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眼美名百世扬
——谒平和榜眼府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春的一天,黄国梁逝世的消息传到朝廷,举朝震惊。这位被钦点榜眼、年方39的武进士、乾隆贴身侍卫,在即将出任“爪哇王”之际,怎么突然就离开人世?朝廷众臣在为国失良臣而惋惜之余,也对其死因感到不解。漳州籍大学士蔡新此时尚告假在故乡未归,噩耗传来时,这位89岁高龄的三朝元老痛心疾首、老泪纵横,后来病了好几个月,失去了黄国梁这位知交好友后蔡相爷常感老迈力衰,上朝都感体力不支。
对于乾隆帝来说,这位朝夕相处14年、忠心耿耿护卫自己的黄国梁之死,既感悲痛又心生疑窦:“听人说国梁是病死的,可他昨日还侍卫在朕身边,身体好好的,怎会半夜暴病身亡?”因过于悲伤,年迈的乾隆帝连续几天不能上朝。此时与黄国梁相识、相知、相处的往事如过电影般一幕幕地在乾隆帝脑海闪回着:
那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举行殿试,选拔武科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此乃选拔侍卫朝廷、保国安邦的杰出人才,非同小可。朕一大早就驾临校场亲任主考,文武百官一齐到场参加考核。当时福建漳州籍的文华殿大学士蔡新坐在朕身边的副主考位置上。
动人心弦的殿试开始了。从会试中精选出来的数十名武进士,个个身手不凡,各使出浑身本领,以精湛的武功博得了阵阵喝彩。不一会来自福建漳州的黄国梁上场了。这位身材魁伟、英俊潇洒的青年壮士,气宇轩昂,举止稳重,红彤彤的脸庞上充满豪气,一拉开架势,就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但见他手握120斤重的长柄大刀,左右飞舞,上下翻腾,人随刀转,刀护身形,舞动越来越快,仿佛无数身形与刀光交织在一起,犹如天地间巨大的银蛇飞舞,寒光闪烁,虎虎生风,足有半个时辰,文武百官看得眼花缭乱,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朕也看得入迷。
忽然间,黄国梁手中挥舞的大刀脱手飞向半空,这突如其来的险象把在场的文武百官惊呆了!眼看半空中那把大刀似闪电般直劈下来,往黄国梁脑瓜冲去,众人都以为这下非把这小子劈成两半不可,口中不约而同地发出“啊……啊……”的惊叫声。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黄国梁不慌不忙,猛地向前来个蛟龙翻身,抬起左脚从背后往空中踢上去,恰巧踢到刀柄,硬是把大刀踢上了天,紧接着又如雄鹰般飞身腾空,迅疾抓住刀柄,轻轻地落在地面,稳稳地站立,然后收回架势,向在场百官拱手致谢,赢得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朕虽有过戎马经历,却未曾见过如此惊险场面。朕走到黄国梁身边,拍着他肩膀说:“年轻人,武功太厉害了,你这是什么绝招?”这年轻人京腔说不准,一时答不上来,还是蔡新大学士替他回答:“他这绝招叫——魁星踢斗!”于是朕命人拿来笔砚,写了“魁星踢斗”4个字,后又命人制成金匾,赐予黄国梁。
论武功,朕应钦封黄国梁为状元及第,可当朕问他家住何处时,他照实回答:“家住福建省漳州府平和县大坪乡铜场鸭母坑。”这位出身闽南贫寒农家的小伙子憨得可爱。朕原本有意钦封他为武状元,然大多数主考官都认为“鸭母坑”,那地方太小了,连乞丐、轿夫都没有,怎能出状元?朕只好把他降下一级,钦封其为“榜眼及第”。然考虑他是位将才,又钦封为御前一品侍卫郎,任职终身。从此黄国梁留在朕身边作为朕贴身侍卫,十几年来一直随朕左右,保卫朝廷与朕的安全。
记得有一次,有人设计火烧后宫,若黄国梁无法救出皇后娘娘,则可以保护不力之名降罪于他。后来朕听说,当熊熊烈火围困后宫大门时,黄国梁纵身腾空,似雄鹰般掠过宫墙往后宫飞去,不到片刻工夫,他身背皇后娘娘从后宫飞出来,徐徐落在宫墙外的空地上。后来又有人借“娘娘长裙刮破一角,露出一节大腿”,向朕告状说,黄国梁“妄图侮辱皇后娘娘”,幸娘娘当即向朕说明真相,长裙破裂系情急之中被宫墙锋利金属装饰物所刮。朕于是当着文武百官,嘉奖黄国梁临危不惧勇救皇后娘娘立下的奇功。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南陲边境发生骚乱威胁南国安全,戍边将领镇不住他们,边疆百姓屡屡遭殃。此时朕又想到了黄国梁,遂授命他赴云南任提督,统领将士治乱。国梁不辱使命,以威镇邪,迅速平息了叛乱;又以和感召,励耕图治,致使边陲安宁,民泰乐居。南国百姓还恳求地方官员上奏朝廷,表彰提督丰功。
