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8 08:3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绿色古董与千年县邑


浦城肯定是福建古树名木最多的县市之一。据2012年的普查资料初步统计,全县共计7000多株,列入一级保护的200株(树龄500年以上),而且种类丰富。这些被称为“绿色古董”的古树名木,有的比县邑还古老,它们见证了浦城历史,承载着众多传奇,积淀了厚重文化,成就着生态文明。

八年前,因在《中国树木奇观》(国家林业局主编,李瑞环题写书名)一书中翻阅到浦城有一株“八闽银杏王”,心向往之,刚好到此学习考察,便与时任县委书记蓝斯文一起前往拜谒。那株生长于九牧乡渭潭村吴墩头村口的“王者”,树龄达1000多年,树高35.8米,胸围5.7米,巍峨挺拔,苔痕密布,铜柯霜枝,气宇轩昂。仰望着它,又远眺赫赫有名的仙霞古道,顿时感觉眼前“王者”一股凛然之气喷薄云天。

那“王者”应该是唐末冲天大将军黄巢的化身,任千年风云变幻,始终值守在仙霞古道旁。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10万,刊山伐道七百里入闽。其“入闽咽喉”仙霞岭,巉岩危屼,古木参天,荆棘网络。黄巢将士披荆斩棘,开山劈岭,打通天堑。从此,仙霞岭成了中原通往福建的要冲之道,仙霞关成了与剑门关、函谷关、雁门关齐名的中国四大古雄关。

这是一条撒满灿烂诗文的古道。历代文人墨客,如王安石、陆游、徐霞客、林则徐、郁达夫等等文坛大腕都曾到此翻山越岭,盘桓俯仰,吟歌咏唱,留下300余篇杰作。这还是一处百战必争、烽火连天之路。历代兵家英烈,如郑成功在此据险,阻止清军入闽,金戈铁马,血染战袍。我抗日将士死守天险,歼日军近千名,如今一座落马桥上,尚勒石为记:击毙一名日军大佐于马背。这更是一条四达必由的繁忙商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运输线。当年号称入闽第一驿的“渔梁驿”犹存,据说驿亭的梁顶,曾嵌一条两米长的鲨鱼骨,仿佛诠释着绿色古道走向蓝色海洋的故事。

那年,我们走了一段古道,光滑的石径被一代代前行者踩得如此坚实。古木森森,修竹蔽天,芳草侵脚。那两旁古木修竹,仿佛就是黄巢大将军麾下持戟荷枪的10万甲兵,令我们这些后来者唯有肃然而行。

此番走进浦城,“中国丹桂之乡”的大幅广告第一时间抓住大家眼球。虽然距桂花盛开时节迟了10多天,但小城依然丹桂别样红,天香云外飘。那天,我们全体采风团成员选中“九龙桂”前拍张“全家福”。这株丹桂位于临江镇杨柳尖村周桂兴家门前,树龄经测定为1100年以上,分别以“唐桂”和“九头桂花王”之名被收进《中国桂花集成》与《国土绿化》书中,被誉之“目前发现的全国最大的桂花树”。此“王者”高15.6米,树干0.5米处分生枝干9株,形成庞大树冠,年产鲜花近500斤。开花季节,远眺似一个大红球,近看如九龙戏珠。而全县树龄百年以上,被列入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的桂花树就有100多株。

浦城种植桂花树历史悠久,早在南朝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大文豪江淹任吴兴令(浦城旧名)前就有文字记载。此公独爱桂花,赴任时,竟然因别离故乡洛阳的桂花而惆怅,“爱桂枝而不见,怅浮云而离居”(《去故乡赋》)。岂料踏入浦城之地,随处可见桂花,甚于故乡,连所居之处,“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杂三言五首·悦曲池》),便大喜过望,大为开怀,在任三年,留下不少吟诵桂花诗赋。最为经典的传说是,江淹一日漫步郊外孤山,留宿山中,梦中得一管五彩笔,从此文思如涌,这便是“梦笔生花”成语之由来。如今,孤山早已改名梦笔山,山中皆桂树,可谓桂叶蔽日,桂枝刺天,桂香幽远。我猜想,江淹之所以成为一代诗魁,全仰仗于浦城丹桂之天籁,因为后来事实证明,他自从离开了这片神奇土地,虽然宦途得意,累累升迁,位高权重,却再也写不出好诗文,只落得个“江郎才尽”的千古遗憾。看来还是唐朝林藻兄弟悟性高,他们赴京赶考,路经浦城仙霞古道梨岭关时,驻足赋诗:“曾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归。兄弟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不久果然双双科举及第,梨岭因此改名折桂岭。“蟾宫折桂”成语源于此,其实应改为“浦城折桂”。

如今,全县丹桂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200多万株,年产丹桂鲜花50万公斤,年育苗木2亿多株,均列全国第一,成为浦城融生态、经济、文化建设的独特的丹桂产业。

