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 08:0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东阳印象


    一

东阳村位于木兰溪畔北洋水系的中心区域,涓涓溪水蜿蜒绕过村舍,滋润着这片富饶的土地,使这个自然村更显得灵韵与隽永。你看,红红的瓦房、绿绿的荔林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小船划出一道悠扬的波纹,显现出壶山兰水最佳的景致,荡漾出兴化平原最美的诗意:明清两朝中,东阳村先后出了11名进士、21名举人、11名贡生。这样一个充满历史积淀的科举文化名村,深深地吸引了我好奇的目光。

三月的一天,在荔城区拱辰街道宣传委员的陪同下,我走进东阳村。村部是一座普通的砖房。二楼摆放着一二十张简易的椅子,一张小型的会议桌。墙上一块黑板,墙边放着一些奖牌。透过窗户,院子里安静地站着几棵荔枝树,那些延伸的纤细的枝上,翠绿的叶子上洒满阳光的色泽,细小的叶子上氤氲着露水散落的晶莹,玻璃片一样忽而闪烁一下。其实一株植物并没有什么特意专注的大事,只是用一片片叶,汲取世界给予它的恩泽和力量,像一个人的肢体行为、语言表达、眼神流露等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像一座村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房子、一些河水等代表这个村庄的历史沉淀。我想历史沉淀的不仅是与数字有关的进士、举人、贡生,还有与他们有关的一些物,比如留下那些走过的路、住过的房、趟过的河。

的确,东阳村至今还保存一批古民居建筑群。村支书告诉我,东阳村明清建筑群,原先有十八祠、二十四衙、二坊、一池、一潭。1992年,东阳一批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就被评为市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包括御史第、通礼祠、瑞庆祠等。东阳村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文化人的注意,也引起相关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东阳村,真是一块灵气宝地!

三月的东阳能让人心生绝妙的幻想,那沿路而立的荔枝林不时闪现,满树的绿叶生机勃勃,满目的绿色让人恍入梦境。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蓝色的大涛。这时,我离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这种感动首先来自“御史第”。从村部走过一段不长的小巷,在村书记的介绍中我对御史第有了一些了解。到了一座古宅前,村书记告诉我到了。一抬头,眼前赫然闪现“御史第”古朴匾额,大门的两边题一副五言楹联:“白简家声大,黄堂世泽长”。“白简”指御史,“黄堂”指太守,门前一对灯笼上书“祖孙父子兄弟伯至科甲”,也是标榜陈家书香门第的家风与荣耀,体现出官宦人家的建筑风格。它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大厝的前方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砖埕,原来一堵三开间的高大精美的大照墙早已不存在,大厝的前方就是一条5米宽的河道,绿油油的良田和雄伟的壶公山相映,成为大厝门前一幅自然美景。

御史第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江西宝应直隶陈云章的宅第,陈氏并未任过御史,这“御史第”三字是借用先祖陈道潜于明永乐年间担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的官职命名的,陈云章晚年解甲还乡后开始营造宅第,并建一座号为“清远楼”的藏书楼,但道光年间的一场特大火灾竟将陈宅连同藏书楼化为灰烬。其后,陈云章的两个儿子陈乔龄、陈椿龄相继考中了举人,便重新购地建起一座三进五间厢加供堂的大厝。第一进是横列一排下座照,左右两边各作一间独立的屋宇式大门面,但左边那间只作对称造型,实际不开门,真正的大门面在右边,门额上题“御史第”三个大字。

据村里老人讲,明朝永乐年间,10多岁的陈道潜就跟父亲在木兰溪摆渡谋生。沿溪一林姓富户见他健康活泼,秀外慧中,就将女儿许配他,还专门请塾师教书。陈道潜在林家10年寒窗,学终有成,30出头就先后中了举人和进士,后任监察御史等职。由于预修永乐皇帝敕撰《性理大全》,后人誉之为理学名臣。

陈道潜功成名就后,便回东阳村居住,陈家影响不断扩大,东阳成了名副其实“陈家村”,读书氛围浓厚,从明初建村至清末废除科举制度长达500年间,中进士的就有近20名。而现在东阳人考进重点大学的每年亦达10人左右,可谓家学源远流长。

陈道潜家有120间之说。陈家整座建筑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分“大埕”和庭院两大部分。“大埕”东西长120多米,南北宽约10米,地面用红砖铺成;庭院长90多米,宽约40米,由24个院子组成,一字排开。庭院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每个庭院分上下两大厅,大小房间共120间。各庭院内用石板铺成“埕头”,共设24口水井。厅堂宽敞明亮,气度不凡。厢房相对较小,大小间相间,有的只能低头而过。