不久前,朕接二连三接到爪哇国番邦叛乱、南洋告急的文书,朕刚批准了朝中重臣的奏章,授以黄国梁“爪哇王”的重任,命其几天后率领朝廷精兵出征南洋。可谁料到,“出师未捷身先死”,国梁竟离朕而去。
……
乾隆帝回想着与国梁相处的件件往事,陷入沉思。又想到其突然身亡且耳闻是被人谋害的,心生愤懑,也想查个究竟。但又有人对他说:“国梁火气过旺,半夜里偶然气血冲上脑门,以致脑筋爆裂身亡。”故将信将疑,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国梁的死因很明确:被人毒死。然何人下此毒手一直是个谜。但许多朝臣都认为一定是和珅死党所为。因为他们害怕深受乾隆帝信任的黄国梁如此次出征南洋,降服番邦,建立功勋,势必更受重用,其声名地位必将更加显赫,也必将威胁到他们的地位。于是一伙奸臣就密谋以为其“饯行”之名,用毒酒害死他。
乾隆帝感念黄国梁之功德,特恩准其亲属要求,赐归故里,并钦命行厚葬之仪。还钦命选用最华贵的特大红木棺收殓国梁遗体,以最隆重的仪式送葬。朝廷大员率领庞大的殡仪队,从京城护送其灵柩回乡,一路哀乐高奏,响鼓齐击,18面爪哇铜钟敲鸣和音,浩浩荡荡,以示隆恩。皇上还御准其灵柩尽可“横行直撞”,殡仪队所经之地“遇府吃府,遇县吃县”,逢山开道,临水搭桥,遇厝拆迁,不得阻拦。当然,其亲属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遵照榜眼生前意愿,体恤百姓疾苦,不损民众利益,每遇民房阻路,则绕道而过,即使绕很长的路,费很多时间,也坚持这么做。历经近半年的路上颠簸,才将国梁灵柩运回平和大坪乡榜眼故里安葬。故里成千上万百姓为不幸失去这位早逝的旷世英才而痛哭不已。
黄国梁在朝廷尽职尽责,保国安邦,功德昭彰。为表其功,乾隆帝在位55年就御赐白银1.33万两,命其家人在家乡铜场村建造榜眼府第,以光耀门庭;同时,还赐与建榜眼府同等数额白银建造一座大土楼。历经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建在黄国梁故里的榜眼府第与余庆楼,还有黄国梁当年生活过的朝阳楼,及其相邻的古宋永平楼如今犹在。我们有幸走进这些建筑物,感受当年古村落的辉煌。
榜眼府坐落在群山环抱的钟腾村。钟腾村原名铜场村,因村里蕴藏着铜矿而得名,改为钟腾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纪念在村里领导革命的钟骞烈士,取其字偏旁而命名。如今的钟腾村与“柚都”平和县的许多村庄一样,村前屋后、山头坡地尽是柚子,无处不飞绿,遍地闻柚香。依山而建的榜眼府俯瞰如螃蟹状伏在山坡下,府后那两眼泉井便是螃蟹的眼睛。府第大门面对平和著名的双峰山,“双峰耸秀”4个大字镌刻在门楼上。两侧对联曰:“一门诗礼流长泽,千载香烟锁白云。”道出了此地系人文、自然交相辉映之地。这山坳里的古村落,在科举年代,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就有数十人。
榜眼府殿宇以砖木结构为主,飞檐翘角,雄伟壮观,占地面积达10余亩。主建筑是由上、下两堂与两侧边廊围合天井组成的合院式建筑。正厅上堂悬挂着复制乾隆帝当年钦赐的“榜眼及第”金匾,左右还分别悬挂着“进士”、“举人”、“选魁”、“亚魁”、“文魁”、“武魁”、“会魁”、“俊卫”、“福建巡武都督”等十几块金匾。据说下堂原来还排列着刀、枪、矛、盾等古代兵器以及大鼓、爪哇铜钟等,后来因种种原因有的散失,有的被移往别处。屏风和楹柱上雕刻的古代人物、龙凤、花草、树木、鸟虫等依然可见。大堂6根青石柱从下往上渐次变大,其造型为同类建筑所罕见,极富特色。整座建筑雕梁画栋,巧夺天工。叠木转梁,未用一枚铁钉。主殿两侧分别建有形制完全对称的南、北两列横屋,各屋之前廊左右有门可以互通,内部均有独立的小门楼、天井与厅堂等,只要关闭前门与边门,每屋即可自成一体。在主殿的门前,我们看到一对练武石,每块重达340斤,传为黄国梁年轻时练功之用,其武将雄风可见一斑。榜眼府门前摆放着一对练武石,意在告诉人们,国梁高强的武功是刻苦练出来的,榜眼是从练硬功夫起步的。
与榜眼府相比,乾隆帝赐建的余庆楼由于清末遭遇大火,虽经过修复,仍比较破旧,显得“苍老”。即便如此,其工程之浩大依然令人惊叹。据村民们说,那时的余庆楼“环楼走廊层层有,家家雕饰柳条屏”,瑰丽辉煌。这座用1.33万两银子建起的余庆楼是一座别具一格的三层大土楼,从高处俯瞰,外稍圆而内四方,恰似古代大铜钱。土楼拱形石门上繁体楷书镌刻的“余庆楼”三字犹在,落款时间为嘉庆丙辰年(1796年)端月。楼内的宽阔场地全铺上光滑的鹅卵石。每层均有36间房,第一层东西南北方向各有4个独立的门户。形似铜钱又门户众多的土楼,希冀住户人财两旺。从清朝中期至20世纪末,黄国梁族亲和后裔几十户百多口人一直居住在这里,至今还住着几户护楼人家。他们都以先祖曾沐浴皇恩而感自豪。