走进匡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如掉入浓浓绿色海洋,4000多公顷的公园,峰峦叠嶂,万木争荣,飞瀑流泉,更难得的,它还是一座古树名木大观园。有成片的香榧群落、南方红豆杉群落、乌岗栎群落、青钱柳群落、黄山松群落等等。那天,双同村支部书记老李带领我们去拜谒“香榧皇帝”与“香榧皇后”,途中随手拾了一大捧酸枣让我们品尝,那醇醇的酸味和丝丝的甜味,极容易让你品味出乡土与童年的滋味。李支书兴奋地告诉我们,前不久他去海南岛捧回了“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的牌子。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只授10个示范区。今后,作为森林公园大本营的国家级生态村——双同村,真正成为“森林人家”了。

匡山香榧群落共计200余株古树,平均树龄400多年,这在福建省森林资源中极为少见。香榧树属红豆杉科,为常绿乔木,树干高大,挺拔直立,树姿优美,是我国特产的果树,所产香榧子是世界著名干果之一。我们攀登陡峭石径约40分钟,在海拔800多米的古道旁,拜谒到“皇帝”与“皇后”。李支书说,浙江诸暨市是我国香榧子最大产地,他曾到过那里,见识了“神州香榧王”,但那“王者”胸围,比起我们的“帝后”还略小一些,匡山“帝后”胸围分别达5.25米和5.21米,树干密布藤本植物,斑驳沧桑且郁郁葱葱,两树相距100多米,相守已近1000年,只是“皇后”树顶被积雪压断,明显低于近20米高的“皇帝”。仰望着他们,可以感受到那种不离不弃,厮守到地老天荒的忠贞爱情,耳边仿佛听到一曲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情,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老到我们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你还把我当做手中的宝……”

青钱柳是孑遗树种,属我国特有的珍稀植物,匡山约有600株,树龄120年左右的就有100多株,树姿优美,每逢盛夏季节,翠绿的羽状复叶中,悬挂着一串串古钱状的翅果,迎风起舞,灵动可人,所以青钱柳又称“摇钱树”。而500多株树龄近百年的酸枣树,每年秋季结出的小小酸枣,经去皮、剔核、打浆、晾晒等工序,制成色泽晶黄的酸枣糕,年产5000斤,是很受欢迎的风味小吃。

踏着蜿蜒的古道继续向上,可达海拔1450米山巅。明朝开国元勋章溢曾隐居于此,结草房而居的“苦斋”,遗址犹存,始建于宋朝的看松庵前有5株大柳杉,相传是刘基(伯温)来看望章溢时,两人手植。而同为明朝开国元勋的宋濂、叶琛也结缘于匡山,4位高士一起在此住苦斋、饮苦茶、尝苦笋、食苦鱼,以苦为乐,苦尽甘来。如今,历经600年风霜雨雪的柳杉,依旧郁郁青青。遥想当年,“浙南四贤”如此钟情于这一方山水,一定是匡山的钟灵毓秀、天人合一孕育出一代天骄。

四   

浦城古树名木最多的树种是樟树,几乎每个村庄的风水林都有它的伟岸身躯。古县邑的“樟木王”屹立于石陂镇布墩村村内,这株千年老树高25米,胸围1125厘米,树冠覆盖2亩多地,“王者”与村庄一样古老。可惜我未能前往一睹风采。所幸的是,4天采风所到之处,都能与“绿色古董”相伴而行。那天,我们到盘亭乡柳墩村调研新农村建设,村口也有一株老樟树,树身六七人才能合抱成围,而朝上并向四方展开的6条枝干,如6条孔武飞腾的蛟龙,老而弥壮,和村庄一样生机勃勃。树荫下,立着一块巨大的雪浪石,那是从绕村而过,清澈见底的柳溪中得到的,天然的雪浪花纹石是这个“省级生态示范村”最贴切的标志。

这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浮盖山脚下的村庄,通过实施“四绿”工程,发展毛竹、板栗、油茶等,办起竹制品工厂,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村民增收。茂密的森林掩映着村庄,小桥流水旁建起了座“柳溪公园”。园中柳杉林立、绿草茵茵、亭阁雅致、曲径通幽……这又是一个新桃花源了。

那天,我到县林业局,林政股祝股长打开电脑,让我观看他们对全县古树名木新一轮普查成果,图文并茂,让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九牧镇中墩村的千年红豆杉王,永兴镇肖家村14株300年树龄的红豆杉群落,石陂镇梨岭村沼泽地上10株300年树龄的水松,万安乡王元村的千年枫树王,仙阳镇三元村200多年树龄的杉木王,永兴镇岩岭村古官道旁73株百年马尾松群落,富岭镇双田村21株花梨木,水北街镇翁村3株楠木……面对这些“绿色的古董”,真可细细观赏、频频回眸、啧啧赞叹、百感交集、大彻大悟……