厅堂与内埕头之间有一条宽约1.5米、长约100多米过道,直通各个庭院,是内部唯一通道。其巧妙设计就在各庭院既分又合,既利用墙壁隔绝将庭院分开,又通过内过道把庭院相连,可谓匠心独运。庭院间相对闭合,屋顶全用红瓦铺成,共留48口天井,增加亮度。柱子和横梁都用上等木料加工而成,梁柱结合部雕有龙凤和花鸟鱼虫图案。“御史第”整体结构亦具独特风格,规模庞大,不愧为园林式建筑群。

遗憾的是,这幢古老“御史第”和其他建筑群一样,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成了断垣残壁,一些房屋则被人为隔离,盖起新房。整片古村落中冒出了许多新房,许多宅院的护厝或后供堂也翻建成新居。就在这样的新、旧合一中,东阳村人在他们的日子里,守着精神的家园,过着他们的生活。秋收冬藏的时候,东阳村里的屋檐,把梦悬挂在青色的瓦楞下面。窗口里闪过双双注视的眼睛,更多地看到的是那些金色的收成,渐渐忘记的是一座村庄曾经的辉煌和骄傲。

御史第的斜对面,是东阳村中心小学。别看这个村级小学,它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说起学校,东阳村有一处明朝年间的旧时学堂。也是一户陈姓的祖房。这是一座三开间的老房,房子有些破败。房子里至今还住着一位生活自理的80多岁的老婆婆。她倚在门边,衣着整洁,微笑着看着我们。院子里的照壁上,镶嵌着一块《庭训》石刻,其《庭训》的内容为:

家不在丰,贵在能守;业不在盈,贵在可久。

居逸无逸,虽有勿有;行必忠诚,居存孝友。

礼以律身,书不释手;远佞嫉邪,节欲止酒。

辱先有诫,著书如柳;后予生者,肯堂舆否?

庭训石刻为辉绿岩材质,训文用四言韵文,字体用行楷书写,书法刚劲有力,严谨飘逸。

从《庭训》的落款时间看,系明嘉靖丁亥(1527年)正月所立,作者为东阳村一位名叫陈俨的人。庭训和古代的“家训”一样,均指父辈对儿辈的教育。这则《庭训》,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陈家生命和血液里延续下来的精神烙印,深深刻在了每位陈家人的心里,刻下了陈家人必须遵循的为人处世的点点滴滴。“不管走到哪里,我都记得我是东阳人,是陈家的子孙,我所做的每件事情,都应对得起陈家祖先,对得起这则庭训。”陈辉掷地有声地说。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涌现了一批敢为人先,奋力拼搏,敢闯商海的弄潮儿,他们凭借过人的胆略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了业界精英。事业有成之后,他们没有忘记自己是文化名村的后嗣,总是不遗余力地传承足可让后辈为之骄傲的文化衣钵。陈辉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之一。从当年1500元的贷款起家,书香门第中走出来的儒商陈辉如今已成为国内个人建筑设备租赁行业的领军人物。

“陈耳听世界,辉光照乾坤”(全国侨联原副主席陈兰通为陈辉题字)。秉承着教育兴家、诚信持业的人生信条,如今,这些东阳儒商必将越走越远!

东阳人喜欢大海,更喜欢读书。印着汉字的纸张、墨汁的色泽、仄仄平平的读书声让这座村庄变得神采飞扬。荔枝树枝遮掩着屋檐下的一间书房,东阳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把书房作为民居建筑的必须内容。孩子就在树下游戏,在书房里朗读。夜色到来的时候,他的目光掠过树梢,便看到了满天的星斗。他们在群星中总能看到祖先的模样:陈道潜、陈岳、陈文滔、陈云衢、陈叙、陈志、陈应元、陈汝亨、陈汝梅、陈云章、陈池养。这些满腹经纶为他们所骄傲的陈氏先辈。在这些先辈中,我们不能不关注到这一位进士——陈池养,浮山三十一世,道潜孙孙,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他在家乡期间,修筑东甲海堤,兴修水利20多年,农田受益250万亩。为纪念他的善德善举,村民自发筹建东甲海堤纪念馆,陈池养被塑为神像供奉。该纪念馆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说到当代东阳村人,村里人很骄傲地向我们介绍全国侨联原副主席陈兰通就是东阳村人。现在他每年都会回东阳村走一走、看一看,看看熟悉的老宅、街巷和儿时的伙伴。

是啊,时间一晃,有些已成为百年前的往事,去向不知。人类在生存的整个过程中,有一种记忆永远都是黑白色,像未曾着色的照片底版,让人感到它上面的景物早已离我们那么遥远,因而再看到它时不再觉得感动,有时甚至觉得它太陈旧古老。然而这张底片,对于东阳,却永远是那么重要。那上面,确有着一把印着生命脉络的岁月刻刀,它在一点一点地刻画着人类生命的痕迹,让我们永不能忘却。