与余庆楼相邻的永平楼也是一座土楼,规模与余庆楼相当。然显得更为古老,住户已经说不清它的确切建造年间,只是从楼基边铜绿斑斑的墙体推测是宋朝所建的,因为钟腾产铜,宋代初年就开始炼铜,楼基那铜渣基石传为当年堆积的。“老态龙钟”的永平楼虽不壮观,却见证了山村的悠久历史,在众多的建筑物中,它犹如一位敦厚长者,其貌不扬却同样受人敬重。
紧挨永平楼的又一座大土楼就是黄国梁祖居地朝阳楼。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大土楼傍山临溪,独占风水宝地。朝阳楼分内外两环,内高外低,呈二环相套(又称双叠楼、双套楼)状,是别具一格罕见的土楼造型。内环12间,外环32间,中间有一条3米多宽的环楼通道相沟通。青少年时期的黄国梁就居住在这里。楼前鹅卵石铺就的场地竖立着四座石旗杆,讲述着黄国梁考中榜眼和举人的荣耀。外大门上方镌刻的“世大夫第”石匾和内楼上方的“朝阳楼”石匾,虽历经数百年字迹依然清晰。楼外小溪石岸边长出的木笔树、含笑树、桂花树,葱绿茂盛,护卫着这古老宅第,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小溪边那一排青砖黛瓦的古老平房,传为清朝时乡间私塾,少年黄国梁就在那里读书。青山、绿水、土楼、平房,榜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钟灵毓秀的钟腾山村,培育着一批又一批人才。当年黄国梁从京城带回栽种的月季花树和玉兰花树以及后人栽种的桂花树,令村里年年季季兰桂飘香。镌刻于榜眼府门楣上的“植桂”、“培兰”演绎为村里人对家教与育才的代名词。“古树数百载,榜眼故里栽;兰桂寓深意,世代育英才。”榜眼黄国梁身上体现的忠心卫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驱邪除恶的优秀品德,也随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一代油画艺术宗师周碧初的岳父、清末著名书法家黄惠先生,曾在村里创办私塾,乐育英才。他一家人忠心报国,勇敢坚强,为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很大贡献。村里人战争年代如此,和平时期亦然。从这块土地上走出的人们,都在弘扬着爱国卫民的光荣传统,谱写着为民造福为家乡争光的新篇章。
在钟腾村,我们见到了几年来一直在倾心倾力推动修复榜眼府和土楼的黄仰东先生,这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为筹措修复资金四处奔走。当我问他为何如此热心时,他爽朗地说:“修复这些古建筑,不只是品读它、鉴赏它,更重要的是保护文物、抢救文物,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世代流传、永不泯灭。”说得多好啊!这宝贵文化遗产其实传承着民族精神精髓。领我们参观的村支书黄健全,是一位回乡的大学生“村官”。当我问到榜眼府年代久远,修复何用时,这位新时代的年轻人回答得很干脆:“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样是久远的,我们就是要利用榜眼府这些载体,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还谈道,榜眼府修复后,每年都举行两次大型的文化传播活动:一是年初的榜眼府文化节,全村人都参加,有朗诵古诗文的,有武术表演、广场舞和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以及踩街等民俗活动;二是年末的文化交流座谈会,漫谈和交流对传统文化传播和教育的体会,特别是对下一代教育的体会,听众达数百人。正说间,我抬头瞥见榜眼府正堂还挂着一副红布横幅,上书“第三届榜眼府文化旅游节《弟子规》诵读会”,看来刚举办过这个活动。真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榜眼府成了新时期村里的“私塾”,一处传播传统文化、书声琅琅的学堂。
日头西沉时,我们才离开村子。暮色中遍地柚子的钟腾村沉浸在一片绿海中,起伏的山头仿佛绿色的波浪翻滚,给人以飘逸的动感。晚风送来淡淡的柚香,令人心旷神怡。“漳州绿化先进单位”、“漳州最美生态村落”、“平和县十大最美乡村”,这些嵌在村里的荣誉品牌在夕阳下熠熠闪光,道出了我们内心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