之桥,目睹了发生在桥头的这一场正义之战。

宁海桥凌空飞架在木兰溪入海口的滔滔江流上,势如长虹卧波,雄伟壮观。初夏时节,这里是观日出的最佳地。每年端午节,拂晓时站在桥上,看旭日从海上一跃而起,而后如同一面大圆镜,放射出万道金光;桥下则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十分壮观。“宁海初日”,也因此成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1961年5月,宁海桥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福建古桥的代表作之一,接受世人的瞻仰。而今,看到这座饱含沧桑的古桥,依稀可以想见当年建桥的艰辛,眼前自然浮现出那一个个为了桥梁建设前赴后继、鞠躬尽瘁的僧人、官吏以及众多工匠。也许,他们谁都无意留名,但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滔滔的江流之上,镌刻在世世代代莆田人民的心里。

260多年过去了,宁海桥依然屹立在木兰溪的入海口,经受住一次次风雨、洪水和海潮的考验。1981年,因为修建涵江至黄石公路,在宁海古桥上修建公路桥。有关建设单位经过勘测,决定利用古桥石墩,保持原石梁,在原桥上架高2米,铺设一座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

于是宁海桥便成了今天的这般模样。古桥无怨无悔地以自己坚固的身躯默默地托起了一座现代公路桥。

巍巍乎哉,宁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