是的,一个村庄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大地之上。村里人的脚印,更多时候被他们留在了村外。在东阳村外面,是一片接一片的庄稼地,东面也是一片接一片的庄稼地。为了在村庄外面与庄稼们的成熟相遇,村里人在清晨早起,裤脚拂过石阶上的荒草,踏着野畴里草尖上的露珠,绕开树篱附近在晨雾里飘飞的夜萤,开始守候水流潺潺淌进田地里,潜入密密麻麻的根须。流水源于半坡上那些密林,浓荫覆盖着倾斜的山坡,水分滋生,它们潜藏在泥土里,被坡上的密林严严实实地围裹着。在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晨昏,流水在田畴里左冲右突地穿行,常常会听见植物们的根茎发出此起彼伏的拔节的声响,雨打轩窗一样,与水声交织在一起。这时候,人们就会发现,村庄外面的田野里,到处都是诞生的生命。而这些生命居住在植物们绿色的汁液里,日复一日,夜复一夜,与村庄里人们的呼吸深情地互相唱和。

在唱和中的东阳村是安静的。四周环水的东阳村是美丽的。那条绕镇而过的蓝带子流动着灵气。淇阳八景中的第一景就是淇水环带。淇水环绕着村庄,村庄在河水的包围中静静地安睡。有一些安静的小城能让我们梦莹魂绕,像吴江的周庄、湘西的凤凰、安庆的桐城。这些韵味悠长的城镇还有很多,它们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合写共生,成为一种背景与氛围——在一片灵动的清山秀水中,走出来一个个禀赋极高的大家,像茅盾之于乌镇、沈从文之于凤凰、桐城派之于桐城。良好的氛围孕育出大家,大家反过来又给这方水土一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说到东阳村,必然要提到陈则厚。

东阳文化古村的形成,是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一个名叫陈则厚的迁居东阳后。因东阳地处木兰溪与延寿溪水系交汇处,夏天多台风,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陈则厚到了东阳后,大力植树造林,种植榕树以抗台风;这样在村四周形成了保护屏障。东阳四周环水,居民出行不便,陈则厚组织村民修建了东阳桥、仙桥、梧桥三座桥梁。此后,东阳村与莆田城区形成了水陆两便的交通网络。自宋、元、明至清,在陈则厚及其后人的苦心经营下,东阳逐渐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淇(东)阳八景:淇水环带、两宫比翼、荔树列屏、湖山倒影、七星坠地、六桥步月、古寺依堤、绿野春光。

一个人在大地上行走,旅程上的许多驿站,大多都会被他忘记。比如,陈则厚,从哪儿出发,一直到他来东阳的这一段距离。当历史缓缓地掩上它那些覆尘的纸页,谁也无法去还原他曾经在那一段漫长的山水之间艰难行走的情形。然而,当一个人终于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停下来,在大地上升起了炊烟,把头贴在枕头上,梦里的景象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山谷、树篱、水湄、村巷、屋檐,这个地方便会成为他生命里极深极深的一个刻度。在数百年以后,我们通过回望历史,才发现,他已经把这个地方当成了他生命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向他的后人宣告了一个家族新的开始。

据悉,东阳村及周边一带已列入城市绿心的规划,在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开发与保护、现代与传统的价值取向与文化定位将决定东阳村的未来愿景。 

是啊,这个春天,壶山还是像往常一样,巍然耸立在兴化平原上。兰溪水从戴云山深处款款走来,清洌冰凉,在石头间闪着光,像女人的媚眼,只是在你的心头轻轻地一颤,一面惹你怜爱,一面又使你不能轻视。她似乎已流过千年,那水声却春秋不息。我沿河慢慢走去,在那些春意染为淡彩国画的河边上,听听风声,听听风里的水声。因为有水声,静而不寂,清爽宜人。此处的河水,是从村庄的一角拐出来,绕着村庄,环流而走。坐在河边的青石,青石是温暖的,坚硬的石头贮满了温暖的日光。河边村道上,几名村民迎面走来,男人的脖子上骑着女儿,女人走在身边,边走边逗,笑声和水声唱在一处。

东阳村就这样走到了今天,当历史的漫长让人们渐渐失去记忆,当风雨的弥漫隔断了目光的方向,一个机会的到来,让他们重新又看到了过往,听到了一个祖先在大地上发出久久回荡的声音。于是,他们用方言去验证方言,用姓氏去触摸姓氏,用目光去温暖目光。东阳村在这个时候,又有了不仅仅只属于他们的祠堂、古民居。海水里的天空,飘荡的星星一颗一颗地亮了起来,掠过梦幻似的屋角,抵达一个冰凉而欢欣的页面上。并非要记忆什么欢颜,不需要呈现欣欣向荣的乐观,快乐是那甜蜜生长出来的果实,蛰伏于内心,表达在明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